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赵光义即位后,有非常便利的条件来自己充满疑点的即位打扮。比如几百年后的明太祖朱元璋,在太子朱标病逝后,选择储君人选。

朱标死后第三天,朱元璋召集群臣,准备商议储君人选。朱元璋说他很喜欢第四子燕王朱棣,“国有长君,社稷之福。朕第四子贤明仁厚,英武似朕。朕欲立为太子。”翰林学士刘三吾反对,说如果越次立燕王,则置秦王、晋王于何地?所以朱元璋才作罢,改立皇孙朱允炆。

这段记载出自《明太祖实录》,可《明太祖实录》是朱棣靖难夺位后,大规模修改过的,他自然会写对自己有利的方面。赵光义即位后,《宋太祖实录》也是修改过的,而且不止一次。当然,每次修改,都会写对自己有利的方面,这是人之常情。

梁朱友珪弑父朱温后,也矫诏说“朱友文谋逆,遣兵入宫,赖郢王友珪忠教,将兵诛之,保全朕躬。疾因震惊,弥致危殆,宜令友珪权主军国之务。”这份所谓的梁太祖遗诏,是假的。不能说斧声烛影一定是真的,但赵光义的即位确实疑点重重,非正常即位的可能性实在太大。

高梁河之败,赵光义暂时不知下落,诸将才提议拥立赵德昭,只是说明赵光义在军中的地位不是特别稳固,也没说赵光义在军中毫无势力。

宋初军队是柴荣留下的班底,但也没有否认赵匡胤的功劳。制度是柴荣定下来的,赵匡胤萧规曹随即可。关于柴荣杀北汉俘虏,前面已经讲了一部分。后面还要重点讲这个问题。

还有就是楚州屠城事件,以后会用一个篇幅较长的专题,对这个问题进行详细解读分析,对一些宋人记载的柴荣行屠记载进行分析。对柴荣的缺点,在下从不避讳不谈。人非圣贤,柴荣不是,赵匡胤也不是,谁都不是。冤案不在于是否事后被平反,而在当时的案件发展是否存在枉曲。

关于花蕊夫人为宋太祖所宠幸的事情,《铁围山从谈》、《烬余录》、《闻见近录》都有记载,说赵光义射死了花蕊夫人。《烬余录》甚至还记载了赵匡胤病重时,赵光义推了赵匡胤,见没反应,就去勾引花蕊夫人,结果赵匡胤突然醒了,见弟弟调戏花蕊夫人,大怒,举起斧头要杀赵光义。赵光义吓的逃跑了,第二天赵匡胤就气的驾崩了。同书还说赵德芳是太子。

这种野史记载,如果不信,那正史也没有记载柴荣下令屠楚州,《旧史》只说“六军大掠”。只有陆游的《南唐书》、朱弁的《曲水洧闻》说柴荣下令屠城,何可信之?何可不信?关于楚州事件,以后会重点讲这两书对柴荣的攻击,对《曲水洧闻》所载进行分析推理。现在讲了,到时就没货了,:)

五代乱世结束,是有一个缓慢的过程,由乱入治,这是客观的历史规律,功劳也不可能是柴荣一个人的,谁也没说这是柴荣一人之功,这显然不客观。李嗣源如果不是年龄太大,他完全可以做的更好,明君,李嗣源当之无愧。李嗣源之后至郭威之前,中原再次跌入低谷,从郭威开始,统一势头开始显露,柴荣接着做,最后由赵匡胤、赵光义来完成。要说功劳,赵匡胤兄弟自然有功。

宋初史家对柴荣的评价基本上肯定的,赵大、赵二也没让史家曲笔构污世宗,就实录载而已。如果赵大赵二想抹黑柴荣,什么样的黑史都能编出来,这点是值得肯定赵大赵二的。不仅是史家,就是宋朝的文人,对柴荣也基本少有否定的,既使有指出柴荣缺点的,总体评价也是正面的。主帖最后部分会用一个专题,来讲讲宋人对柴荣的综合评价。

第四章拉开统一的序幕

一南唐的前世今生

1如果让一千年后的人们选择十国中最有知名度和认可度的政权,这个政权一定是南唐。

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沧桑洗尽铅华,像后周这样伟大的王朝都湮没在滚滚风尘中,但与后周同时代的南唐,其受追捧的程度丝毫不逊于汉唐宋元明清几个大朝代。南唐热之所以经久不息,原因只有一个——南唐的末代皇帝是李煜(937--978年)。

在词史上,李煜享有开山鼻祖般的崇高地位,有些类似《三国演义》之于小说史的地位。在李煜之前,著名词人辈出,比如艳词天王温庭筠、韦庄、牛峤、李煜的父亲李璟,李璟的重臣冯延巳(903--960年)。

但正如王国维所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1)李煜的人生是一场华丽的悲剧,正因为如此,所以李煜才感动了历史,虽然政治史上的李煜,是个不折不扣的昏君。

本篇不讲李煜,因为他和柴荣相隔了整整一个时代,李煜的对手是赵匡胤。而柴荣的对手,正是李煜的父亲李璟(916--961年)。

南唐共有三个皇帝:烈祖李昪、元宗李璟(宋人也称为玄宗)、后主李煜。李璟和李煜都是著名的风流公子,能文不能武,他们之所以能在乱世中坐享富贵,是因为李昪开创了南唐的半壁天下。

李昪(889--943年),字正伦,徐州人,生于唐僖宗光启四年(公元888年)十二月二日(公历已是889年)。关于李昪的出身,一直笼罩在神秘之中,几部涉及南唐的史书对此说法不一。

宋人龙衮《江南野史》、马令《南唐书》、陆游《南唐书》说李昪是唐宪宗第八子建王李恪的玄孙。《旧五代史》说李昪自称唐玄宗李璘的后人,《新五代史》则干脆说李昪“世本微贱”(2),和刘备差不多。

宋人郑文宝《江表志》说李昪是唐高祖李渊第十三子、郑王李元懿之后。作为南唐敌国的吴越史臣所著的《吴越备史》却说李昪根本就不姓李,而是姓潘,湖州安吉县人。

其实出身高低并不能证明什么,前面已经举过明太祖朱元璋的例子了。英雄不问出处,出身和能力没有直接或必然的关系,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后天努力。李昪能在乱世江湖上拼出一片天下,没有两把刷子是绝对不行的。袁术倒是出身高贵,下场又如何?

关于李昪的少年经历,有一种著名的说法:李昪六岁就成了孤儿,浪迹江湖。二年后,也就是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淮南军阀杨行密攻克濠州,见到了八岁的李昪。杨行密特别喜欢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打算收他做养子。可杨行密的几个宝贝儿子都吃了醋,反对收养李昪。杨行密无奈之下,只好让亲信徐温(862—927年)收李昪为养子,起名徐知诰。

徐温虽然也有儿子,比如徐知询训(?--918年)、徐知询、徐知谔,但徐温也特别喜欢李昪。李昪天赋很好,长大后,读书习武,出落得一表人才。杨行密经常和徐温聊起李昪,大加称赞:“知诰俊杰,诸将子皆不及也。”(3)

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杨行密病死,南唐的前身吴国,就是杨行密从一堆强人手中硬拼出来的。杨行密的几个儿子都不成器,继位的杨渥只会花天酒地,猜忌功臣,两年后被徐温和张颢联手除掉。随后在徐温和张颢的火并中,徐温笑到了最后。杨行密百战才得来的天下,就这么轻易的落在了徐温手上。

徐温取得政权后,继承人的问题立刻提上了议事日程。按亲疏长幼顺序,徐温的继承人应该是他的亲生长子徐知训。但由于徐知训为人轻薄骄狂,待人如仆隶一般,公元918年六月,徐知训被大将朱瑾愤怒的杀掉,随后朱瑾自杀。

徐知训之后,有资格入选的是徐知询。徐温知道徐知询的能力不如李昪,能帮助他治理好江东的,也只有李昪。可李昪不是他的亲生儿子,徐温非常的纠结,他对李昪的态度非常矛盾。

徐温两个贴身信臣严可求(?—930年)和陈彦谦并不喜欢李昪,经常劝徐温立徐知询。即使是李昪和严可求攀亲,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严可求的儿子严续,严可求也不支持李昪上位,经常在徐温面前说李昪的坏话。

夭折的千古一帝——隐藏在历史背后的周世宗》小说在线阅读_第3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o柴狼o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夭折的千古一帝——隐藏在历史背后的周世宗第3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