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续前]

左宗棠出仕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战争状况下度过,如何做好战争的善后工作,做好那些难民的赈济安置工作,曾经是摆在左宗棠面前的十分艰巨的任务。左宗棠之所以跟胡雪岩之间有很好的私交,原因之一就是胡雪岩在善后方面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在杭州,胡雪岩不仅无偿提供了大量的粮食救济活着的人,更在西湖周边的山谷中购买了大量土地,用以掩埋满城的尸骸。胡雪岩的善举,得到了左宗棠的信任,也形成了他们之间长期的友谊。

左宗棠到陕甘之后,面临的善后任务更加繁重,有时几乎每前进一步都要解决大量难民的生存问题。《续湘军志》中说:“宗棠分别汉、回,择地安插,如化平川其最大者也,为之建居室,置农器,购籽种,筹赈饷,而修理桥梁,平治道路,设置公廨,所费皆属不赀,然皆从军饷挪移,从未专案请款。关内关外,数千里间,此一巨宗,比于兵饷不相上下”,不难想象,这项工作是非常繁重的。左宗棠在招募士兵的时候,十分注意他们的身份,只招收在家本分务农的人,坚决杜绝那些市井中的游手、地痞进入自己的军营。这些农民出身的士兵,尽管身份变了,却往往还保留着那种纯朴的农民的感情,到了领军饷的时候,当被告知由于救助了百姓,已经无银可发之后,他们只是轻轻地叹口气,然后便转身空着手离去,因为他们亲眼看到了那些濒临绝境的百姓们的惨状,尽管自己的从每年发三次满饷变为每年只发一次,他们也依然“怨仇不生”。当然,这种情况是建立在左宗棠以下的大批文武官员廉洁自律的基础之上的,如果这些士兵的上级都是些贪官污吏,层层中饱,要让士兵长期在领不到军饷的情况下保持稳定是根本不可能的。

尽管极大地压缩了军饷的开支,但面对百姓们的境况,左宗棠的能力也往往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依然会十分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河西时,他发现很多百姓没有寒衣,那里的冬天十分寒冷,没有寒衣过冬是很难想象的。如果购买布匹棉花,花费极其巨大,军饷根本无法负担,于是,左宗棠将全军更新淘汰的棉帐篷全部集中起来,加工成寒衣,就连裁减剩下的边角料也没有丢弃,而是和“绷筋”——那些搭建帐篷用的绳索一道,被打成了麻鞋。这种寒衣的样子很不美观,领到它的百姓甚至不知道这些衣服是怎样做成的,但是,这些寒衣却帮助成千上万的百姓摆脱了严寒的威胁,度过了冬天。

在左宗棠留下的书信中,常常可以看到他向别人提到天气,因为当时的农业只能靠天吃饭,是否风调雨顺,决定着当年的收成,也决定着百姓的生活。为了尽量做到旱涝保收,左宗棠非常重视兴修水利,在西北时,他曾经为兴修水利倾注了大量心血。

在宁夏,原本拥有干渠二十多道,支渠一百四十多道,可以灌溉八十多万亩。但是,由于十年战乱,破坏严重。左宗棠几度拨款,对其进行修复。

在河州,支持王德榜引抹邦河灌溉土地。这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每天以两千五百士兵参加施工,经过近一年时间才完成,可以灌溉土地数十万垧之多——每垧两亩半。王德榜在《龙王庙碑文》中自记道:“斯渠也,始造于同治十二年六月既望之翌日,以同治十三年五月晦日讫功。其长七十里,广丈有六尺。堤高三丈五尺,宽二十丈余,横亘两崖。靡金钱四百万有奇,火硝磺二千六百石。”左宗棠派巩昌知府前往验收,后收到这样的禀复:“知府于七月初四日起程,初六日抵狄道州城。次日,会同王藩司德榜、狄道州知州喻光荣等携带丈尺,驰往距狄道城南三十里岚关坪地方,从迤东之陈家嘴行水旧道勘起。勘得此股渠水,旧由陈家嘴分出之岚关坪山腰穿洞入渠。据该处民人称:道光年间,山洞崩塞,是以水不归渠。此次王藩司于抹邦河上游,筑坝一道,阻住来水;另开新渠,引水灌溉田亩。坝高三丈有奇,宽二十丈,俾河水鼓起入渠。引至岚关坪山脚,复凿平山石,高七丈有奇,长四百余丈,中开石渠一道,面宽三丈,深八九尺不等。水由石渠绕入土渠。并于狄城南川一带,开挖支渠十一道;川北一带,开挖支渠七道。所有南北两川民田,均可以资灌溉。其渠口之西,设有板闸一道。需水多少,则按闸板启放。坝右石山,又开便河一道,东西长三十八丈,深一丈八尺,宽约十余丈,以便水旺时分泄水势,免致伤堤。坝之南,便河之北,就石坪上立庙一座,横联三楹。其沿山一带之土沟,碱水下注,均筑桥槽,架水过渠,由田间另辟水路,将碱水泻入洮河,不致有伤禾稼。洵为筹划尽善,办理得法。查由水入渠口,西行抵岚关坪高坎,计长七里;自高坎迤北至狄道州城,三十里;过州城迤北搭视渡,过东峪沟,以及八里、十里、十五里,直达清水渠。计自坝口至清水渠,统长六十余里,始由清水渠泻入洮河。卑府周视岚关山脚渠道及新开便河,均系石山开凿,地雷轰成,委非民工民力所能举办。且时值雨后,水势颇旺,渠内源源灌注,亦无泛滥之势。”

在西宁,这一带早在汉代就是赵充国屯田之所,曾经引湟水或黄河灌溉,有很长的历史。同治十一年冬,左宗棠得知当地经过战乱后水利失修,便命令各厅县详细调查境内荒废渠道,准备人力和材料,等待来年春天开工兴修。后来可考的,由西宁府城西阴山崩裂时压坏的渠道一里许;新修碾伯栖鸾堡一带沟渠二十余里。

在河西,他要求驻军加紧修复渠道,于是张掖开渠七道,修复马子渠五十六里,灌田六千八百多亩;肃州就临水河治七大坝,抚彝厅也报销了一千七百七十五两开挖渠道的费用。

河州三甲集,新开水渠四十多里,祈家集兴修水渠一道,狄道州疏浚旧渠两道。固原和海城的相关工作也得到左宗棠的肯定。在秦州,知州陶模新开陈家渠、毛缑家渠、张杨家渠、河边渠等四道渠,连同原有石渠,可灌田数千亩。

光绪三年(1877年),西北有过一次大旱,左宗棠得知陕西蒲城县令发通告号召百姓打井,十分高兴。他在给陕西巡抚谭钟麟的信中建议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鼓励百姓打井,“于赈粮之外,议加给银钱,每井一眼,给银一两或钱一千数百文,验其深浅大小以增减之。俾精壮之农得沾实惠,而目前之救奇荒,异时之永水利,均在于此。”并向谭钟麟表示:“计开数万井,所费不过数万金。如经费难敷,弟当独任之”,愿意一人承担打井所需费用。

在新疆,于哈密兴修水渠两道,一道在天山下的黑溪阪,引水至黄萝岗东北之大泉;一道在天山下拔木登引水,经大泉,至黄萝岗东北小杨下,长六十余里,宽约八丈,深约十丈余。

巴里坤,兴修大泉东渠一道,在城东南三十五里,由导源南山雪水之东沟渠分支,长二十里。

古城,兴修官民各渠。

乌鲁木齐,兴修永丰、太平各渠,永丰东渠在城西南九十里,导源城南大西沟之西三道口,长三十里。支渠二,永丰中渠长三十里,永丰西渠长六十里。太平渠在城南六十里,导源大西沟之西二道口,长八十里。支渠二,太平二渠长五十里,太平三渠长三十里。另开辟大地窝堡、小地窝堡、九家湾支渠三道。

玛纳斯兴修大顺渠一道。

吐鲁番兴修官民各渠,挖坎井一百八十五处。

喀喇沙尔,兴修官渠十道,开辟上户新开渠一道,导源哈蟒沟河,长三十里。

库车,兴修阿柯寺塘、塞巴里柯两渠,横贯隔壁六十里。阿柯寺塘渠在城南,从导源渭干河之新托依堡渠分支,长十里。

库尔勒,兴修官民渠各一道。

库尔楚,兴修河道四十里归渠。

南疆西四城,当时南北两河泛滥成灾,分别堵筑挑浚,使其重归故道,又修复临河各渠,并新开支渠。北河开凿大连、小连、萼拉合齐和老南四渠,共长一百六十里。龙口桥以上,修英阿瓦提渠长八十里,支渠二,咯拉东渠长五里,小英阿瓦提渠长六十里。修素巴特渠导乌兰乌苏河,长一百二十里,支渠为格密丧,长五里。

从新疆前线进京之后,他又让自己的亲军2000余人到涿州永济桥动工分段疏浚桑干河,左宗棠冒暑亲自前往工地视察。《涿县志》记载这一工程时说:“宗棠由西夏凯旋,尝驻兵县北永济桥东,后令兵士挖河,与民秋毫无犯。”永济桥浚河筑堤完工之后,又分别让这些部属修治芦沟桥下的永定河,以及永定河上游的水利工程。永定河下游工程分为十段,通长6100余丈,土方46万。而永定河上游工程,则在五处地峡中修建石坝五座,总长一千数百丈。

左宗棠调任两江总督之后,同样秉承“治吴诸策,治水为要”的宗旨,大兴水利,“与运司、各道、府、县遍考水务利弊,立即督率官弁兵民,切实办理。江北事毕,始出巡江苏,如法行之,浚其支,导其干,水始大治。”王德榜开成了六合境内滁河下游二十多里的别支,炸开了其中最艰难的朱家山二十多丈的石脊;在江南整治句容赤山湖到南京秦淮河间二十多里的水道。光绪八年(1882年),皖、豫上游河水暴涨,下游却依赖水利工程没有成灾,圩田收成反而倍增。光绪九年(1883年)冬,他的左眼已经失明,但依然关注江淮的水利工程,认为“江南时务有关于国计民生者,惟引淮水仍归云梯关入海一着,足以截断众流,捍卫淮扬数州县亿万生灵,且可化灾区为腴壌,而于江南盐、漕诸政及各省荒政均大有裨益。”第二年春,又带病到清江察看地势,准备施工。

[待续]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左宗棠》小说在线阅读_第8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平湖月满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左宗棠第8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