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一般史书上都讲,1642年二月十八日松山被陷洪承畴被擒时就降清,其实是弄错了日期。一直到四月十六日,直到在锦州投降的明将祖大寿等人齐集沈阳时,洪承畴仍旧没有向清朝投降。

不知为什么,洪承畴被关押到五月四日后,却忽然主动表示投降。皇太极闻言极喜,生怕洪承畴夜间反悔,立刻派宫中剃头师为这位明朝督帅剃头。这样一来,洪承畴从“内容”到“形式”,真正归降清朝。

五月初五日,皇太极在沈阳皇宫内举行了隆重的受降仪式。洪承畴、祖大寿兄弟等人,在庭院行三拜九叩之礼,向皇太极行礼。

祖大寿等人早已清发清服,洪承畴刚刚剃头还不习惯,他戴顶清朝的毡笠,身穿明朝衣服,看上去不伦不类。

皇太极见此,赶忙命令左右为这位明朝的著名文臣赶制清朝官服。

仪式结束后,皇太极“亲切”接见了这些明朝降臣降将。按从前在明朝的官职尊卑,洪承畴坐于东边侧席之首。

当时,皇太极爱妃刚死不久,心情不是很好,只是问了洪承畴“年纪多大”、“日本人与南朝是否有往来”等闲事,茶罢而出。也就是说,由于洪承畴等人毕竟是大败后被迫降附,皇太极对他们的态度不是非常积极,只是想利用他们的降附扩大影响,镇服余人。接见后,皇太极严派军兵看管这些新降臣,实际上形同软禁。

有关洪承畴降清,有不少“版本”,最流行的,一是范文程劝降,二是皇太极亲自劝降感化。

所谓范文程劝降,讲他偷窥洪承畴时,见这位明朝督师一人在狱中抖掸身上灰尘,便向皇太极进言说:“洪承畴必不能死,一衣尚惜,况其命乎!”但是,此说无据,也不知《清史稿》从哪淘来这样的“资料”。

所谓“皇太极感化劝降”,这条资料来源自满洲贵族昭琏的笔记《啸亭杂录》中的《用洪文襄》一条,原文活灵活现,描写得头头是道:

(洪承畴)誓死不屈,日夜蓬头跣足,骂詈不休。文皇(皇太极)命诸文臣劝勉,洪(承畴)不答一语。上乃亲至洪(承畴被押之)馆,解貂裘与之服,徐曰:“先生得无冷乎?”洪(承畴)茫然视上久之,叹曰:“真命世之主也!”因叩头请降。上大悦,即日赏赉无算,陈百戏以作贺。诸将皆不悦,曰:“洪承畴一羁囚,上待之何重也!”上曰:“吾侪所以栉风雨者,究欲何为?”众曰:“欲得中原耳!”上笑曰:“譬诸行者,君等皆瞽目(瞎子),今获一引路者,吾安得不乐也!”众乃服。

四海狼烟美少年(5)

正因为写这一笔记的作者乃“铁帽子王”礼亲王昭琏,所以大家皆信以为真。其实,仔细忖度,这位礼亲王乃乾隆时代人,一个文学爱好者,他笔记所记,非亲历实事,小说家言而已。

首先,由于1641年秋天皇太极宠妃宸妃刚刚病死,这位多情皇帝哀不自胜,饮食不思,从个大胖子变成半瘦子,在国内严禁饮酒作乐等一切“娱乐活动”,所以,他不可能有那么好心情去亲自入囚狱见洪承畴,更不可能在洪承畴投降后大陈百戏来作乐庆祝。

据《清太宗实录》记载,由于皇太极见洪承畴等之后没有“赐宴”,他还特意派人向对方解释说:“不赐宴于尔等,非为慢待,乃因宸妃之丧未过期也。”

其实,皇太极对于洪承畴如此高规格的文臣投降,内心中不是很爽。从前,明朝太仆寺少卿张春被关押多年,仍旧至死不降。所以,对待刚刚关押数月即降的洪承畴,皇太极不得不叹:“昔日我阵前擒获张春,亦曾恩养,终不为朕效力,一无所成而死,尔慎之,莫效张春!”其实,言外之意,是叹息张春的不屈与洪承畴的降附。

同为文人,一个软弱无骨,一个始终凛然不屈,洪承畴与张春,分别构成了明朝大臣的耻辱柱和纪念碑。

明廷方面,接到洪承畴被擒消息后,焦急万分。宁远的明朝守将吴三桂数次发塘报入京,均称洪承畴“誓死不屈,只求速死”,但也确实证明他还没有死。

崇祯帝从本能上感觉,认定洪承畴如此一个知书达理又受恩甚重的文臣,一定会壮烈殉国,所以他马上下旨要吴三桂确察消息,准备大张旗鼓对“死难”的洪承畴加以旌表,以励士气。

真正劝皇太极争取洪承畴这样人物投降的,不是范文程,而是在清军中服务很久的降臣张存仁,他对皇太极讲:“洪承畴等明朝文官为我们效力,则崇祯帝必视文臣如草芥,此后文臣必不敢贸然出外督帅当负重任;武职如祖大寿辈为我们所用,崇祯帝必视武臣为草芥,日后明朝武将也不愿为明朝效力!”而且,他进一步对皇太极解释说:“只要明朝大臣向我们归降,明廷必根据法律杀其一家。我国留其一身,明朝杀其一家,则降臣归志更坚!”借刀杀人之计,阴险至极,匪夷所思。

洪承畴的家人陈应安受洪家所托,在六月初向明廷报告,说他家主人“义不受辱,骂贼不屈”,已经被清军碎剐处死,但此家仆并未随洪承畴去辽地,所以明廷仍不能确定洪承畴的生死。

崇祯帝虽是沉猜多疑之君,但为激励臣节,鼓舞士气,不久就下诏为洪承畴、丘民仰、曹变蛟、王廷臣等人建立祠庙。为此,他亲临致祭,当坛痛哭,如此哀荣,洪承畴这位已经降清的文臣都“生享”了。

至于所谓崇祯帝在亲祭时听到洪承畴仍旧活着就取消祭奠的说法,是日后的清朝乾隆帝为取笑洪承畴偷生怕死,故意派人在《通鉴辑览》中伪造的。皇帝为搞宣传造假,也只有乾隆这个附庸风雅之君有此闲情逸致。

也就是说,迄至崇祯帝临死,他一直都认为洪承畴早已“壮烈殉国”了,是大明大大的忠臣。

清人笔记《广阳杂记》(作者刘献庭)记载洪承畴入北京后,从福建接其老母来京。其母见此叛降逆子,挥杖大骂:“汝来迎我,将使我成为旗下老婢吗?我要打死你这恶人,为天下除害!”

这种记载,文人小说耳,无非是宣泄忠奸大义罢了。真实情况是,顺治四年(1647年)洪老太太被洪承畴接到南京,母子欢聚。而后,老太太一身清朝贵妇装束,乘船回闽地享福,五年后才病死。

真正看不起洪承畴的亲人,乃其三弟洪承畯,此人在其兄洪承畴府第近旁的庙宇牌匾上大题四字:“大无莲心”,讥讽其兄对明朝“大无良心”。

所以,相比世受国恩、身居要职的洪承畴,十七岁美少年夏完淳之报国精忠,犹显伟大、壮烈。

历史有时真是有些荒谬的意味。一百多年后,1775年,即乾隆四十年,总爱卖弄文采和进行历史“翻案”的乾隆帝下诏,承认明末抗清诸臣“茹苦相随,舍生取义”的辛劳,颁布《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对夏完淳、夏允彝、陈子龙以及一大批明朝的忠臣义士予以“一体旌谥”。由此,昔日清王朝的危险敌人,一变为全忠全孝的大节无亏之人,而洪承畴、祖大寿等曾“事两朝”的“元戎”们,统统进了《贰臣传》。

自乾隆四十年起,夏完淳的生前诗文得以公开刊印、流传,《夏节愍全集》等书纷纷面世,其上千首诗、文、信函,均得以辑成发表。可笑又可叹的是,与夏完淳同时代的投附清朝的明末大文豪、大名士们,包括撰写夏完淳第一手资料的屈大均,都被乾隆帝加以痛诋和讥讽:“至于钱谦益之自诩清流,忝颜降附;及金堡、屈大均辈之幸生畏死,诡托缁流,均属丧心无耻。若辈果能死节,则今日亦当在予旌之列。乃既不能舍生,而犹假(借)语言文字以自图掩饰其偷生,是必当明斥其进退无据之非,以隐殛其冥漠不灵之魂!”

清朝学者庄师洛所作之诗,最能为夏完淳这位少年英雄盖棺定论:

天荒地老出奇人,报国能捐幼稚身。黄口文章惊老宿,绿衣韬略走谋臣。

南明痛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5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赫连勃勃大王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南明痛史第5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