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江宁藩司叫升善,旗下贵族出身,最讲究应酬礼节,因为这个名叫孙大年的差官是总督派来,尊上敬下,以平礼相待。原以为孙大年应该懂得藩司综理一省民政,亦可算方面大员,尊重礼制,不敢分庭抗礼,谁知孙大年全不理会,说请‘升炕’,居然就在炕床上首坐下,高谈阔论,旁若无人。升善大为不悦,第二天上院参见总督,谈完公事,顺便就提到孙大年的无理。

‘喔、喔!’左宗棠随即拉开嗓子喊道:‘找孙大年!’

‘喳!’堂下戈什哈,暴诺如雷。

等把孙大年找来,左宗棠大加申斥:‘你们自以为有军功,在我这里随意谈笑,倒也罢了,怎么到藩司大人那里也是这个样?藩司是朝廷特简的大员,不比你们的顶戴,凭我奏报就可以有了!你们太不自量!赶快替藩司大人磕头赔罪。’

‘喳!’孙大年果真替升善磕头。

‘请起,请起!’升善倒有些过意不去。

‘回头替藩司大人站班!’左宗棠又说:‘不准马虎。’

‘喳!’

又谈了一会儿,左宗棠端茶送客。升善走到二门,只见左宗棠左右的十几名差官替他‘站班’,入眼大惊,连孙大年在内,个个红顶花翎黄马褂,一齐手扶腰刀,肃然侍立。

细看补子,其中还有绣麒麟的,这是武官一品的服饰,虽说军功上得来的品级官衔不值钱,但认起真来,到底朝廷的体质有关,升善不得不撩袍请安,弄得其窘无比。

江宁官场有了这桩笑话,左宗棠的声威益重。但是,在两江他并不能像在陕甘那样,想如何便如何……”

不仔细看,似乎高阳的小说跟这段史料没什么差别,但仔细比较一下,小说中进行的改动虽然不大,却是非常微妙的,已经使这件史料的原意完全改变了:

笔记中说,这些差官都是经过“百战余生”得来的品级;

高阳则通过左宗棠之口说“凭我的奏报就可以有了”。

笔记中说,差官们都有“膺专阃之寄”的资格,可以担任方面大员;

高阳则特别强调,“武官的品级不值钱”。

这份笔记中差官们是自发在门外站班,向藩司表示抗议的;

高阳则增加了一句笔记中没有的内容:左宗棠要求差官们站班,并“不得马虎”,于是,差官们的站班,就变成了按照左宗棠的示意,去欺负藩司了。

这则笔记中丝毫没有贬低左宗棠的文字,认为差官们尽管都有很高的品级,却“视富贵如敝屣”,心甘情愿地侍奉左宗棠,是因为“军心固结,甘苦与同”的原因,相反,对江宁藩司颇有看法,认为“藩司故满州世家子,好自尊大,染官气甚深,平时待僚属极倨傲,呼叱漫骂,视为故常。”但高阳删去了这些内容,却添进了一些小动作,于是,再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味道已经截然不同了。[待续]

[续前]

再比如,高阳的书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刘锦棠如何成为左宗棠的部下?醇王非常清楚。左宗棠奉旨西征,除了胡雪岩替他借洋债,办粮台以外,本身没有凭藉。其时曾、左已经交恶,但是曾国藩却将‘老湘营’的刘松山,调归左宗棠节制。左候定边,功业彪炳,很得刘松山的力。因此左宗棠对曾国藩处处不满,唯独这件事心悦诚服,曾经在奏折上特地陈明。曾国藩逝世,左宗棠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愧我不如元辅’,这句降心以从的老实话,就是由此而来。

刘锦棠便是刘松山的侄子。没有曾国藩义助左宗棠,刘锦棠当然也不会随他叔叔成为左侯的部下,也就不会有今天底定新疆、筹议设省这一回事。”

关于老湘营和刘松山,前面已经讲过了。老湘营的创始人并不是刘松山,而是王錱,岳阳之败以后,王錱被曾国藩赶回家,老湘营也不复存在了。是左宗棠百般抚慰,使王錱振作起来,重组老湘营,以后,老湘营一直是在左宗棠的实际指挥下,成为湖南地方的王牌部队,而王錱及其全家,对于曾国藩都是怀有很深的成见的。后来,曾国藩在江西坐困南昌,处境十分凶险,不但没有得力的战将,连士兵都只剩下五千人。左宗棠告诉王錱,“涤公为灭贼之人”,劝他消除个人成见,支援江西,正在南方征战的王錱因为军务未峻,没有成行。紧接着左宗棠千方百计支援江西,使曾国藩的人马超过两万,可以稳住阵脚了,曾国藩却回家奔丧,长期不出,江西战场形势急转直下,左宗棠派王錱率老湘营驰援,接连十二场大捷,稳定了战局,但王錱年仅三十三岁,便活活累死在军营之中。

曾国藩重新出山之后,恰逢江南大营被太平军击破,咸丰无奈之下听从肃顺的建议,任命他为两江总督。如果没有王錱舍命支撑江西战局,那里的湘军恐怕在江南大营之前就被歼灭了,怎么可能在曾国藩回家休了十六个月长假之后还会有两江总督的美差在等着他?其中,王錱和老湘营当然功不可没,但这一事实高阳是根本不会理睬的。

王錱累死江西,左宗棠将这支部队交给了守丧复出的曾国藩,没有让它重回湖南,从那以后,湘军中才又有了老湘营的建制,如果没有左宗棠,曾国藩根本就不可能再拥有老湘营了。等到左宗棠西征时,曾国藩将这支部队交给了左宗棠,这种情况,如果客观表述,不过是完璧归赵而已。

左宗棠从前在节制老湘营的时候,并不是十分看好刘松山,但等到刘松山赴陕时,已是老湘营的统领,左宗棠从他身上看到了许多自己以前没有发现的长处,十分佩服曾国藩的眼力,便有了那句著名的挽联。需要强调一下的是,这句挽联只是指曾国藩对于刘松山的识拔,以此为证,说左宗棠跟整个老湘营没有关系,完全是拜曾国藩所赐,他才有了这样一支主力,则是根本不符合事实的,如果王錱未死,老湘营跟左宗棠之间的联系应该清清楚楚,即使王錱去世,以上事实也是无法否认的,刘松山再优秀,也并非老湘营的创始人,他仅仅是王錱的一名下属而已。另外,刘松山早在同治九年(1870年)便在金积堡阵亡了,并没有参加新疆之役。

刘锦棠完全是左宗棠一手提拔的,他的父亲本来是老湘营的一员,在他十岁的时候,战死在岳阳。刘锦棠十五岁时从军,要求参加其父生前的部队,当然非老湘营莫属,如果没有左宗棠,岳州之战以后,老湘营早就不存在了,刘锦棠连参加父亲生前部队的愿望都不可能实现。割裂刘锦棠跟左宗棠的这层关系,当然是站不住脚的。左宗棠命后者担任老湘营统领时,他只有26岁,在担任出征新疆的前敌总指挥时,也只有31岁,当时比刘锦棠资格老、功劳大的战将比比皆是,没有左宗棠的举荐,刘锦棠是不可能以这样的年龄和资历担任这种职务的,没有左宗棠以自己的威望对他全力支持,那些老将也不可能听从刘锦棠的指挥。

但是,高阳把这一切都颠倒了,说成“没有曾国藩义助左宗棠,刘锦棠当然也不会随他叔叔成为左侯的部下,也就不会有今天底定新疆、筹议设省这一回事。”高阳还用“降心以从的老实话”,把他自己违背事实的说法肯定为左宗棠的意见,这种颠倒黑白的手法的确令人叹为观止。[待续]

[续前]

左宗棠只是一名举人,当然少不了成为高阳书中话题,但他凭籍超群的实力,已经可以让毫不相干的人仅仅因为“疑似左宗棠”,便轻松获得进士资格,在这种情况下,当不当那个进士,还有多大意义?

高阳关于左宗棠的另一个话题,是他好以诸葛自居。其实,这是好几个朋友之间的玩笑,年轻时,罗泽南以老亮自称,刘蓉以新亮自称,左宗棠则以今亮自称,他们后来都有一定的建树。对于这些青年学子来说,诸葛亮最典型的特征,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左宗棠用自己的人生,对这八个字进行了充分的演绎,他的成就恐怕也要高于真实的诸葛亮,因此,这种自我激励并不是坏事,应该没有多少可笑之处,诸葛亮成名之前,不也同样拿管仲、乐毅自比吗?

高阳的小说中还说,左宗棠为了得到浙江巡抚的宝座,迟迟不肯发兵援浙,直到王有龄城破身亡,腾出了巡抚的位子之后,他才动身。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左宗棠》小说在线阅读_第3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平湖月满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左宗棠第3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