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历史无法假设,但如果柴荣能当三十年皇帝,以他的能力和性格来论,成为一代大帝是没有问题的,但晚期有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乱政现象,但整体社会运转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且不说柴荣能不能拿下幽云十六州,但柴荣拿下南方诸政权不算太难,西夏问题有可能不会出现。西夏问题可以说是赵光义给搞出来的,换成赵匡胤,都不会搞成这样。周朝有可能继续向西北发展,收复河、凉地区。这里有汉人政权归义军,还有甘州回鹘,打通西域。宋朝后来对付契丹比较吃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西夏独立,与宋大战几十年,反而让契丹在三国博弈中占便宜。历史的皇帝很多,但能称为大皇帝的并不多,不包括孙权的谥号,呵呵。大皇帝自有大气派、雄浑霸气,像天可汗那样。柴荣完全拥有这样的气质,事实上,周朝在他统治时期,已经有了盛世的气象。谁也没想到,历史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一个伟大的帝国、一个吐纳天下的大皇帝,夭折了,而且也影响了近千年的历史走向。柴荣多统治二十年,宋朝绝无可能出现。但天意如此,无话可说。

第四章拉开统一的序幕

二《伐淮南诏》

柴荣在南唐境内应该有自己的秘密情报机构,后周的情报人员尽一切可能,搜集有关南唐的一切信息,以便给柴荣提供相关决策依据。虽然李璟攻闽灭楚时,柴荣还不是皇帝,但南唐内外政策的种种乱象,柴荣想必看的一清二楚,也坚定了他先拿李璟开刀的决心。

其实柴荣并非和李璟没有接触,王景等人攻蜀四州的时候,孟昶派人请求李璟发兵攻周,牵制周军。虽然李璟最终没出兵,但这事被柴荣知道了,写了一封问罪信给李璟,却没有得李璟的回应。

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十一月初一,柴荣正式下达了对南唐的攻击令。这次南征的先锋是门下侍郎、宰相之一的李穀(903—960年),柴荣任命他为淮南道行营行军都部署,忠武军节度使王彦超为副,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以下十二将,各率本部兵,随李穀出征。

柴荣做事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事必躬亲”,无论内政还是军事,都是这样。柴荣知道此次与南唐作战,事关重大,他怕别人办砸了差事,还是自己亲征比较稳妥。当然,他是万方之重的皇帝,有些打杂的事情,只能由手下人来做。李穀是柴荣信得过的人,这次南征,柴荣选择了李穀打前站。

李穀字惟珍,颍州汝阴人。李穀是五代宋初的著名宰相,但他却不是纯粹的文人宰相,李穀“少勇力善射,以任侠为事。”(1)不像是个读书人,倒像是个江湖侠客。有件关于李穀的轶事,是他和南唐名臣韩熙载之间的对话。

韩熙载是北海人,他少有雄心壮志,但后唐时期内政混乱,他看不到在中原实现抱负的希望,准备南下投靠徐温。在临行前,他特意请来了好朋友李穀,二人在淮河岸边醉酒告别。韩熙载自负才干无双,乘酒告诉李穀:“吴若用吾为相,当长驱以定中原。”(2)李穀也不客气,答道:“中原若用吾为相,取吴如囊中物耳。”(3)韩熙载确实有战略眼光,后晋灭亡之际,中原无主,韩熙载劝李璟出兵北伐中原,一战可下。可李璟没听他的,按兵不动。李穀比韩熙载要幸运,郭威、柴荣都是识才爱才之人,他们视李穀如心腹,迭加重用,做了宰相。

柴荣相信李穀能交上一份漂亮的答卷,但前面讲过,打赢一场战役靠是的纯军事手段,打赢一场战争,则要军事和政治手段并用。所谓战争中的政治手段,主要就是公布敌对方的罪行,宣传自己的政策,以期瓦解敌军斗志。两军作战,发起战争的那一方往往都会写一篇讨敌檄文(皇帝称诏书),柴荣也没有例外。

也是在十一月初一这天,柴荣下了一道讨伐南唐的诏书,这就是五代十国史上著名的《伐淮南诏》,如下:

朕自缵承基构,统御寰瀛,方当恭己临朝,诞修文德,岂欲兴兵动众,专耀武功!顾兹昏乱之邦,须举吊伐之义。蠢尔淮甸,敢拒大邦,因唐室之陵迟,接黄寇之纷乱,飞扬跋扈,垂六十年,盗据一方,僣称伪号。

幸数朝之多事,与北境以交通,厚启兵端,诱为边患。晋、汉之代,寰海未宁,而乃招纳叛亡,朋助凶慝,李金全之据安陆,李守贞之叛河中,大起师徒,来为应援,攻侵高密,杀掠吏民,迫夺闽、越之封疆,涂炭湘、潭之士庶。以至我朝启运,东鲁不庭,发兵而应接叛臣,观衅而凭凌徐部。沭阳之役,曲直可知,尚示包荒,犹稽问罪。

迩后维扬一境,连岁阻饥,我国家念彼灾荒,大许籴易。前后擒获将士,皆遣放还,自来禁戢边兵,不令侵挠。我无所负,彼实多奸,勾诱契丹至今未已,结连并寇与我为雠,罪恶难名,人神共愤。

今则推轮命将,鸣鼓出师,征浙右之楼船,下朗陵之戈甲,东西合势,水陆齐攻。吴孙皓之计穷,自当归命;陈叔宝之数尽,何处偷生!应淮南将士军人百姓等,久隔朝廷,莫闻声教,虽从伪俗,应乐华风,必须善择安危,早图去就。如能投戈献款,举郡来降,具牛酒以犒师,纳圭符而请命,车服玉帛岂吝旌酬,土地山河诚无爱惜。刑赏之令,信若丹青,苟或执迷,宁免后悔。王师所至,军政甚明,不犯秋毫,有如时雨,百姓父老各务安居,剽掳焚烧必令禁止云。(4)

在这篇声讨李璟的诏书中,柴荣着重讲了以下几点:

一、南唐是伪朝,在政治上不合法。

二、李璟勾结契丹、北汉,企图南北夹击周朝,这是柴荣最不能容忍的。

三、周朝怜悯淮南百姓生计艰难,准许过境进行粮食交易,但李璟却将淮南百姓的救命粮据为己有。周不负唐,唐实负周。

四、李璟气数已尽,江东军民士人等速来归顺。否则一旦刀兵俱下,难免祸及自身。

五、向江东各界做出承诺,周军只打李璟,不打百姓人等。江东各界可安居旧业,不要惊慌。

战争之前的政治攻势非常重要,有时可以通过政治攻势,得到在战场上难以实现的战略利益。这道诏书是专门写给江东各界看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柴荣并没有捏造罪名,他指责李璟的都是事实。

————————————————————————————

(1)《宋史.李穀传》卷二百六十二

(2)(3)《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五

(4)《旧五代史.周世宗纪二》卷一百一十五

第四章拉开统一的序幕

三御驾亲征

1

后周和南唐,本是两个不相干的世界,却因为隔着一条淮河,能轻易的嗅到对方存在的气息。

在地理学上,淮河和秦岭是中国南北的天然分界线。有趣的是,五代十国时期,秦岭是后周与后蜀的边界,淮河是后周与南唐的界河。淮河发源于河南与湖北交界处的桐柏山,呈直线状向东流经洪泽湖注入东海。

淮河南岸同著名的江淮平原,北岸是华北平原南部,从军事角度来看,淮河两岸无险可守。每当南北大分裂的时候,淮河南岸地区往往是被南方政权所控制,所以淮河的防御体系对南方政权意义更大。

淮河两岸有许多重要的军事据点,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寿春(今安徽淮南)。寿春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正好处在淮河的中间,军事意义特别重要。一旦北方军队攻陷寿春,就可以长趋直入,饮马长江。

南唐和后周的边界走向是这样:从江苏连云港开始向西延伸,至江苏新沂往偏东南延伸,至江苏淮阴的淮河口,然后向西沿淮河为界。一直至河南息县,不再以淮河为界,而是在陆地上划界,往南至武昌。

自杨行密割据淮南以来,淮河就是杨吴—南唐政权与五代政权的界河。杨行密、徐温、李昪异常重视淮河的军防,在各军事据点都有重兵把守。而每年冬天,淮河水位下降,为防北军偷袭,在淮河南岸常设戍兵,称之为“把浅”。正因为有了“把浅军”,北方政权轻易不敢南下,江东保持了近六十年的和平。

也因为有“把浅军”的存在,反而让李璟放松了对中原政权的警惕,他天真的认为北方政权没有南下,是因为顾忌南唐的实力,而非“把浅军”。寿州监军吴廷绍觉得“把浅军”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就上书李璟,请撤“把浅军”,能省下不少军粮。这种愚蠢至极的自杀之举,李璟居然同意了。

柴荣之所以选择在冬季进攻淮南,主要原因就是冬季淮河水位下降,方便渡河。不过淮河在冬季虽然水位下降,但并不是河床见底。周军有的是办法,李穀率军来到淮河北岸后,立刻打造浮桥,周军踩着浮桥,从正阳(今安徽寿县西南)渡过淮河。

夭折的千古一帝——隐藏在历史背后的周世宗》小说在线阅读_第3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o柴狼o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夭折的千古一帝——隐藏在历史背后的周世宗第3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