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后世对柴荣的评价,在本帖最后部分会用相当的篇幅,集中加以讨论。

赵匡胤死后,权力已经被赵光义所控制,所谓奉遗诏,不过是顺水推舟,攀上赵光义而已。虽然太祖太宗的过渡是宋朝内部的权力交接,但赵光义继位疑点多多,自宋初就有非议,这还是赵光义亲口承认的。至道元年十二月,赵光义就回顾自己即位时的情况,“远近腾口,咸以为非。”赵光义所谓革故鼎新,其中就包括充满疑点的继位和当年就改元。这个“咸”,自然也包括内外大臣。否则,如果大臣们都不知道此事,民间又如何得知?

还有,赵光义继位三年后,宋军兵败高梁河,赵光义一时不知下落,宋军大为慌恐。在不知赵光义死活的情况下,有些将领准备拥立随军的太祖子赵德昭,“或有谋立(武功郡)王者”,说明在军界中,赵光义的地位并不稳固。

在一个政权内部的皇帝更换中,前朝皇帝的臣子忠于前帝的例子并不少,比如唐初名将契苾何力。李世民崩后,契苾何力痛哭流涕,欲自杀殉葬于太宗,被李治劝下。契苾何力是个突厥人。听说天可汗驾崩后,在唐朝任职的胡人以及藩部入贡者数百人,怮哭不休,至有剪发剺面者。可见李世民得人心到了什么程度。朱棣靖难至京,为建文殉身者百以千数,朱棣夺位,并没有改变国号,依然是明朝统治。那些人为什么效忠建文,而耻于效忠于永乐?

一个政权内的前朝皇帝崩后,不服后继皇帝的大将起兵为乱者亦不为少,比如唐高宗李治死后,武则天专权,徐敬业不服武则天,举旗起事。柴荣死后,尚有二李不服赵匡胤。

如果按晋祚短促,来否定晋朝的话,那秦朝及嬴政、隋朝及杨坚,又当如何论呢?可他们是最有资格称为千古一帝的大帝,他们创建的制度垂及后世千年,影响极深。这里讨论司马炎,只是说他的仁厚与否,并没有涉及到朝政的对比。

司马炎不是圣人,差的很远,缺点很多,并没有否认这一点。但如果拿司马炎的缺点就来否定司马炎,那历史上就没有好皇帝了,包括柴荣和赵匡胤。王全斌入蜀前,赵匡胤为了让军队效忠,许诺破蜀之后,蜀中钱帛任由将士所取,这无疑纵容了宋军的贪婪。

赵匡胤发兵攻蜀后,曾经严令三军不得焚荡庐舍,驱略吏民,开发丘坟,剪伐桑柘,违法以军法论处。实际情况又是什么样呢?“诸将所过,咸欲屠戮为逞。”根本就没把他的命令当回事。

宋兵灭蜀后,王全斌、王仁赡、崔彦进等人天天胡吃海喝,纵容部下抢掠蜀人子女,夺蜀人财货,蜀人甚苦之。王全斌屠蜀,最终酿成全师雄之变,其罪犹大,按军法当斩,结果又如何?“太祖以全斌等初立功,虽犯法,不欲辱以狱吏。”说的和做的,不并一致。至于司马炎纳吴宫女,这是他好色所致,但花蕊夫人又当何解?孟昶至京七日而卒,又当何解?张琼之死,又当何解?张琼救过赵匡胤,赵匡胤欠张琼一份天大的人情。还有雷德骧,数次直谏,却遭赵匡胤殴打。

人无圣贤,司马炎不是,柴荣不是,赵匡胤不是,所有人都不是。司马炎有缺点,不能就此否定司马炎。赵匡胤有缺点,也不能就此否定赵匡胤,这都是不公平的。

现在精力确实有限,希望大家能多对正文进行讨论,比如讨论柴荣每行一事的功过得失。至于周宋易代之际的事情,到时会有详细解读的,篇幅也足够多。不过还是非常感谢大家对在下的支持,无论是认同还是不认同,在下都受益多多。

第三章志在天下

四王朴和《平边策》

1

鼎盛时期的唐朝的疆域面积非常辽阔,唐高宗时,唐朝疆域东起大海,西至咸海,北抵北贝加尔湖,南达交趾。到了开元年间,唐朝北方疆域收缩至今内蒙古北部边线,但东北方向却有重大突破,包括了整个除朝鲜半岛之外的东北亚地区。这时的唐朝国力强盛,是当之无愧的东方第一大国。

但安史之乱后,唐朝内外交困,国势衰弱,青藏高原上的吐蕃王国趁机吃掉了唐朝自天水以西的所有领土。唐朝在东北地区的统治也名存实亡,大唐帝国威风扫地,唐朝疆域急剧缩水。

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继之而起。五代虽然号称正统,但疆域并不大。自从石敬瑭出卖幽云十六州后,周朝被局限在北起海河、南至淮河、西至天水的狭小地域里。四面全是劲敌,北有契丹、北汉,西南有后蜀、东南有南唐,发展空间非常有限。

柴荣久有削平天下之志,对他现在控制的疆域面积并不满意,他渴望有朝一日,能收复唐朝失去的土地。高平之战后,胸怀四海的柴荣看到了武力统一天下的希望。“帝常愤广明以来中国日蹙,及高平既捷,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1)但柴荣不可能同时进攻这契丹、北汉、后蜀、南唐,先打哪个好呢?

柴荣想必这时已经有了初步的作战计划,但他还是决定先听听群臣的意见。

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四月十八日,柴荣召集诸大臣入殿,他把自己对天下大势、内政外交的理解先说了出来:

“朕听政之余,思政教未化敷,区宇未混,中宵辍寐,若纳于隍。窃观历代君臣治国家,临下事上之道,深为不易。又念自唐晋失德之后,乱臣黠虏,僭窃暴慢者多今。中夏虽渐小康,吴蜀幽并,尚未平荡。声教有限,朕实疚怀。宜谕臣僚,各述论策。宜遵经济之略,副予求贤致理之志也。”(2)

随后,柴荣给朝中近臣文学之士,翰林承旨徐台符等二十多人布置了一项任务,让大家每人写两道条陈,一条是《为君难为臣不易论》,一条是《开边策》,然后上交,柴荣要一一过目检查。第一条是涉及内政的,第二条才是柴荣现在最需要的。

很快,柴荣就收到了一大撂条陈,柴荣重点是看《开边策》,可有些人写的词藻华丽,但却空洞无物,无非是“修文德,来远人”(3)这套老掉牙的东西,让柴荣非常失望。只有翰林学士陶穀、御史中丞杨昭俭、给事中窦仪和比部郎中王朴四人的《平边策》最合柴荣之意。

四人的观点都一样,就是都认为应该先拿南唐开刀,先取江淮,次第剪灭诸侯。其余三人的《平边策》今已不存,唯独王朴的那篇保留了下来。

王朴,东平(今山东东平)人。王朴“幼警慧,好学善属文。”(4)汉隐帝刘承祐时中进士,当了一名校书郎,每天和笔墨纸砚打交道。按朝中派系,王朴是前汉宰相杨邠的门生,但王朴看到杨邠、史弘肇等人和刘承祐交恶,预感他们肯定要出大事,就提前溜了。果然杨邠死后,他的门生故旧全都处死,只有王朴无恙。

柴荣在做镇宁军节度使的时候,就认识了王朴,让王朴做了自己的记室参军。柴荣继位后,王朴任比部郎中(刑部属官),级别不算高,从六品。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更何况他所侍奉的君主是柴荣。

王朴的《平边策》如下:

唐失道而失吴、蜀,晋失道而失幽、并,观所以失之由,知所以平之术。当失之时,莫不君暗政乱,兵骄民困,近者奸于内,远者叛于外,小不制而至于大,大不制而至于僣。天下离心,人不用命,吴、蜀乘其乱而窃其号,幽、并乘其间而据其地。平之之术,在乎反唐、晋之失而已。必先进贤退不肖以清其时,用能去不能以审其材,恩信号令以结其心,赏功罚罪以尽其力,恭俭节用以丰其财,徭役以时以阜其民。俟其仓廪实、器用备、人可用而举之。彼方之民,知我政化大行、上下同心、力强财足、人和将和、有必取之势,则知彼情状者愿为之间谍,知彼山川者愿为之先导。彼民与此民之心同,是与天意同,与天意同则无不成之功。

夭折的千古一帝——隐藏在历史背后的周世宗》小说在线阅读_第2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o柴狼o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夭折的千古一帝——隐藏在历史背后的周世宗第2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