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为了能早日拿下刘仁赡,柴荣无所不用其极。“又束巨竹数十万竿,上施版屋,号为"竹龙",载甲士以攻之,又决其水砦入于淝河。攻之百端”(4)虽然周军斗气高昂,武器充足,但奈何刘仁赡御城有方,柴荣距刘仁赡近在咫尺,却拿刘仁赡一点办法也没有。“自正月至于四月不能下”(5)。《旧五代史》也记载“世宗驻跸于其垒北,数道齐攻,填堑陷壁,昼夜不息,如是者累月。”(6)

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决战,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是两个强硬的男人之间的决战。柴荣不会撤军,他吃定了刘仁赡,他的性格就是这样。而刘仁赡也不绝投降,他宁可城破人亡,也不会屈膝,男人的血性和尊严,让刘仁赡没有退路。

铁与血,水与火,苍天与大地……

城下几十万周军杀声震天,大有灭此朝食的气势。城上的刘仁赡坚守不降,也感染了守城将士,在刘仁赡的指挥下,南唐将士打退了周军无数次的进攻。他们都是有血性的男人,而柴荣最欣赏和敬重的,就是这样的男人。

柴荣本身就很有血性,而且他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他喜欢冒险,和李世民、李存勖一样。头脑一热,拎着砍刀,不管不顾的就冲了上去,柴荣对这一切毫不在乎。柴荣当危险不存在,可他蔑视危险,不代表危险就不存在。客观的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古往今来,皆是如此。

宋人龙衮在《江南野史》就有柴荣在寿州城外冒险的记载,在今天的人们看来,这个故事极富传奇性,更像中传说中的故事。因为江湖上有了传说,所以尘世间才有了传奇。故事内容大致如下:

有一天,柴荣又亲临城下,坐在一张胡床上,指挥周军攻城。这一幕正好被城上的刘仁赡看到了,虽然他没见过柴荣,但看柴荣的这个气势和排场,他断定这个胡床上的周军头目一定是柴荣。

刘仁赡大喜过望,他知道擒贼先擒王的道理,再说刘仁赡的箭术极好,“猿臂善射,发无不中。”(7)刘仁赡立刻取来弓箭,对准柴荣的胡床,恶狠狠的射了过来。胡床距城头很远,箭的射程有限,这支带着仇恨和骄傲的箭,不偏不倚,正好落在胡床几米前的空地上。

刘仁赡突然来这么一招,吓坏了周朝文武,柴荣是他们的主心骨,可千万不能有什么闪失。大家劝柴荣不要冒险,赶快避一避这个不讲道理的刘仁赡。没想到柴荣并不在乎,反而仰天大笑:“一箭射杀一天子,天下宁复有天子乎!”(8)

柴荣这个人最不信邪,他的处境越危险,血性就越强。柴荣相信自己命系于天,刘仁赡也奈何他不得!柴荣命人将胡床往前搬到那支箭坠落的地方,然后又坐在胡床之上,远远看着刘仁赡,似乎是在挑衅:有本事,你再射朕一箭!

刘仁赡也是头倔驴,射就射,不信射不死你这个伞贩子。刘仁赡再次搭箭射向柴荣,也许真的有天意,距离已经够近了,但这支箭依然在胡床几米前落了下来。看着柴荣得意的笑容,刘仁赡仰天长叹,把弓扔在地上。

如果能射死柴荣,周军必仓皇撤军,寿州无恙。现在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也没有把握住,柴荣必然会加大攻城力度,看来寿州是在劫难逃。刘仁赡已经为自己的未来做好了打算,他动情的对身边将士们说:“吾世受国恩,兄弟门列棨戟者数人,然不能治危捍敌,宁静边境,贻忧君父,吾且耻之。今虽病犹能奋力执戈,与诸君背城血战,死于旗鼓之下。乃吾之分。终不以大丈夫之节屈身以事二姓矣。”(9)

刘仁赡自出江湖以来,就为南唐李昪父子效力,确实没事过二姓。其实事没事过二姓,并不是忠诚的唯一注解。司马迁说过:“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李璟虽然昏聩,但待刘仁赡确实不薄。如果刘仁赡想谋富贵,只要他投降柴荣,他得到的会远比从李璟那里得到的多。

刘仁赡不可能这么做,不仅因为这样做有亏臣节。更重要的是,柴荣欣赏硬骨头的男人,如果刘仁赡对他屈膝媚骨,那他在柴荣心中也就一文不值了。虽说事贵从权,但做人应该有一条尊严的边界。如果能用尊严换来更大的尊严,是可以做的,比如勾践。但如果用尊严来换取荣华富贵,这永远不是刘仁赡的选项。

————————————————————————————————

(1)《南唐书.刘仁赡传》卷十四

(2)《江南野史.刘仁赡传》卷五

(3)(4)(5)《新五代史.刘仁赡传》卷三十二

(6)《旧五代史.刘仁赡传》卷一百二十九

(7)(8)(9)《江南野史.刘仁赡传》卷五

第五章艰苦作战

一清流关1

刘仁赡还在孤独的和命运抗争。

他不会认输,柴荣同样也不会。

不过对柴荣来说,他要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寿州,而是整个淮南十四州。打个比方,当你口渴难耐的时候,你的面前放了一个菠萝和一堆梨子,你是先吃菠萝呢,还是先吃梨子呢?柴荣的选择,是先吃梨子,因为梨子洗洗就能吃,而菠萝需要用刀削皮。

王朴在《平边策》中讲道:“当今吴国,东至海,南至江,可挠之地二千里。从少备处先挠之,备东则挠西,备西则挠东,必奔走以救其弊,奔走之间,可以知彼之虚实、众之强弱,攻虚击弱,则所向无前矣。勿大举但以轻兵挠之。彼人怯,知我师入其地,必大发以来应,数大发则必民困而国竭,一不大发则我获其利,彼竭我利,则江北诸州,乃国家之所有也。”(1)

周朝君臣的淮南战略,用一句军事术语来概括,就是:“不计一城一地之得失,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军有生力量。”或者说是围点打援。周军进入淮南后,一直奉行这个战略,除了顿兵寿春城下的周军主力部队外,其他部队都是机动作战,歼敌为上,攻城为下。

如果按正常的军事逻辑来理解,柴荣不应该把大军放在寿春城下和刘仁赡对耗,而是应该绕过寿州,夺取其他州郡。等淮南诸州悉数拿下后,寿州孤城一座,立等可取之。

但柴荣之所以没有按常规套路出牌,恰恰说明了柴荣的大战略思维。柴荣围困寿州的真正用意,是围住寿州这个“点”,吸引大量南唐军队北上救援,然后柴荣不停的打“援”,吃掉李璟棋盘上的卒子。周军得不到寿州,并没有损失什么,但南唐一旦失去寿州,整条淮河防御体系就将彻底崩溃。所以,只要周军围住寿州,李璟就会迫不得已的派出大量军队北上,这就给了柴荣熬南唐主力的机会。

战略眼光向来比较犀利的宋人欧阳修也对柴荣“把菠萝放在筐里,先吃梨子”的军事战略非常认同,对此,欧阳修在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给宋英宗上的论兵事奏疏中有非常精彩的解读:

臣所谓今日可用之谋者,在定出攻之计尔,必用先起制人之术,乃可以取胜也。盖列兵分地而守,敌得时出而挠于其间,使我处处为备,常如敌至,师老粮匮,我劳彼逸。昔周世宗以此策困李景于淮南,昨元昊亦用此策以困我之西鄙。夫兵分备寡,兵家之大害也,其害常在我。以逸待劳,兵家之大利也,其利常在彼。所以往年贼常得志也。今诚能反其事,而移我所害者予敌,夺敌所利者在我,则我当先为出攻之计,使彼疲于守御,则我亦得志矣。凡出攻之兵,勿为大举。我每一出,彼必呼集而来拒,彼集于东,则别出其西。我归彼散,则我复出,而彼又集。我以五路之兵番休出入,使其一国之众,聚散奔走,无时暂停,则无不困之虏矣。此臣所谓方今可用之谋也。(2)

周军是在南唐领土上作战,没有守城御土之责,机动性非常强,而南唐军的首要任务是守城,有限的兵力就会分散在各地。兵力分散,必然会暴露出空当,周军就有机可趁,专打南唐军的软肋。如果一时战事不利,周军就会主动进行战略收缩,这一点,是南唐军不具备的优势。

这种战略,实际上就是打得过就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打不过就暂时采取守势的游击战略。周军的实力不弱于南唐军,但如果一味围攻寿州,而放弃对周边南唐军队的袭扰,大量南唐军就会聚集在寿州城下。战局一旦发展到这一步,周军只能在寿州城下与南唐军进行苦战,胜负殊难预料。

夭折的千古一帝——隐藏在历史背后的周世宗》小说在线阅读_第3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o柴狼o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夭折的千古一帝——隐藏在历史背后的周世宗第3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