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顺死后,仁孝即位,李合达的心思开始发生变化。乾顺活着的时候,他就算心里不满,也不敢怎么着,最疯狂的想法也不过是去投奔耶律大石。现在乾顺已死,新即位的仁孝不过是个十几岁的毛头孩子,他还有什么可怕的?干脆反了算了,占据西夏,恢复大辽!
李合达心意已决,接下来自然是开始各项准备工作了,这首先要做的,就是拉人下水,毕竟,造反不是一个人就能干的。他召来下属,相谋起事。
应该说,有骨气的人还是有的。都押牙刘洪裕不愿跟随李合达造反,又无法阻止,只好跑路了事。
可惜,这样的人实在不多,在李合达宣布将把自己家的钱财全部分给跟随他的部下后,绝大部分人都迅速把那颗原本摇摆不定的心向李合达靠拢了。
接下来的事情就比较简单了,李合达成功占据了夏州城,开始派兵四处袭扰。
虽说成功迈出了第一步,但是李合达很明白,就凭他手底下这么点人,要想闹出什么大动静,恐怕比较难,为今之计,只有广请援兵。他派人不远千里到阴山,联系那里的契丹余部,相约拥立辽国宗室,共同恢复辽国。
这一招着实有效,辽国灭亡后,那些心存故国的契丹人一直心有不甘,幻想着有朝一日能恢复辽国,现在有人带头,他们怎能坐视?很快,散落在金国和西夏的各个契丹部族纷纷起事响应李合达。援军数量相当可观,居然达到了几万人,李合达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了暴发户。
像古往今来所有的暴发户一样,李合达激动了。他自恃手下兵多,率部包围了灵州,日夜攻打。
李合达本人的部队虽属乌合之众,那些契丹余部的战斗力可是相当强悍,西平府监军司使罔存礼几次出兵应战,都被打了回去,只能闭城谨守。
虽说连打胜仗,可面对城高墙厚的灵州,李合达也无能为力,他围城一个月,仍然未能攻破,无奈之下,李合达只好分兵攻打盐州。
盐州并非军事重地,战略位置极其不重要,所以城池低矮,守军有限,叛军轻而易举就将其攻破了。
攻破盐州后,李合达显得牛气多了,他大散仓库,收买人心,追随他的人越来越多,他的队伍也越来越大。此后他四处出兵掠夺,制造混乱,一时间四处狼烟,连兴庆府都人人自危,情况十分危机。
对于李合达来说,现在的形势不是小好,而是大好,为了进一步巩固战果,扩大地盘,他派人拿着重金约黄河以南的诸州一起起事。
这一次,李合达的招数失灵了,他所派的出去的使者要么碰了钉子,要么被绑成了粽子送到朝廷,总之,全部遭到了失败。
唯一有点例外的,是静州守将任得敬,他善待了李合达的使者,还和这些人聊了很长时间。
任得敬不想响应李合达,像他这种野心极大的人,就算造反的话也会自己造,怎么会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他早已敏锐地看出,李合达难成气候,对于他来说,这是个绝好的机会,只要平定了李合达的叛乱,他就能证明自己的能力,进而获得仁孝的信任,以后再想往上爬,还会困难吗?
所以他善待了李合达的使者,从他们口中探得了叛军的虚实,随后,他向仁孝上书说:“叛军皆是一群无谋短视的乌合之众,其中较有战斗力的只有契丹余部,可以将他们分化瓦解。陛下您只要下令安抚,宣布赦免叛军罪行并给予奖励,他们肯定会有人响应的。另外,夏州距灵州有五百余里,叛军主力现已在灵州顿兵两月,夏州肯定无备,我集结本州部队突袭,定可大获全胜。”
很多史书上都说任得敬是个坏的掉渣的坏人,可是很少有人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仅仅足够坏、足够无耻,就可以屹立西夏政坛几十年不倒,其中还有十几年政由己出、为所欲为吗?
所以,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识:任得敬虽然是个坏人,却是个有能力的坏人。
别人要么把叛军的使者绑了,要么拒而不纳,只有任得敬善待了这些使者,还与他们相聊甚欢,探知了叛军的虚实,这充分说明,任得敬比一般人都看得高,看得远。
至于那封奏章更体现了任得敬的水平。在这封奏章中,任得敬先是分析了叛军的实力,指出叛军实乃乌合之众的事实,先稳住了皇帝,然后提出了自己对于朝廷平叛的建议,最后主动请战,捎带讲述了自己的战术(围魏救赵),整篇奏章一气呵成、滴水不漏,绝不是一般人能轻易写就的。
任得敬的这封奏章无异于给原本人心惶惶的朝廷吃了一颗定心丸,所有人都认为,此次平叛非任得敬去不可。
仁孝更是大喜过望,他刚登基几天,屁股都还没坐热,就遇到了这么大规模的叛乱,正急得手足无措,现在看到了任得敬的奏章,简直就像溺水的人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怎能不激动?他当即命任得敬出师平叛,同时依任得敬所奏,对叛军施以招抚,将其分化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