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不仅是新旧五代史赞美柴荣,包括通鉴,大部分宋人都对柴荣持正面肯定态度,只有极少数宋人以抵毁辱骂柴荣为能事。这次写柴荣,不是为了否定谁而来的,也不是为了肯定柴荣而写的。只是想让更多的朋友了解柴荣。人无完人,赵匡胤不是,柴荣也不是,所有人都不是。难道因为柴荣有一点缺点和错误,就要彻底否定柴荣?这公平吗?对赵匡胤也要取其大功而略其小过。在下对柴荣非常的欣赏,说几句柴荣的好话,也不能认为就是在美化柴荣。在帖中对赵匡胤所做的英雄行为和善政,都要进行正面肯定。喜欢一个人,不代表要避开他的错误;不喜欢一个人,也不代表要避开他的贡献。这都不是对历史客观的研究态度。

赞美柴荣更不能认为是恬不知耻,对柴荣的赞美,这些都是宋人所著史书明文具载的,并不是在下在胡编乱造。在帖最后,还会做一个专题,将大多数宋人对柴荣的正面评价列出来,皆有出处,绝不是在下编造。如果以史实为根据赞美柴荣是恬不知耻,那在下乐意继续的恬不知耻,竭尽所能,歌颂伟大的周世宗。因为,柴荣配得上这种赞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观,而且观点一旦形成,是绝不可能改变的。见招拆招,利用各自的角度,对对方的观点进行反驳。这样的辩论,是没有赢家的。历史观点不同,可以交流讨论,但我们研究历史,都应该以客观的心态来面对,而不是为了自己喜欢的人物,就去否定与之有关联的人物,将其骂的一文不值。在下欣赏柴荣,但绝不会因此就去贬低赵匡胤,这都不是论史所应有的客观态度。就史论史,对的就赞美,错误的就批评。赵匡胤值得称赞的地方,在下绝不吝啬美辞。柴荣做的不好的地方,在下也会进行批评。

我们读历史,有自己喜欢的朝代和历史人物,这无可厚非,每个人都有。但毕竟都是古人,每个历史人物都有自己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局限性,没有谁是值得百分百肯定,也没有谁是值得百分百否定的。为什么要用非黑即白的态度来看历史呢?柴荣是好的,所以赵匡胤是坏的。赵匡胤是好的,所以柴荣是坏的。这都不客观,对柴荣和赵匡胤都不公平。

如果说赞美柴荣的就是小白,好吧,那就做小白吧,^_^不管是小白、小黑、小黄、小红、小绿、小蓝、小紫、小花,让能更多的朋友了解柴荣的伟大,足够了!

孙晟就是孙忌,孙忌就是孙晟,呵呵。孙晟确实是个至情至情之人,为人豪侠,疾恶如仇,性格耿直,他特别瞧不起冯延嗣等人,包括宋齐丘。孙晟生活比较奢侈,肉台盘就是他的杰作。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他还是能拿得住分寸的,类似于文天祥。文天祥是英雄,孙晟也是。

第五章艰苦作战

三歼灭南唐精锐

1

周军和南唐军在淮南地区的战争还在继续,形势依然没有明朗。

寿州攻防战还在艰苦的进行着。

周朝大军顿兵寿州城下,已经二个多月了,无论周军如何怎么攻城,刘仁赡都有办法打退周军的进攻。在周军的攻城战术中,石炮对寿州城的威胁最为巨大。虽然那时还没有火炮,但几十斤的大石头,被大弩发射到城中,能砸死不少人,至少能砸坏城墙。

寿州附近有两座山,即淮河北岸的硖石山,以及淮河南岸著名的八公山,石料应该不是问题。为了起到表率作用,柴荣每次从大营去淝河水寨视察的时候,都要亲自抱起一块石头,打马如飞,来到水寨,交给战舰上的发砲将士。同时,所以随行官员都要抱着一块大小不等的石头,以供军用。(1)

石砲的作用主要还是砸坏寿州的城墙,以便周军将士可以攀爬上去。在柴荣的指挥下,殿前都虞侯赵匡胤乘坐皮船,驶入寿州城下的水壕中,准备俟机爬城。皮船是用牛皮蓬起来的,防备敌军从城上往下射箭。寿州城中的南唐军对付这样的皮船很有办法,就是射箭。这可不是一般的小箭,而是和房梁差不多大的大型箭支,相当于槊,用车弩发射。

赵匡胤乘皮船入濠沟,城上守军“车弩遽发,矢大如椽。”(2),这种箭矢的射程不算远,而且居高临下,速度极快,冲击力也非常强,射穿了牛皮蓬子。赵匡胤措不急防,眼看着就要中箭。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牙将张琼挺身而出,一个鲤鱼打挺,扑在赵匡胤的身上,张琼却替赵匡胤挨了这一箭。“矢中琼股,死而复苏。”(3)当然,此时的张琼绝对不会想到,他这个下意识的举动,却改写了整整一千年的历史。如果赵匡胤此时为国战死,他将被列入《周书列传》,后世史官会感叹一位伟大的将军不幸早逝……

三国名将在攻樊城时不幸中箭,关云长刮骨疗毒,成为历史佳话。张琼中箭后的英雄气概,丝毫不逊于关羽。因为“镞著髀骨,坚不可拔。”(4)箭中的太深,已经深入骨内,用正常办法很难拔出来。

张琼让人递来一大杯酒,张琼一饮而尽,咬紧牙关,让人把箭头拔了出来。顿时血流如注,但张琼却神色自若,仿佛这支箭是从别人身上拔出来的一样。赵匡胤在旁边满怀愧疚的看着,见张琼拔箭,不禁叫好。

从实力上来看,周军明显要强于南唐军,南唐也基本处于守势。周军虽然优势明显,但并没有取得压倒性的优势,这时的李璟,未必就没有翻盘的希望。李璟本来面对的是来自周朝、湖南、吴越的三面夹击,不过从实力来看,王逵的湘军纯粹是来打酱油的。

王逵进攻的方向是武昌,南唐的武昌节度使何敬洙拒绝了李璟提出的“迁民入城死守”的乌龟战术,而是积极准备迎战,并豪言:“敌至,则与兵民俱死于此耳。”(5)王逵这一路实际上并没有打起来,因为湘军北上路过武昌的时候,王逵和驻守岳阳的岳州团练使潘叔嗣发生了矛盾。

潘叔嗣出兵奇袭朗州,准备端掉王逵的老巢。王逵出兵攻唐本就是三心二意,听说朗州有难,立刻调头还师。朗州军和岳州军在武陵大战一场,结果王逵兵败被杀。湖南本是三足鼎立的局面:王逵据朗州,潘叔嗣据岳州,周行逢据谭州(今湖南长沙)。

王逵和周行逢是一伙的,王逵被杀,周行逢当然不能答应。周行逢假意说请潘叔嗣来谭州主持湖南军政,等潘叔嗣一到,立刻拔刀砍死了潘叔嗣。从此,湖南军政大权尽落周行逢之手。

湖南内部自顾不暇,南唐的西线边境暂时无恙,而李璟最担心的,除了在淮南横冲直撞的周军外,还有吴越军。吴越军攻克常州外城,俘南唐的常州团练使赵泽、偏将诸承以下将校百余人,常州岌岌可危。一旦吴越军攻陷常州,他们就会长趋直入,进攻润州(今江苏镇江)。润州如果再丢了,吴越军随时可能杀到金陵城下。

从这个角度来说,吴越军才是南唐此时最危险的敌人,柴荣再厉害,一时半会也打不过长江。李璟的当务之急,必须守住常州,阻止吴越军西进。替李璟分忧解难的这位南唐将领,恰巧也姓柴,就是杨吴名将柴再用的儿子、龙武都虞侯柴克宏。

李璟本来没打算用柴克宏,但柴克宏却非常自信,上表请为将。柴克宏的母亲相信儿子的能力,也上书李璟,甚至打赌说如果用柴克宏不胜,愿满门受诛。李璟急来抱佛脚,只好试一试了。

没想到柴克宏果然有两把刷子,他率军来到常州,乘小舟偷袭吴越军的营寨。南唐军一战大破吴越军,斩首万级,吴越军主将吴程孤身逃窜回国。此战大胜,严重挫伤了吴越王钱俶的信心,不再骚扰南唐,李璟绝境逢生,为自己拼出了一条活路。

三路敌军,现在退了两路,惊魂未定的李璟全力对付后周柴荣。李璟最需要做的,就是出兵救援寿州,时间不等人,李璟也不确定刘仁赡还有没有信心坚持到最后。

这次出征的南唐军主帅是李璟的四弟、齐王李景达。李景达从来没有率军打仗的经历,不知道李璟为什么要用他。但这还不是最致命的,真正让南唐朝野不解的是,李璟居然用了大奸臣陈觉为监军使。中书舍人韩熙载认为此举是画蛇添足,“信莫信于亲王,重莫重于元帅,安用监军使为!”(6)李璟没听韩熙载的。

李璟这么做,自然有他的深意。正因为李景达是亲王,而且手握重兵,所以李璟对他不放心,派了陈觉在军中监视李景达,防止李景达有变。一旦李景达有了歹心,他对李璟的威胁,将远远超出柴荣对李璟的威胁。

夭折的千古一帝——隐藏在历史背后的周世宗》小说在线阅读_第4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o柴狼o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夭折的千古一帝——隐藏在历史背后的周世宗第4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