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前]
一方面,是汉族官绅的“恨回至深”;另一方面,则是起义回民誓将这场斗争进行到底。面对经历了长期战乱,残破不堪,并已经面临严重边患的大西北,该如何收拾这样的残局,的确是一道非常难解的题目。尽管左宗棠认定,大局必然以“抚”告终,但是,“抚”的实现,却不可能一蹴而就,还有漫长的、艰辛的道路要走。
左宗棠二次赴陕,很快就结束了陕西的战事进入甘肃,并且在董志原战役期间经过穆正春的奔走,在平凉的大岔沟安置了第一批数千名陕西回民。这样就提供了较前有利的跟回民军进行沟通联系的条件,于是他从被安置的人员中挑选了一位名叫刘秉信的人,安排此人负责和尚未“就抚”的陕西回民进行沟通。
董志原战役之后,一些陕西回民的首领产生了“就抚”的打算,而回民首领之一的陈林对此持反对意见,他曾经是一个十分坚决的主战派。在金积堡战役后期,因为缺粮,以陈林为首的八千多名陕西回民被赶出城堡之外。塞上严冬,天寒地冻,八千多人栖身于堡墙和外面的壕沟之间,无衣无食,情况万分危急。曾经有人建议让这批人自行消亡,左宗棠否决了这种建议,派遣刘秉信火速赶赴金积堡,与堡墙外的陕西回民往返沟通,做了大量工作,终于使这八千多人放下疑虑,陆续走进了清军大营并获得救助。
这种情况使得另外一支由余彦禄率领的陕西回民三千多人也从远处赶来“就抚”,最终,这一万多人被安置在平凉的化平川地区。
后来,陈林在安置地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看到了左宗棠的诚意,逐渐发生转变并主动要求去说服尚在青海地区的其他陕西回民前来“就抚”。于是,左宗棠派出了专门负责回民安置工作的道员冯邦秉和陈林等人一同前往青海。而当时正在青海的陕西回军首领崔伟则由于肃州的马文禄杀死了陕西回军十八营元帅之一的冯君福,前去肃州处理相关事宜未能会面。留在青海的回军家属,再三要求冯邦秉一行再等一等,并立即派专人前往肃州送信。经过这样的反复奔走,做了大量沟通之后,终于使崔伟等人领导的陕西回民同意“就抚”。
这一次,共有两万多人需要安置。为了筹措足够的经费,寻找“土沃泉甘”的安置地点,安排车辆运送老弱,左宗棠亲自负责,一连十多天“寝食俱废”。
这批回民中的崔伟、禹得彦、毕大才三位首领退出内战以后,率领由陕西回民战士组成的骑兵,参加了收复新疆的战斗,成为进疆清军中最具战斗力的前锋,为维护我们祖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所有被左宗棠安置的人们都无偿获得了耕地、房屋、口粮、籽种、农具、牲畜等等生活和生产必须的资料,对于其中丧失劳动能力的孤寡人员,还专门登记造册,即使在收获季节以后,依然由官府长期无偿提供口粮,从而使这些被安置者得到了起码的生存条件,脱离了死亡的威胁。
在左宗棠结束陕甘内战的过程中,原先的陕西回军十八大营元帅,至少有三分之二率部“就抚”,他们当中,没有一人被追究以往起义过程中的罪责,更没有一人被杀。在所有得到安置的陕西回民中,没有发生降而复变、重新揭竿而起的事件。
这种安置,必须要有巨额资金的支持才能完成,而当时需要安置救济的人,除了陕西回民之外,还有数量更大的甘肃回汉百姓,对于规模如此巨大的安置、救济所需的费用,朝廷是根本不予理睬的,全部要由左宗棠用自己的军饷去支付。
甘肃,本来就十分贫瘠,再加上连年战乱,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濒临绝境,情况已经万分危急。左宗棠说:“陕、甘频年兵燹,孑遗仅存,往往数百十里人烟断绝。新复之地,非俵给牛种赈粮,则垂毙之民,势将尽填沟壑。各省克复一郡县,收一处丁粮厘税;甘肃克复一郡县,即发一处牛种赈粮。非是,则有土无民,朝廷亦安用此疆土?”因此,左宗棠每到一地,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往往是对当地回汉百姓的紧急救济。[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