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梁太后的死标志着自李谅祚以来西夏连续三朝母党专权的结束,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标志性事件,摆脱了母党专权的西夏将从此走上飞速发展的道路。
我们现在已经无法得知小梁太后死时乾顺的心情了,但至少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那就是他绝对高兴不起来。平心而论,小梁太后虽然长期把持朝政,但对乾顺还是相当不错的,经常和他一起讨论国家大事,似乎是把他当做接班人来培养的。可现在辽国一杯毒酒就把他的母亲干掉了,他才16岁,怎么可能不伤心?
可是他又能怎么办呢?去找对方理论?还是起兵报仇?辽国既然能一杯毒酒干掉他母亲,自然也能轻而易举把他干掉,所以,这些办法根本就行不通。
思来想去,乾顺打算保持沉默。现在宋朝咄咄逼人,大有要灭掉本国的架势,而自己又无力抵御宋朝,为今之计,只有傍辽国这条大腿,靠辽国来与宋朝周旋了。至于母亲的死,就这么着吧,不然还能怎样?
乾顺亲政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赶紧找宋朝和解。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葫芦河丢了,天都山也丢了,再不找宋朝求和,估计人家就打到灵州城下了。
宋哲宗直接就拒绝了乾顺的请求。形势一片大好,鬼才愿意和你讲和呢!
宋朝这样的态度早在乾顺意料之中,所以他并不意外,赶紧采取了第二套方案——请辽国出面调解。
这次宋哲宗的口气不像之前那么强硬了,毕竟辽国的面子不能不给。他提出,讲和也不是不可以,但乾顺必须把嵬保没、凌结讹遇两人抓住送来,否则讲和之事免谈。
嵬保没、凌结讹遇二人是小梁太后的宠臣(是不是“面首”不知道,我估计应该不是,因为小梁太后好像没有这个嗜好),小梁太后当政时,这两个人天天劝她入攻宋朝,臭名昭著到连宋朝都知道了,所以这次宋哲宗才会提出这个要求。
完成这个要求对于乾顺来讲并无难度,毕竟这两个人是他母亲的宠臣,又不是他的。再说,除了会鼓动侵犯宋朝他们似乎也没啥别的本事,现在自己要和宋朝讲和,这两个人的这点本事自然也没有用武之地了,既然如此,就让他们最后为国家做点贡献吧。乾顺以小梁太后之死系嵬保没二人所为为由,命人将他们抓住杀了,然后派人转告宋朝。
嵬保没和凌结讹遇虽然不是啥好人,死的却也比较冤枉。
不过,这似乎并不重要,不是吗?
宋朝得了面子,自然不好再为难乾顺,于是当乾顺再次派人前来谢罪求和时,宋哲宗答应了,他同时表示,以前的一切岁赐照旧。
终于避免了亡国的命运,乾顺长舒了一口气,心里这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大家千万不要以为乾顺为了求和连自己人都杀,就是个软骨头,事实上,作为李元昊的后人,乾顺也继承了他祖先的一些强硬性格,是一个有血性的党项汉子。
话说之前西夏与北宋互遣使节和谈的时候,宋朝熙河路派人进入夏境刺探情报,仁多保忠的弟弟仁多洗忠就领众前去驱逐宋人,没想到这些宋军探子相当强悍,硬是大军中取上将首级,把仁多洗忠给杀了,还全身而退。
这下可惹恼了乾顺:本来咱们夏宋两家正在和谈,你宋朝却在这个时候故意挑起事端,当我乾顺好欺负不成?
乾顺的人生信条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他不顾此时正是和谈的关键时期,命仁多保忠率兵十万,前去相助包围宋朝湟州的吐蕃人。
我们似乎很久都没提到吐蕃了,鉴于现在需要吐蕃人出场,我就大致讲一下吐蕃没出现在我们视线这段时间的发展情况。
董氈死后,其养子阿里骨继任,阿里骨死后,其子瞎征又嗣位,由于瞎征不能服众,一时吐蕃大乱,宋朝当时便决心趁此机会对吐蕃用兵,打算情景再现一次熙河开边。当时具体负责主持这项工作的事洮州安抚使王赡,这位王赡也是相当了得,连打几场胜仗,瞎征就被迫投降了。吐蕃其他首领不甘失败,立唃厮啰之兄扎实庸咙的重孙陇拶为主,继续与宋朝抗衡,结果这位陇拶也不争气,没过多久就被宋军击败,也投降了宋朝。宋朝遂占有原吐蕃之地邈川和青唐城,改其名为湟州和鄯州。
这吐蕃人也确实够执着,陇拶投降后,他们又拥立陇拶的弟弟溪赊罗撒,与宋朝接着死磕,同时他们认为仅凭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对抗宋朝,便向西夏求援。乾顺遂派仁多保忠前来相助。
仁多保忠死了弟弟,自然不会跟宋朝人客气,他率夏军连战连捷,直接打到了湟州城下,开始攻城。此时守卫湟州的是宋将王愍,这位王愍可是个人才,对这种守城战十分在行,在他的指挥下,十万夏军围攻湟州十六天都未能攻下,照那个架势,估计就是再让他守个十天半月都没问题。
再这么打下去,估计宋朝援兵就该来了,到时候夏军之前所有的努力就全白费了。仁多保忠不想看到这种情况发生,他决定使出自己的杀手锏——烧城门。他命士兵在湟州南门外堆满了柴草,打算一把火把城门烧开,然后攻进去。
仁多保忠啊仁多保忠,为啥你早不用这招呢?
就在仁多保忠准备下令点火的时候,宋朝援兵赶来了。此次宋朝来援的都是重量级的人物,苗履、姚雄、李忠杰等人把自己手下的部队全都带来了,一时声势浩大,烟尘滚滚。
攻城战把敌人的援军都打来了,这实在是有点失败,仁多保忠见手下军士皆面有惧色,遂下令全军撤退。
夏军一撤,宋军自然不肯放过这追击的大好机会,开始了疯狂的追赶。
仁多保忠率军一路撤退,来到了湟水前。由于撤的太仓促,夏军一时也难以渡河。仁多保忠犯了难:前有湟水阻拦,后有宋军追兵,这可如何是好?
眼看宋军就要追上来了,只见夏军中走出一位英俊少年,一手拈弓,一手搭箭,随后弦放箭出,那边宋将苗履的副将直接应声倒地。
宋军上下全都看呆了,这箭法也太高超了吧?为了不成为下一个倒霉的人,宋军全都停住了脚步,不敢再追了。
苗履此时也下出了一声冷汗。对方既然能一箭射翻自己的副将,自然也能一箭把自己撂倒,但是对方刚才没有那么做,估计是不想撕破脸皮,只想给自己一个下马威,告诫自己别再追了。自己要是不识时务再往前追,估计下一个倒下的就是自己了。
反正已经迫使夏军放弃攻打湟州,自己的救援任务已经完成,没必要再追了,更重要的是,再追自己的小命估计都要交待了,苗履想到这儿,果断下了撤退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