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乾顺卒,其子李仁孝即位,是为夏仁宗。
仁孝是李乾顺的长子,时年十六岁,其母为曹氏。曹氏的家世可不一般,据说她爷爷曹勉乃是李元昊时的大官。曹氏温柔贤淑,乾顺十分喜欢她,于西夏元德二年(1120)三月立她为贤妃。西夏元德六年(1124)九月,曹氏产下一子,即为长子仁孝。
仁孝即位后不到半年,即尊其母为皇太后。可是令人奇怪的是,被仁孝尊为皇太后的居然有两个人!其中一个自然是仁孝的生母曹氏,那另一个又是谁呢?
这另一个皇太后,就是乾顺所纳任得敬之女任妃。
任妃如何能被尊为皇太后呢?说起来,此事还得拜任得敬所赐。
话说当年任得敬献其女给乾顺,被升为静州防御使,可他对此并不满足,总想着继续往上爬,谋取更高的职位。他看到皇后之位空着,便花重金收买了朝中的许多王公大臣,希望这些人能帮助他女儿得到皇后之位。御史大夫芭里祖仁就是这些被收买的人之一,他上书乾顺,请求早立皇后。乾顺征求朝中大臣的意见,大家异口同声,都认为不论是看门第还是看才德,任妃都是皇后的最佳人选。乾顺遂册立任妃为皇后,父以女贵,任得敬也因此被升为静州都统军。
乾顺死后,如何对待任皇后,成了摆在仁孝面前的一道难题。好在任皇后知书达理,待人谦和,与曹氏一直亲如姐妹,在宫里下人中的口碑也相当好,仁孝又是个性情宽厚之人,索性把任皇后与自己的母亲曹氏都尊为皇太后,一起奉养。
很明显,这一次最大的受益者又是任得敬。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是任得敬似乎打破了这一魔咒。由于他早早把自己的女儿推上了皇后的宝座,所以在乾顺驾崩,仁孝即位时,身为乾顺宠臣的他成功保住了自己的地位,这也为他以后谋求更大的权力、更高的地位奠定了基础,说他是最大的受益者,实在是实质名归。
我们可以发现,从开始到现在,任得敬所获得的所有升迁,其手段都不光彩。投降得到西安州知州、献女得到静州防御使、贿赂得到静州都统军,毫无疑问,如果按这种态势发展下去,任得敬将会得到更高的官职,但是要想大权在握,掌控这个国家,似乎还差得远,因为不管是靠裙带关系还是靠贿赂,都很难达到这样的高度。要想实现自己的野心,任得敬需要找个机会证明自己。
西夏大庆元年(1140),这个机会来了。
这一年四月份,西夏内部出现了规模很大的叛乱,叛乱者,夏州统军李合达也。
李合达何许人也?他原名叫萧合达,本是辽国人,那时正值西夏与辽国的蜜月期,乾顺为进一步巩固与辽国老大哥的关系,遂向天祚帝请婚,天祚帝就把宗室之女耶律南仙封为成安公主,下嫁给乾顺,这萧合达就是护送成安公主到西夏的,这也就意味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也算是辽国方面给西夏的彩礼。
萧合达此人口才甚好,而且骁勇善战,绝对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才。他刚到西夏,乾顺就很看重他,授他做文思使,后来他屡立战功,升官为副都统,还被乾顺赐姓国姓,从此萧合达就成了李合达。
统安城之战时,西夏虽然占据着兵力上的优势,又有名将察哥指挥,但由于刘法实在太猛,西夏将领中谁也不敢担当正面抵挡刘法的重任。这个时候李合达站了出来,自告奋勇去与刘法正面交锋。他身先士卒,率部死战,最终击溃了宋军。之后,他又率数百敢死之士追击落荒而逃的刘法,最终在盖朱峗得到了刘法的首级。
战后,李合达因功升为都统,镇守夏州,成为了西夏数一数二的猛将。
到现在为止,事情一直发展的很不错,李合达怎么会最终走上叛乱的道路呢?
相信你还记得,几年之后,金国崛起了。
乾顺在几次出兵救援辽国失败的情况下,为了保证西夏的割据地位,不得已转投金国,承认金国为自己的宗主国。这对于李合达是万万不能接受的,从小到大的耳濡目染使他在心里一直以辽国的国家利益为重,为了自己的祖国,他甚至可以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生命。当国家需要他护送成安公主去西夏的时候,尽管知道这一去他将不再是辽国的臣子,再也无法回到辽国,他仍然没有丝毫的犹豫,因为他相信,为了祖国,他所做的这点牺牲是值得的,是有意义的。现在辽国有难,身为臣子的乾顺却投向了金国,他李合达怎能坐视不管?
性格耿直的李合达随即向乾顺上了一封言辞肯切的奏书,希望乾顺以夏辽百年和好为重,援助辽国,共御金国。
乾顺当时心意已决,自然不会听李合达的,李合达挽救故国的行动宣告失败。
后来,辽国灭亡,成安公主抑郁而死,李合达痛心不已,对乾顺的不满也达到了顶点。他听说耶律大石在西域重建大辽,便派心腹之人前去联络,打算投奔西辽,无奈路途遥远,实难联络,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