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前]
小说《心灵史》自问世以来,曾经以各种版本大量发行,虽然由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而几度遭到封禁,并受到一些史学、文学界人士的质疑,但是,也依然有许多人对这本书十分赞赏,并且认为,这是一位学者型的作家所讲述的真实的历史。
笔者认为,这部所谓的历史小说除了在叙述上有许多违背客观历史事实之处以外,还存在一些严重的基本理念方面的问题,这种理念如果成为中国百姓的共识,将是极其有害的。下面谈谈自己对于这部小说的一些看法。
一.至关重要的历史背景被屏蔽了
我们认识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离不开对当时历史背景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历史事实,从而得出全面的、客观公正的结论。《心灵史》涉及同治年间的金积堡战役这一题材,但是,作者在叙述时,和其他对于左宗棠结束陕甘内战的批判者一样,把对于全面了解这一战役至关重要的历史背景完全屏蔽了。
同治元年四月,著名的陕甘回民大起义在陕西爆发并很快漫延整个西北。同治四年年底,浩罕国军官阿古柏入侵新疆,占领新疆的大片中国领土,奴役那里的中国各族人民,阿古柏不断扩张,在中国领土上立国称王。同治六年六月左宗棠进入陕西,阿古柏则在此之前已经在新疆建立了所谓的“哲德沙尔国”,自称“洪福之王”,在他侵占的土地上,实行极其残暴的统治,并且,新疆的形势还在急剧恶化。
也就是说,这场历时十多年的大起义,除了开始的两年多之外,其余时间都是在外敌入侵、国土沦丧的背景下进行的。
小说所描述的金积堡战役,发生在同治八年下半年至同治九年岁末(1869年9月—1871年1月),这段时间,阿古柏的势力进一步扩张,他在占领了整个南疆之后,又占领了吐鲁番,并且越过天山,占领了北疆的大片地区。同治十年,金积堡战役刚刚结束,俄国又出兵伊犁,准备时机稍稍成熟,就将阿古柏取而代之,占领整个新疆。
后来的历史告诉我们,俄国人一直对长城以北的中国领土垂涎三尺,他们处心积虑地策划了蒙古独立,又妄图霸占中国的东北,和李鸿章签订了中俄密约,最后甚至为了争夺中国东北跟日本人打了一场狗咬狗的日俄战争。假如当年的俄国能够占领新疆的话,只要以这里为出发点,沿着蒙古草原东进,由于一路无险可守,中国将很难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俄国人将会“日蹙百里,直达辽海”,毫不费力地吞下长城以北的所有中国领土。这样的后果,将是中国根本无法接受的。
毫无疑问,清代同治年间,由于外国侵略势力对新疆的占领,使中国面临日益巨大的领土危机,维护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已经取代反清为主题的国内矛盾,逐步成为中国西北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一百多年之后的任何历史学家在回顾这段历史时,如果无视这一铁的事实,那么,他对这段历史的叙述讲都是片面的、不正确的。《心灵史》在讲述这段历史时,就完全屏蔽了这个至关重要的历史背景,把金积堡战役从这个大背景中完全剥离出来,这种手法必然是对所有读者的一种误导。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在面临上述危机时,都只会做出一种选择:立刻毫不犹豫地将侵略者赶出去,以维护自己的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可是,当时的中国却根本不能作出每一个国家在这种情况下都必须作出的反应,只能听任入侵者对中国领土肆无忌惮的宰割,听任新疆的形势不断恶化、急转直下。
因为当时的新疆问题,已经不可能通过战争以外的途径去解决,而中国要用兵新疆,陕甘是唯一的运输通道和战略后方,可此时的陕甘正沉浸在一片硝烟和战火之中,金积堡地区就是其中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军队是不可能越过正在进行内战的陕甘地区,去新疆作战的,像金积堡这样的内战,已经成为一道事实上的保护入侵新疆的外国势力的屏障。
二.金积堡之役概况
金积堡是一个巨型的堡寨,它的围墙有十米厚,十三米高,总长度四千五百米,面积超过一平方公里,它的周围有渠水环绕,当时的任何一种炮弹打到堡墙上,都只能给它挠个痒痒,无能为力。在金积堡的东西两侧,更有五百七十多个堡寨护卫,其中不乏异常坚固者。马化龙囤积了大批粮草和武器,战争结束时,仅清军缴获的各式火炮多达五十六尊,鸟枪一千多支,抬枪三百多杆,冷兵器无数,另外,马化龙主动交出洋枪一百八十多支,还将大批洋枪埋入地下,仅被清军掘出的,就达一千二百余支。
凭借如此强大的实力,马化龙敢于同任何对手一较高下,而历史上清军对金积堡的所有进攻,没有一次不以失败告终的。
正因为如此,左宗棠之前的署陕甘总督穆图善就显得非常聪明,他在军事上根本奈何不了马化龙,便接受了马化龙名义上的“就抚”:既可以避免和马化龙进行一场毫无获胜可能的较量,又可以获得马化龙按期缴纳的一定数量的粮饷,还可以维持这种名义上的“就抚”向朝廷请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