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其他五条也切中时弊,特别是后四条,如果历代帝王都能做到这四条,何忧天下不治?柴荣看了窦俨此疏后,“多见听纳”。事实证明,柴荣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当然柴荣本人也会想到这些治国之道。求治之术,在于求言。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广开言路,这样才不会造成封闭决策,头脑一热,乱开药方。

内政清明,是盛世根本。社会盛衰与否,其实都是政府决策优劣的外在体现。柴荣所处的五代十国是个天崩地裂的大乱世,但柴荣却有条不紊的做开创盛世的努力,柴荣不甘心做一个守成之君,为了改变浑浑噩噩的社会生存状态,他必须继续搞一些大动作。一味守成迁就,是不可能开创盛世的。

但柴荣接下来要做的,却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

——————————————————————————————————

(1)《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二

(2)《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三

(3)《册府元龟.帝王部.智识》卷四十六

(4)《新五代史.序》

(5)《新五代史.梁臣传第九》卷二十一

(6)《册府元龟.帝王部.智识》卷四十六

(7)《诸葛亮集.将苑.戒备》卷四

(8)(9)《册府元龟.帝王部.智识》卷四十六

(10)《旧五代史.周世宗二》卷一百一十五

(11)《宋史.刘温叟传》卷二百六十二

(12)《宋史.窦俨传》卷二百六十三

第三章志在天下

三柴荣对佛教的态度

1

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开始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了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发展成中国的第一大宗教,信徒无数,上至帝王大臣,下至黎民百姓,多对佛祖顶礼膜拜。佛教虽然也有“麻痹”反抗意识、消极面对人生的副作用,但整体来说,佛教是劝人向善的,佛家的基本教义也是符合主流道德标准的。

在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宗教信仰,而是深深扎入了中国的政治土壤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即“僧侣集团”。当然,佛教介入政治,并不是谋求政治利益,而是谋求经济利益。很多寺院都圈占耕地,禁锢劳力,用铜器建佛像,聚敛钱财,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国家财政的紧张。

只要进入政治领域,就必然会产生敌人。虽然信佛的人很多,但反佛的人也不少。不仅有些知识分子反佛,比如范缜、韩愈,有些皇帝也反佛,甚至制造出许多著名的反佛运动。

历史上有四个著名的反佛皇帝: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以及本篇要讲的后周世宗柴荣。他们四个人制造的反佛运动,在佛教史上被称为“三武一宗法难”。

拓跋焘、宇文邕、李炎反对佛教,虽然也有一定的经济目的,比如镕毁铜佛像铸钱、收寺院劳力为编户,但他们更主要的是从政治角度反佛。这三个皇帝都信奉道教,自古佛、道不两立,做为道教的信奉者,他们自然要反对佛教。拓跋焘和李炎废佛毁寺,却兴建天宫道场。宇文邕和李炎手段还算好的,只废佛不杀僧尼,而生性暴戾的拓跋焘干脆把境内的和尚都杀光了。

而柴荣反佛,却和另外三人的目的不同,柴荣之所以发起废佛运动,和政治的关联不大,更主要的是经济目的。说的通俗一点,因为柴荣手上缺钱,政府没钱,就无法进行正常的权力运转,更不用说发军饷了。发不起军饷,谁都知道后果是什么。

另外,柴荣发现了佛教发展过程中的许多弊病,在发生于显德二年(公元955年)五月的这场反佛运动中,柴荣的所做所为还起到了一个正面作用,就是对中原佛教进行改革,让佛教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不是站在社会发展潮流的对立面。

当时中原地区的寺院非常多,据《资治通鉴》记载,地盘并不算大的后周境内居然有三万三千零五四座寺庙!此时后周只有近九十个州(不包括秦凤四州和淮南十四州),平均每州有三百多座寺庙,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

这么多寺院的存在,必然导致耕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僧人可以不向政府交纳赋税,国家一个铜钱也收不上来。还有就是寺院里铸造了大量铜佛像,铜是古代货币的支柱来源,没有了铜料,政府就无法铸币,必然造成物价上涨,进而影响到社会稳定。史载后周“久不铸钱”,不是不想铸钱,而是没有铜料。

柴荣有志于统一,对外发动战争时,内部必然是社会稳定、财力充足,否则就会留有很大的隐患。而这两点,寺院恰恰站在了柴荣的对立面,所以柴荣不可能容忍下去,必须下手进行整治。柴荣的佛教改革分为四步走:

第一步

削减寺院的数量。柴荣下令,只保留“敕额”的寺院,凡是没有“敕额”的寺院,统统取缔。所谓敕额,就是朝廷官方颁赐的寺院匾额,这是官方承认的合法寺院。“退寺还耕”,同时收回的自然还有这些“非法”寺院所圈占的耕地。

柴荣考虑的很周全,毕竟寺院里有和尚,也有尼姑,取消那些无敕额的寺院后,原有寺院可以暂时保留僧尼的住所,当然是分成男生宿舍和女生宿舍。如果寺里没尼姑,就只保留男生宿舍。

整治后的寺院和僧尼在籍数为:寺院二千六百九十四座,僧尼六万一千二百人。

第二步

对寺院对社会人员度籍的行为加以整顿,禁止寺院在没有官方的许可下私度僧尼,把大量劳动力用在社会生产上。同时政府还对那些想出家当和尚、尼姑的社会青年做出严格的入门考试。

想出家不是不可以,但首先必须有直系家属同意其出家的书面证明。如果父母不在人世,则由祖父母签名,如果祖父母也不在了,就由同宗近亲出具证明。在得到家属的证明后,还要过理论考试关。柴荣的逻辑很清晰:你既然想出家,就必须懂得佛教义理。

官方规定:

男青年欲入寺为僧,必须“念得经文一百纸,或读得经文五百纸。”(1)

女青年欲入寺为尼,必须“念得经文七十纸,或读得经文三百纸者。”(2)

如果做不到,就说明你暂时还不具备出家的资格。

如果官府发现有人不经考试就私自受戒者,相关人员都要受到连坐处罚。另外,寺院不得私自容留“弃背父母、逃亡奴婢、奸人细作、恶逆徒党、山林亡命、未获贼徒、负罪潜窜人等。”(3)否则也要严惩。寺院是佛家清静修心之地,不是社会闲杂人员的避难所。

官方对寺院僧民都要造册登记,分为两本,朝廷留一本,祠部(属礼部)留一本,每年四月都要进行核查。凡是发现没有登记在籍的僧民,一律勒令还俗。

第三步

官府规定,五十天之内,寺院民间所有“非法存在”的铜铸佛像器物都要上交官府,镕化铸钱。当然官府不会白拿你的东西,会按同等价值给你一定的经济补偿。如果到期不交者,就按量论罪,藏有铜五斤以上者,杀头。藏铜五斤以下,虽不论死,也要受到严惩。

第四步

禁止僧尼在社会上进行一些涉及迷信的街头表演,比如“妄称变现还魂坐化、圣水圣灯妖幻。”表面上柴荣是断了这些僧尼的财路,其实上柴荣这是在爱护他们。许多僧尼在表演时都要进行自残,譬如“舍身、烧臂、炼指、钉截手足、带铃挂灯。”(4)柴荣也进行了禁止。

——————————————————————————————————

(1)(2)(3)(4)《旧五代史.周世宗纪二》卷一百一十五

第三章志在天下

三柴荣对佛教的态度

2

经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改革之后,大量寺院土地被官府收回,大量僧民还俗参加农业生产,大量铜像镕化铸钱。后周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社会也逐渐稳定下来。

夭折的千古一帝——隐藏在历史背后的周世宗》小说在线阅读_第2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o柴狼o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夭折的千古一帝——隐藏在历史背后的周世宗第2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