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郭威虽然读书很晚,但他的悟性好,很快就能将书上的内容活学活用。不能为了读书而读书,否则就成了掉书袋的呆子,百无一用。当然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郭威运气也好,他遇上了生命中第一个贵人。这位贵人在历史上大名鼎鼎——出卖幽云十六州、乱认小干爹的晋高祖石敬瑭(892--942年)。

石敬瑭人品很臭,但能力却很强,加之他是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在军界的地位很高。在江湖上做老大的,手下哪能没几个贴心的小弟?石敬瑭发现郭威“长于书计”(1),头脑灵活,就把郭威拉下了水,“令掌军籍”(2),替他打理事务。由于郭威在军中没什么名望和地位,石敬瑭也只是拿郭威当小喽罗使唤,并没有过于重用,这时石敬瑭手下的头号大喽罗是后来的汉高祖刘知远(895--948年)。

说来有意思,五代宋朝的几个开国皇帝除了朱温,其他的都是前朝开国皇帝的部下,比如李嗣源(实际上他也是开国皇帝)之于李克用、石敬瑭之于李嗣源、刘知远之于石敬瑭、郭威之于刘知远、赵匡胤之于郭威。后蜀的孟知祥(874--934年)也算是李克用的部下(侄女婿)。

刘知远和后唐李氏一样,都是沙陀人。刘知远的长相很特别,“面紫色,目睛多白”(3)。当然刘知远能成大事,不是靠所谓的异相,而是靠在腥风血雨中拼出来的军功。不过刘知远能成为石敬瑭的头号心腹,除了他本人军功之外,还因为他曾经在战场和官场上两次救过石敬瑭的命,石敬瑭知恩图报,予以重用。

从派系上来说,其实郭威算是刘知远的嫡系,真正让郭威从军界下层窜升至高层的伯乐,是刘知远。公元936年,时任河东节度使的石敬瑭勾结契丹皇帝耶律德光(902--947年),用幽云十六州的代价,换取契丹人的支持,消灭了后唐的李从珂(885--936年)政权,建立了后晋王朝。

由于刘知远的能力非常强,所以石敬瑭对他还是敬鬼神而远之,刘知远在晋朝早期的仕途并不顺畅。但无论刘知远宦海如何沉浮,郭威始终默默的跟着刘知远身边,不离不弃,赢得了刘知远的好感。刘知远对郭威“尤深待遇,出入帷幄,受腹心之寄。”(4)郭威和杨玢(?--950年)、史弘肇(?--950年)等人都成为刘知远真正的嫡系心腹。

晋天福六年(公元941年),刘知远调任河东节度使。河东是唐末五代的天下第一重镇,刘知远坐镇河东,直接催生了后来的后汉王朝。第二年,石敬瑭去世,由侄子石重贵(914--974年)继位。石重贵比起他那无耻成性的叔父来,倒还有点血性,他上台后,废除了和契丹的不平等关系。

石重贵此举直接得罪了契丹皇帝耶律德光,耶律德光率军进攻中原,双方在中原苦战两年,互有胜负。但因为叛徒杜重威、李守贞、张彦泽等人的出卖,公元946年十二月,契丹军杀进汴梁,石重贵屈辱投降。

太原城中的刘知远苦苦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次年(公元947年)二月,在郭威等人的劝说下,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国号汉,史称后汉。郭威劝进的理由很简单:到嘴的肥肉你不吃,如果别人抢先下嘴,到时可没后悔药吃。郭威做事果断,不拖泥带水,犹豫不决,往往耽误时机,大事尽毁。

耶律德光没有控制住中原局势,没多久就被中原此起彼伏的反抗,没几个月,耶律德光就逃出汴梁,不久病死,契丹势力渐渐淡出中原。汴梁无主,对刘知远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但对于走哪条路进汴梁。河东高层产生了分歧。

河东将领们打算走东路,即出井陉口,先取河北,然后再南下汴梁。而刘知远本人的意思却是趋石会关、过上党,取直线进汴梁。还是郭威看的远,他指出耶律德光虽死,但河北的契丹残部实力非常强,我们一战未必取胜。万一陷入乱战泥沼,汴梁不定被谁抢先下了手。对于刘知远的南下路线,郭威也认为不妥,首先上党地处太行山脉,地形艰险,不利行军。

随后,郭威给刘知远指了一条通天大道:沿汾河谷地南下,然后再调头东进汴梁。虽然这条路要比走上党远一些,但这条路线上没有契丹军队,只有一些散兵游勇,行军时间会大大减少,这就是孙武所说的“以迂为直”。刘知远大喜,果然是条捷径。

刘知远一面命大将史弘肇率兵走上党,扫清汴梁外围,自己率本部穿越汾河谷地。果然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公元947年六月,刘知远就来到了汴梁。听说刘知远入主汴梁,各地藩镇纷纷易帜,投靠了后汉,后汉在中原的统治正式开始。至于老巢太原,刘知远留下了弟弟刘崇(895--954年)镇守,刘知远这个举动直接催生了五代十国唯一一个在北方立国的政权——北汉。

在刘知远称帝和南下汴梁的过程中,郭威居功至伟,可以说郭威是半个后汉王朝建立者。刘知远很欣赏郭威,他定都汴梁后,封郭威为枢密副使,与枢密使杨邠共同主掌军权。估计刘知远留了个心眼,郭威功劳再大,毕竟是武将,用他来掌管军队,不如用杨邠这个文官更合适,至少不会对朝廷构成威胁。

这时的郭威,已经成为后汉核心统治集团的成员,算得上是人中龙凤。当时的后汉权力格局一月五星:皇帝刘知远,枢密使杨邠、枢密副使郭威、三司使王章、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史弘肇、左仆射苏逢吉(?--950年)。这五个人在名义上都是“同平章事”,即宰相,政治级别都是差不多的。

也许郭威没有想到,仅仅三年后,历史就要进入真正属于他的时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旧五代史.周太祖纪一》卷一百一十

(3)《旧五代史.汉高祖纪一》卷九十九

(4)《旧五代史.周太祖纪一》卷一百一十

第一章潜龙腾渊

三被逼出来的王朝

1

波谲云诡的公元947年,在一片混乱中,被历史老人轻轻的翻了过去。

公元948年的正月,刘知远在汴梁宫中改元乾祐,正式抛弃了之前沿用的后晋天福年号。这一年,刘知远五十四岁。因为刘知远最疼爱的长子、魏王刘承训(922--947年)在去年的十二月突然病故,老年丧子的刘知远痛不欲生,大病一场,终于撑不住了。

刚过完新年,刘知远就病入膏肓,他知道自己的大限就要到了,强打精神安排帝国后事。十八岁的皇次子刘承祐(930--950年)被确定为帝国继承人,由苏逢吉、杨邠、史弘肇、郭威四人组成顾命班子,辅佐刘承祐接班。二月,刘知远驾崩,刘承祐入承大统,就是汉隐帝。

由于刘承祐少不更事,所以后汉的军政大权实际上掌握在苏逢吉等四人手里,外加一个管经济的“财政大臣”王章。从派系上来看,这五个人都是刘知远的嫡系,政治上非常可靠,刘知远对他们知根知底,所以能放心让他们执政。

这五大臣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杨邠和王章、史弘肇事三人关系最好,史弘肇和苏逢吉关系最差,而苏逢吉和郭威关系也一般。出于权力角度的考虑,苏逢吉时刻想将杨邠和郭威踢出顾命班子。苏逢吉指使户部尚书李涛(898--961年)上书,请罢二位枢密,放到外镇做官。虽然此事最终没有成功,但说明了苏逢吉是非常忌惮武人专权的。

杨、王、史三人穿一条裤子,苏逢吉拉山头单干,倒是郭威有些坐山观虎斗的意思。郭威和杨邠他们交情不错,但没有趟他们那个浑水,而是左右逢源,两不得罪。这五位大臣中,杨邠、王章(--950年)、苏逢吉是文官,郭威和史弘肇是武将,所以汉隐帝要想坐稳江山,主要还是依靠郭威和史弘肇。在乱世中武将要想出人头地,那就必须多打仗,没仗可打,还立什么军功?乱世中缺少人性和道德,但却从来不缺少不战争。在军阀唱主角的五代时期,藩镇叛乱多如牛毛,按下了葫芦浮起了瓢,岁无宁日。

夭折的千古一帝——隐藏在历史背后的周世宗》小说在线阅读_第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o柴狼o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夭折的千古一帝——隐藏在历史背后的周世宗第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