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在家居丧期间,左宗棠得到了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爱不释手。他又找来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齐召南的《水道提纲》等等诸多经世致用的书籍,从此大开眼界,并成为一个经世致用之学的身体力行者。

当时的江苏布政使贺长龄回长沙丁忧,他也是一个主张弘扬经世致用学问的人,将自己主编的《皇朝经世文编》送给了左宗棠,这部书收集了当时的许多经世致用的文章,包含了地理、水利、军事、农业、西方各国等等方面的内容,左宗棠更是如获至宝,潜心阅读,留下许多批注,以致随处“丹黄殆遍”。当时的书籍很贵,左宗棠没有能力购买,他读书除了靠借,重要一点的还要抄,即使到他去世之后,他的家中还留着好几十大本当年手抄的书籍。

许多人认为,正是由于将大部分精力用在阅读“课外书籍”方面,荒废了举业,因此,导致了左宗棠科场中失利的结果,显然,他的学习成绩是成问题的,不然的话,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追究他的举人问题呢?

事实上,尽管左宗棠勤奋阅读那些与“制艺”无关的书籍,但是,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功,毕竟是当时读书人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因此,作为一名书生的他,对于八股文、对于四书五经是不可能弃置不顾的。那么,青年时代的左宗棠学习成绩到底怎么样呢?

十九岁的时候,服丧守制中的左宗棠考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师从于书院山长贺熙龄。贺熙龄是贺长龄的弟弟,曾任湖北学政,当然也和哥哥一样考中过进士。他回乡丁忧之后留在长沙,主持城南书院八年,以后又历任山东道、四川道监察御史,是一位德高望重、声誉卓著的老师。贺熙龄十分喜爱和器重左宗棠,当他离开湖南重入仕途时,曾经专门写了一首《舟中怀左季高诗》,对他寄予厚望,左宗棠的长子出生之后,他又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左家,两人由师生成为儿女亲家。

左宗棠在城南书院读书,同时又参加湘水校经堂的考试。有人说,如果岳麓书院相当于本科的话,湘水校经堂则相当于研究生院,这种说法是否确切,也许尚有待专家的考证,但湘水校经堂位于著名的岳麓书院之内,又由当时的湖南巡抚吴荣光主办,吴荣光甚至亲自上台讲课,因此,它的考试规格和考试成绩的权威性,应该毋庸置疑。就在这种考试中,左宗棠一年里得了七次第一,“岁七冠其曹”,获取冠军如囊中探物,这样的成绩,没有相应的实力当然是不可能的。由于成绩优异,左宗棠获得了一份“膏火”——奖学金,对于这个家境贫寒而又父母双亡的青年学子来说,无疑雪中送炭,使他得以继续自己的学业。

就在二十岁的时候,左宗棠终于守制期满,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了,也恰恰在这时遇上了恩科乡试。乡试是获取举人资格的考试,通常要三年才举行一次,这一年适逢道光皇帝五十周岁,在三年之外增加了一次,因此称为“恩科”,对于已经在家中守制耽误了整整五年的左宗棠来说,这样的机会,当然是不能再轻易错过的。可是,参加乡试的人,必须首先拥有秀才头衔才行,而左宗棠上次因为母亲生病没有完成院试,当然也就不是秀才,如果依照正常途径按部就班地去考,这次难得的机会便肯定错过了,于是,哥哥就给他买了一个秀才的资格,使他能够顺利进入考场。这就是左宗棠花钱买秀才身份的详情,其原因显然不是因为成绩,而是因为时间。[待续]

左宗棠这次参加乡试,也有一波三折的故事。即使在考试阅卷已经非常规范的今天,作文试卷批阅的标准化,依然是个难点,同一篇作文,在甲老师处被判为满分,在乙老师处则被判为不及格,这样极端的情况,尚且叠有所闻,更不用说由于阅卷标准的难以统一而出现的分数高高低低的现象了。在一百多年之前的科举考试中,录取与否完全依据考官个人的主观意见,评判结果的差异在所难免,左宗棠乡试,就碰上了这样的情况。

乡试的考卷,按惯例先由同考官——也就是副考官审阅,选中之后进行推荐,再由主考官决定是否录取。左宗棠这次的考卷,在同考官那里没有通过,被打入“遗卷”之中。通常主考官对于遗卷是不再重新审阅的,然而,这一次他却偏偏翻阅了左宗棠的试卷,认为是篇佳作,请同考官补荐,遭到同考官的拒绝。有人就此评论说,这位同考官倒很有骨气,一点不看上司脸色行事,的确如此。

就在此时,朝廷命令各地考官将遗卷重新审阅,以免遗漏人才,而湖南的同考官恰在这样的当口暴病身亡,于是,主考官礼部掌印给事中、陕西泾阳人徐法绩便亲自将5000多份遗卷全部看了一遍,从中选中6人,左宗棠居首。

这种情况曾经引起一些议论,有人甚至以为这是一份“温卷”,也就是人情卷,主考官之所以如此钟情于这个考生,一定另有原因。当时的科场,各种各样的舞弊现象司空见惯,除了考生上场时雇枪手、搞夹带之外,场下托人情、递条子更是不足为奇,人们对这份卷子的怀疑,当然也在情理之中。于是,主考官便将左宗棠的试卷《选士练兵,简练俊杰,专在有功》拿出来展示,并且说:“事实上,这篇文章可以算全部考卷中最出色的一篇,准备呈献给皇上御览。”在众人传阅之后,其他监考官才再无异议。当时的考卷用“易书糊名”的方法来防止作弊,尽量保证考试的公正,考生的名字是被盖住的,此时尚无法确定谁是它的主人,等到将糊在名字上的纸条揭开,发现这份考卷正是左宗棠的,在考场“监临”的巡抚吴荣光,立刻站起来向主考官祝贺,称赞他独具慧眼,因为左宗棠曾经在湘水校经堂“七冠其曹”,他的名字早已为吴荣光所熟悉,听了巡抚的介绍,在场的人们终于心服口服。

就这样,左宗棠在当年的乡试中,考中湖南第十八名举人,而第一名“解元”,则是他的哥哥左宗植,显然,他也因为守制,在家中等了五年,直到此时才能参加乡试。

接下来,左宗棠在21岁时参加了北京的会试,也就是获得进士资格的考试,结果名落孙山。24岁时再次会试,本来考官已经决定将他录取为进士,可以摘掉“举人”的帽子了,孰料此时却发现湖南多取了一人,应该将这个名额减去之后拨给湖北。就因为这一个名额之差,左宗棠又一次与进士资格失之交臂。27岁时,他第三次参加会试,再度落榜,于是,他决定不再进入科场,炒了科举制度的鱿鱼。

27岁,身体健康,风华正茂,不是无力拼搏的年龄;饱读诗书,成绩优异,不是没有金榜题名的能力,他却决定退出科场,显然是一种负气之举,这种罢考应该和袁世凯先生“投笔从戎”的无奈,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考中进士,毕竟是当时读书人谋取理想前程的唯一途径,退出科场,就等于断了这条路,关系之大可想而知,一个人即使在年轻气盛时草率做出这样的决定,经过岁月的打磨和生活的磕绊,很可能一段时间之后又会回心转意,重新参加会试的。然而,左宗棠却真的从此再也没有进入科举考场,形成如此反常的结局,除了他当初一时冲动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呢?[待续]

[续前]

是的,左宗棠自27岁之后终生再也没有进入科场,的确是另有原因的。这件事,要从他和当时的两江总督陶澍之间的交往谈起。

陶澍是嘉庆、道光年间的名臣,理财的高手,曾经当了十多年两江总督,在林则徐、贺长龄、魏源等属吏的协助下,兴利除弊,政绩斐然。他大胆改河运为海运,在运河发生水毁时,将当年的漕粮按时送到北京;改革整顿两淮盐政,首创改引为票;兴办全省河工,治理水害,兴修水利。后人曾经评论说:“论道光末人才,当以陶文毅为第一”,可见其身份之不同凡响。陶澍出身贫寒,“少负经世志”,也是当时倡导经世致用之学的代表人物。他和龚自珍、魏源、林则徐、贺长龄等人志同道合,敢于正视现实,关心民生,揭露封建衰世的黑暗和腐败,要求改革内政,主张严禁鸦片,加强军备,防御外敌入侵,不愧一代名臣。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左宗棠》小说在线阅读_第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平湖月满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左宗棠第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