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寿州的军民听说他们尊敬的刘将军病逝了,无不痛哭失声,哀悼不绝。甚至刘仁赡手下的几十名将士,闻知此讯,皆痛哭一场,自杀殉国,寿州城中被悲伤的情绪所笼罩,久久不能散去。

不过关于刘仁赡的人生结局,《旧五代史》、《册府元龟》却给出了另外一种让人震惊的说法:刘仁赡是主动投降柴荣的,“伪寿州节度使刘仁赡上表乞降”,(10)甚至还记录了一篇柴荣的诏书,称赞刘仁赡“固守诚节,不亏近代封疆之臣卿”(11)云云。这句话似乎有些自相矛盾。

二书所说的刘仁赡降周,可能是指周廷构等人盗用刘仁赡的名义投降的。周廷构献给柴荣的降表是以刘仁赡的名义写的,所以从官方角度来说,可以算成刘仁赡的行为。持刘仁赡殉国说的是《资治通鉴》、《新五代史》,众所周知,司马光治史极严,如果没有可靠的史料,他绝不会胡乱写的。今取《通鉴》记载。

金陵城中的李璟也得到了刘仁赡殉国的消息,心情压抑的李璟再也忍不住情绪,大放悲声。

李璟虽然有时很昏聩,但他毕竟是著名的文人皇帝,感情特别细腻丰富。刘仁赡的死,触动了李璟心中最为柔弱的那一根感情之弦,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而在李璟放声痛哭的时候,南唐朝野的大臣们,都低下了头。

是冷漠,还是惭愧?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

(1)《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三

(2)《钓矶立谈》

(3)《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三

(4)《南唐书.乔匡舜传》

(5)《南唐书.朱匡业传》卷八

(6)(7)《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三

(8)《南唐近事》

(9)《新五代史.刘仁赡传》卷三十二

(10)(11)《册府元龟.招怀第五》卷一百六十七

第六章欲得天下者,必先得淮南一寿州的善后工作

淮南十四州是对南唐统治的淮南地区的笼统说法,实际上有两个州在淮河北岸,在地理意义上真正属于淮河南岸地区的有十二州。十四州分布情况下:

淮河南岸十二州: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蕲州(今湖北蕲春)、舒州(今安徽潜山)、寿州(今安徽寿春)、庐州(今安徽合肥)、濠州(今安徽凤阳)、滁州(今安徽滁州)、和州(今安徽和县)、扬州(今江苏扬州)、泰州(今江苏泰州)、楚州(今江苏淮安)

淮河北岸二州:泗州(今江苏盱眙)、海州(今江苏连云港)

在这十四州之中,基本上可以寿州为中心点,将南唐的淮南地区分为东、西两个部分。所以寿州在历代南方政权的淮南防御体系中都是最重要的军事据点,但如此北方政权控制寿州,则退可守徐、汴,进可取金陵、扬州。

“寿州控扼淮颍,襟带江沱,为西北之要枢,东南之屏蔽。南收衡山,以击庐江,有寻阳之船,守下雉之城,结九江之浦,绝豫章之口强弩临江而守,以禁南郡之下,东收江东会稽,南通劲越,犹可屈强江淮间。自魏晋用兵,与江东争雄,末尝不先事寿春。及晋迁江左,而寿春之势益重。”(1)梁朝初年,寿州就被北魏占据,对梁朝江东政权造成了极大的生存压力。

这个规律同样可以适合于现在后周和南唐的攻守关系,杨吴—南唐控制寿州,北伐中原的主动权就牢牢掌握在他们手上,北方政权倒显的有些被动,只不过杨吴—南唐的历代统治者并没有北伐的意愿而已。李璟倒是有志北伐,却错过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后晋灭亡之际,中原无主)。

站在南朝政权的角度来看,守江必守淮,无淮必无江。失去了淮南防线,金陵就无险可守。淮南地区对于拱卫金陵的重大战略作用,后人对此看的非常清楚。

南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三月,宋知湖州事朱胜非上言四事,即“进讨僭伪,守御江淮,招抚遗民,审度敌情。”(2)

南宋初年,许多大臣都劝宋高宗赵构定都建康,北上收复失地,如卫肤敏、张守、吴芾、张绍、李光等人。张守就说:“建康自六朝为帝王都,江流险*,气象雄伟,据要会以经理中原,依险阻以捍御强敌,可为行都,以待恢复。”(3)但他们建议迁都建康的前提,都是必先扼守江淮。没有淮南,建康自守尚且不能,何暇北图?

关于守御江淮,朱胜非认为定都建康(金陵)的优势不如长安和襄阳,但也并非不可以建都。定都建康的首要前提是守住淮南,为建康之屏藩。“淮南有藩篱形势之固,然后建康为可都。”(4)

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却记载上面这段话是南宋名相李纲所说。同时,李纲认为南唐之所以亡国,最大的原因就是被周世宗夺去淮南,失去江北门户,北方军队可以随时渡江直取金陵。“后唐李氏有淮南,则可以都金陵。其后淮南为周世宗所取,遂以削弱。”(5)

在柴荣的淮南战略中,一直是为夺取寿州为核心的,就像是美味蛋糕上最诱人的那颗红樱桃。柴荣可以暂时放弃对其他州的控制,拼尽全力,也要拿下寿州。寿州被柴荣拿下之后,后周和南唐的战争均势被彻底打破,柴荣距离他吞并淮南十四州的目标,显然又进了一步。

这里需要讲明一个情况,在南唐之前的历代南方政权,寿州的治所都在淮河南岸,也就是现在的安徽寿县。宋朝的寿州治所却在淮河北岸的下蔡(今安徽凤台),而将寿州治所从南岸迁到北岸的,就是柴荣。

显德四年(公元957年)三月二十三日,柴荣下诏,迁寿州治所于下蔡。四月,柴荣命新任忠正军节度使杨承信率寿州民夫在下蔡扩建寿春新城。柴荣之所以做出这个举动,主要是考虑到了两个重要因素:

一、寿州治所在淮河南岸,对南唐有利,南唐可以以寿春为战略支撑点,固守淮河防线。而对后周来说,如果将治所还放在寿春,一旦有南唐大举进攻,寿州就要陷入背水一战的险境,粮草过河不便。一旦寿春有失,整个夺取淮南的军事行动都将前功尽弃。

二、寿春其实并不是淮河岸边,而是在淮河的支流上,北距淮河还有十几里之遥。下蔡正好卡在淮河的主河道上,南方政权之所以能控制淮南地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依靠淮河天险防守。而现在将治所迁到下蔡,北方军队就能打破南方军队对淮河的垄断控制。

第一点原因侧重于北方军队对南方军队的战略防守,第二个原因则侧重于北方军队对南方军队的战略进攻。以现在的淮南局势而言,柴荣显然更看重第二个因素。由于南唐国都在金陵,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南唐更看重淮南东部地区的控制。而淮南的西部地区距离金陵较远,对金陵产生的军事威力也较小。

另外,在南唐统治时期,寿州是清淮军的治所。柴荣得到寿州后,将清淮军改成了忠正军,据说是为了表彰刘仁赡的孤忠丹心。周朝的第一任忠正军节度使是右羽林统军杨承信,兼同平章事(即使相,挂名宰相)。

在五代时期,同平章事是名义上的宰相,相权实际上在枢密院。所以后周有许多守牧藩镇的高级将领都挂了同平章事的虚衔,比如郭崇、扈彦珂、薛怀让、王彦超、向训、宋偓等人。

杨承信,《资治通鉴》简化成了杨信,实际上,除了杨承信之外,宋初还有一个杨信。查《宋史》,杨承信和杨信皆有传。杨信是赵匡胤的部下将校,在后周官场的活动没有记载,而杨承信早在后晋时期,就已经是封疆大吏了。后晋末期,杨承信被任命为平卢节度使时,只有二十七岁。杨承信和柴荣是同年生人,都生于公元921年。

当然,这和杨承信的出身有关,因为杨承信的父亲,就是五代著名的反王杨光远,所以在官场上的起点非常高。杨光远阴有称帝之志,背叛石重贵,投靠了耶律德光,并勾引契丹南犯。说杨光远是汉奸,似乎有些牵强,因为杨光远是沙陀人。

夭折的千古一帝——隐藏在历史背后的周世宗》小说在线阅读_第5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o柴狼o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夭折的千古一帝——隐藏在历史背后的周世宗第5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