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没过多久,由于清算多尔衮运动的兴起,谭泰是多尔衮铁杆亲信,被多尔衮的政敌济尔哈朗告发,很快被处死抄家。济尔哈朗与皇太极平辈,二人为堂兄弟。皇太极死后,本来是他与多尔衮同辅六岁的顺治帝,却很快被排挤出清廷政治中心。所以,多尔衮一死,他势必要对此进行报复。

谭泰被杀后,陈名夏“结党”之案重新由济尔哈朗审问。慑于高压,陈大学士只能哭诉自己“投诚”之功,实际上承认了自己的“罪名”。由于他在与多尔衮共事时还是“公心”居多,亲政的顺治帝没有深究,只是把他罚为闲散官而已。过了一年多,他被重新起用,复为秘书院大学士,并充任《太宗实录》总裁官,兼吏部尚书。再过一年多,由于宁完我等人的奏劾,陈名夏被罢官。

留发与留头:两难的抉择(6)

顺治帝这个人,当今的人们受小说、电视剧影响,总以为他是那个为美女董小宛殉情的多情帝君。真实的历史上,甭看这个人二十四岁就“崩”了,但确实是一个沉猜阴险之主。他心中痛恨多尔衮跋扈,但对多尔衮时期实行的剃发易服等政策,却从心中大感赞同。因为,剃发易服这些作为,完全符合满洲统治权贵的利益。顺治帝十分警惕满人“沿习汉俗”的苗头,生恐汉化会造成满洲民族性的消解。

宁完我是个汉人,年轻时是明朝东北地区的举子,很早就投靠满人,在贝勒萨哈廉家为奴,曾为当时的后金政权极尽犬马之劳。由于嗜赌,他被皇太极一废十年。多尔衮时代,才重新起用他编译史书。由于会察言观色,他慢慢当上了国史院大学士。

宁完我受多尔衮所信用,但他转向却很快,所以多尔衮死后被清算,他未受大的连累。

清廷之中,宁完我这个早降汉人,对陈名夏这个新进汉人一直心怀妒忌。于是,他便与从前的前明阉党冯铨等人联手,不停在顺治帝面前攻击陈名夏。

由于陈名夏选人荐官时多用“南人”,双方结下的梁子步步加深。

冯铨就对顺治帝讲:“南人优于文而行不符,北人短于文而行可嘉。”意思是说南人笔杆子厉害但品性不行,北方人质朴拙讷却行品端厚。此后,顺治帝对陈名夏疑虑加重。

凡事即有一个爆发点。“任珍议罪”,就是陈名夏倒大霉的开端。

任珍乃明朝降将,为西安镇总兵,他因擅杀家人被革职。居家无聊,任珍大发怨言,被家仆告发。清廷刑部逮捕后,审讯“为实”,论罪斩首抄家。

案件最后复议时,陈名夏、陈之遴等人认为处死任珍没有实据,但又不敢直言他无罪,就主张“勒令自尽”,想给这个汉将留个全尸。

顺治帝大怒,怒斥陈名夏等人的疏议是敷衍欺蒙,削官罚俸,并派宁完我拟旨,痛斥陈名夏“纳交结党”。

千载良机要抓住。宁完我落井下石,立刻趁顺治盛怒之时,告发了如下事情:

一日,陈名夏与宁完我二人在朝中议事,言及当时南明永历政权在广西、四川、湖南等地攻势大盛、清军节节败退的时局,陈名夏说:“如要天下太平,只依我两件事就可——一是留起头发,二是恢复明朝衣冠,天下就可太平!”

对陈名夏的这句话,宁完我添油加醋对顺治帝说:“陈名夏居心叵测,痛恨我大清剃发之举,鄙陋我大清衣冠,蛊惑人心,号召南党,私通东林,实是布局行私,藏祸倡乱!他之所倡留发变服,实是变清为明,弱化我大清!”

为了加深顺治帝的恶感,宁完我列举了陈名夏种种“罪行”,包括陈氏父子在江南私占公产,横行不法,甚至敢“鞭打满洲”,让满人“破面流血”等。

最终,宁完我给陈名夏的案子定性:“怀奸结党,阴谋潜移,祸关宗社”,也就是说,他想“谋反”。

顺治帝自然不能饶过,立命三院、九卿会审。墙倒众人推,群臣共责严审。陈名夏此次嘴很严,对别的指斥概不承认,只承认自己讲过“留发复衣冠”——恰恰是这一条,正能要他性命。

经大臣会审推定,陈名夏论斩。顺治帝特旨开恩,改成绞刑。

痛恨陈名夏多年的满洲贵族与宁完我、冯铨等汉官齐集宣武门内的灵官庙,一面喝茶,一边欣赏着卫士们用弓弦把陈名夏慢慢勒死。

至于陈名夏之子,父死之后,被遣送东北苦寒之地劳改。

从此以后,清廷再无人敢有“留头发,复衣冠”之议。

第二部分

四海狼烟美少年(1)

——壮烈殉国的夏完淳

明之将亡,不得不亡。世风浇薄,道德沦丧。上层士大夫们寡廉鲜耻,朝中文人爱钱,武人怕死,风尚相袭,华靡承蹈,以至于亡。帝国大厦倾覆之际,“潇洒西园出声妓,豪华金谷集文人”,虽然清军铁骑的蹄声以及势如燎原火的农民军喊杀声渐行渐近,明王朝的“中坚”们仍怡然观望,文恬武嬉,不少人已经暗中与“虏”和“贼”暗中通款,随时随地准备献城投附,准备好做异族或“新朝”的臣妾。朝代的更迭,于这些人来讲,不仅仅不是身家性命与国家民族创伤的剧烈阵痛,反而是他们益加飞黄腾达的最佳契机。世态炎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忠奸泯渝,就是在这样一个大伪季世,中华英豪勃勃不屈的精神,仍旧在不息地脉动。而秦良玉、夏完淳,正是这种精神承继者的典范,一妇人,一孺子,舍身忘家,殒宗赴国,其大义凛然与坚定不屈的事迹,数百载之后思之,仍旧能使人拍案叫奇,目眦皆裂。

明靖交迭之际,壮烈殉国牺牲的仁人志士和儒生士大夫数以十万计,但许多人均湮灭于历史的烟尘之中。时至今日,国人百分之九十五的人知道雍正、康熙、乾隆、多尔衮以及“刘罗锅”、纪晓岚等清朝帝王及其臣仆,绝对不会有超过百分之五的人知道夏完淳——这位明末殉国的翩翩美少年。他牺牲时年仅17岁(虚岁),是集文才、人才、志气于一身,千年才可一见的卓然英豪。

香兰秀竹生雅庭

——夏完淳的生父与尊师

清朝文人所修的《明史》,并无夏完淳传。其父夏允彝附于《陈子龙传》后,传中在交待了夏允彝自杀后,只有这样二十三个字交待了夏允彝之兄夏之旭以及夏完淳的结局:“(夏)允彝死后二年,子(夏)完淳、兄(夏)之旭并以陈子龙狱词连及,亦死。”这些文人,吝于笔墨描述抗清英雄,竟把《明史稿》中本来已经描述得非常简略只有一百多字介绍夏完淳性格、才能的字眼尽数削除。

言及夏完淳,一定要先讲他的父亲夏允彝与他的老师陈子龙。

夏允彝,字彝仲,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进士出身。崇祯初年,大名士张溥在吴江把南北许多知名文社的负责人召集起来,其中包括江南应社、苏州羽明社、浙西闻社、江西则社、中州端社等,结成新的“复社”。与“东林党”相比,复社并不是一个卓然标格的政党类型,它强调的是“以学救时,以学卫教”,而东林党人在末期鱼龙混杂,不少人“急功名、多议论、恶逆耳、收附会”,严重违背了孔子有关君子“群而不党”的圣训。后来,复社因其精神领袖张溥的去世而渐趋衰落。夏允彝自开炉灶,成立了新的师生相传的“几社”,诗文酬和,社友们互相以文章道德激励。

夏允彝的仕途很短暂,“真官”只作过福建长乐县令,时间约五年左右。在官期间,他治绩优秀,成为当年由吏部点名表扬的全国政绩突出的七位“优秀”知县之一,并受崇祯皇帝亲自接见。可惜,由于母亲病逝,他只能丁母忧回老家守丧。

南明痛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4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赫连勃勃大王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南明痛史第4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