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凭借一己之力拯救了己方十万大军的少年,就是后来纵横疆场和政坛几十年的西夏重臣——察哥。
察哥,李元昊之后西夏最优秀的军事家。
可能有人会对这一论断有所异议,事实上,这是我考虑了很久之后才做出的给察哥的慎重评价,在我看来,他的一生无愧于这一评价。
察哥是乾顺同父异母的弟弟,出生年月不详。史称他从小“雄毅多权略”,看来小时候他的表现就异于常人,这就可以解释他后来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成就了。察哥力大无穷,年纪轻轻就已经能轻易拉得动二石多的劲弓了,而且射出去的箭可以轻易洞穿重甲。考虑到察哥一箭退宋军的时候乾顺只有16岁,而察哥只可能比乾顺小,我们只能感叹,实在是英雄出少年啊。
由于察哥在这次战斗中表现非凡,乾顺破格提升他为都统军,负责保卫兴庆府。
十几岁就凭借战功成为都统军,这样的成就足可以和李继迁12岁一箭射翻老虎相媲美了。
此次战争大概只能算是夏宋双方和谈期间的插曲了,之后两国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默契,没有把此次冲突扩大化,毕竟这种一城一池的得失实在无法与和谈这样重要的事情相比。
随后西夏与北宋签订了和平协议,事隔多年之后,两国再一次恢复了和平。
解决完外部问题,乾顺开始专心于国内的发展和改革,西夏永安三年(1101)八月,御史中丞薛元礼向乾顺上言,请求创建国学(汉学)。
当年李元昊建国时曾设置番汉两院,分别培养番学和汉学人才,可后来没藏氏、没藏讹庞、梁太后、梁乙埋这些人对汉学极端仇视,他们在执政的时候都不同程度地对汉学进行打压,致使西夏的汉学发展一日不如一日,一年不如一年。薛元礼认为,如今的西夏人从上到下寡廉鲜耻,“民乐贪顽之习,士无砥砺之心”,如此下去国祚必不长久,所以必须崇儒学、兴文教。乾顺十分赞同薛元礼的建议,命在番学之外特创建国学,挑选亲贵子弟三百人,由国家供给衣食,设置教授对他们进行培养。
这件事情看似微不足道,实际上对后来西夏历史的发展影响极大,所以不得不提。
相比于创建国学,接下来乾顺做的这项改革就更重要了,正是这项改革在某种程度上挽救了西夏的国祚。西夏贞观(乾顺慕唐太宗贞观之治,欲效仿之,所以给自己改了这么一个年号)二年(1103)九月,都统军察哥向乾顺上书,请求对西夏的军事体制进行改革。
察哥认为,自古打仗都是步骑并用,西夏虽然有“铁鹞子”可以驰骋平原,有“步跋子”可以跋山涉水,但是一遇到“陌刀法”(“陌刀法”,唐朝大将李嗣业所创,其原理与《水浒传》中金枪手徐宁所用钩镰枪法大致相同,只不过钩镰枪对付连环马是用勾,而“陌刀法”则是用砍),“铁鹞子”就难以施展,如果碰到“神臂弓”,“步跋子”也会溃败,原因在于西夏的军队只会用老办法打仗,却不懂得变通,很难应付战场瞬息万变的情况。党项人向来弓弱矢短、射技不精,所以今后应该挑选身强体壮的番汉壮勇,教他们使用强弩和盾牌,用宋朝人的长处来弥补西夏人的短处,“如此,则无敌于天下矣”。
察哥不愧是不世出的军事奇才,年纪轻轻就能透过现象看出问题的本质。事实上,西夏自李元昊之后在战场上的表现一直不如人意,其根源就在于他们只知道用李元昊时期的老办法打仗,不懂创新。与此相反的是,宋朝人在长年与西夏作战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铁鹞子”和“步跋子”的弱点,找到了克敌制胜的法宝,如此一来,西夏又怎能在战场上占得大的便宜?察哥正是敏锐地看出了这一点,才提出了这个改革军队的建议,如能照此方案施行,西夏将既有“铁鹞子”和“步跋子”之利,又有宋朝步兵的长处,察哥所谓“无敌于天下”,并不夸张。
乾顺对察哥的建议相当欣赏,当即封他为晋国王,让他总掌兵权。
从这个时候起,属于察哥的时代到来了。
西夏的事咱们就先说到这儿,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宋朝。就在西夏与宋朝签订和约的第二年,即宋元符三年(1100),宋哲宗死了。
宋哲宗是个比较命苦的皇帝,他刚登基的时候只有10岁,凡事都由高太皇太后做主,没他啥事,好不容易熬死了这位历经三朝的女强人,自己亲政了,又赶上了新旧党争,成天看着手下一大帮人争来吵去,烦都快烦死了。恰好这个时候西北边境也不安宁,梁乞逋经常过来捣乱,搞得他连个安稳觉都睡不好。又好不容易打了几场胜仗,迫使李乾顺求和,打算过几天安稳日子,结果一年都不到,死了,还正当年(25岁)。
命苦,确实命苦。
哲宗死,其弟端王赵佶即位,是为宋徽宗。
北宋最灰暗的一段历史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