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与王莽雄心勃勃一心想用礼乐文化来改造世界,建立终极王道乐土的个人浪漫主义情怀相比,此时的西汉王朝上下呈现了一种集体性的狂热膜拜与讴歌热潮。

理性隐退了,质疑不见了,只有众口哓哓,只有巴掌声声。

群臣上奏:过去周公奉继体之嗣,据上公之尊,然而仍然需要七年才将制度搞定。明堂、辟雍已经堕废千年,现在安汉公平作二旬,大功就已毕成。宰衡位置应该在诸侯王之上!愚昧的王政君老太太再次顺水推舟,诏曰:可,其议九锡之法。

在袷祭明堂时,有诸侯王28人,列侯120人,宗室子弟900余人参加。祭祀完毕,封刘信等36人为列侯,其余皆益户赐爵,兼赏赐金帛,增秩、补吏。

此前,吏民因为王莽不接受新野田而上书的人前后达到487572人,诸侯、王公、列侯、宗室见到太后时,皆叩头进言说,应该赶快加赏于安汉公。

九锡是九种极尊贵且繁琐的礼仪性铺排,加九锡就意味着取得了接近皇帝的地位。四十八万多人上书意味着什么呢?据翦伯赞《中外历史年表》第101页核实,此时全国人口为59594978人,上书比例几乎占全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要知道,在当时,90%的人没受过教育为文盲,那么可以断定,全国几乎有识文断字能力者,几乎都参加进了这个上书队伍。

王莽知道后上书谢绝,太后为此曾下诏曰:“惟公功德光于天下,是以诸侯、王公、列侯、宗室、诸生、吏民翕然同辞,连守阙庭,故下其章。诸侯、宗室辞去之日,复见前重陈,虽晓喻罢遣,犹不肯去。告以孟夏将行厥赏,莫不欢悦,称万岁而退。今公每见,辄流涕叩头言愿不受赏,赏即加不敢当位。方制作未定,事须公而决,故且听公。制作毕成,群公以闻。究于前议,其九锡礼仪亟奏。”

现在明堂、辟雍制度已经完毕,于是,群情振奋的公卿大夫、博士、议郎、列侯等共902人再次联名集体上书,强烈要求为王莽同志加九锡之礼。

王老太太再次笑眯眯地答应:可!

《圣经》中《马太福音》不就说过:“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王老太太可能在想,反正王莽已经位极人臣,更何况他是自家侄子,帽子糊得再高点,椅子做得再大点,也没什么嘛。

于是,王莽的排场更大了。这个礼仪非常繁琐,具体说来就是享有如下一堆特权:

绿韨,衮冕、句履,鸾路乘马,龙旂九旒,皮弁素积,戎路乘马,彤弓矢,卢弓矢,左建朱钺,右建金戚,甲胄一具,秬鬯二卣,圭瓚二,九命青玉珪二,朱户纳陛。署宗官、祝官、卜官、史官,虎贲三百人,家令丞各一人,宗、祝、卜、史官皆置啬夫,佐官汉公。在中府外第,虎贲为门卫,当出入者傅籍。自四辅、三公有事府第,皆用传。以楚王邸为安汉公第,大缮治,通周卫。祖祢庙及寝皆为朱户纳陛。

这怎么能不让浪漫主义者王莽心花怒放呢?

执政四年间成效斐然,放眼望去,国家在自己治理下,到处莺歌燕舞,一派升平气象。

河平海晏,嘉瑞不断。先有越裳氏重译献上白雉,继之黄支自三万里外进贡犀牛,再后来东夷王度大海奉来国珍。就连远在大漠的匈奴单于也顺制作,去二名,西域良愿等尊奉大汉,复举地为臣妾。

万邦臣服,四海晏平。

派出去的八路风俗使者,回来后凯歌高奏,捷报频传,纷纷汇报:天下风俗齐同,市无二贾,官无狱讼,邑无盗贼,野无饥民,道不拾遗,男女异路之制,犯者象刑。

如果王莽能再活140多年,将生命坚持到东汉桓帝时,就会知道这有多不靠谱。桓帝时,朝廷也派出十路大臣巡按地方官吏,被派的张纲说,“豺狼当道,安问狐狸?”他愤然将矛头指向外戚梁冀。但他派出的是陈崇,而陈崇从来是搞装饰与美化的高手。

真相与事实,危机和忧患,便在这之间悄悄遮掩了起来。落入个人浪漫主义情怀者王莽眼里的,只会是虚假的一面。

而据此拿出决断的他,就必然会将政体与自己一同送上一条万劫不复之路。

那条路,近在咫尺。

大汉只是死去一个娃娃,并没有死去一根栋梁,所以牧童的短笛依旧在牛背上悠扬,夕阳下的炊烟依旧在村寨袅袅。

甚至可以说,举国不光没有一丝凄哀,反而更祥和昌盛,更国泰民安。佐证是就在汉平帝死亡后,年仅两岁的广戚侯儿子刘婴立为皇太子号“孺子”的该月,忽显嘉瑞。

这个嘉瑞像春天的小雨,来得正是时候。

前辉光谢嚣上奏,说武功长孟通在浚井时挖到一块白石,上面有丹书文,“告安汉公莽为皇帝。”其实,这个把戏在秦末就被陈胜玩过,但谶纬之学大兴的西汉末年,所有人对“天人感应”都深信不疑,王莽犹甚。

王莽让大家将这个对汉家来说绝不利好的消息告诉王太后,糊涂一生的王太后此时突然清醒起来,厉声说:“此诬罔天下,不可施行!”

但在太保王舜的耐心思想工作下,王老太很快又恢复到先前的智力状态,同意王莽居摄践祚,称“摄皇帝”如周公故事,代行皇帝之事。

公元6年,国家年号改为居摄元年。从大司马,到安汉公,位加宰衡,再到摄皇帝,在群众的呼拥与撺掇中,王莽一步步向最高位置逼进。

但在一片叫好声中,还是有人看出了端倪,觉得不大对劲。

先是安众侯刘崇。他认为“安汉公莽必危刘氏,天下非之,莫敢先举,此乃宗室之耻也。吾帅宗族为先,海内必和。”看出了王莽必危刘氏,是他眼尖,臆断海内必与自己应合,是他眼笨。因为此时的诸侯王不光多如牛毛,而且力量均被中央收回,更何况诸侯王们对王莽感恩戴德,怎么能跟随你出来造反呢?

其次是东郡太守翟义,以及槐里男子赵明、霍鸿。他们造反的声势似乎造得很大,但最终都是陈尸道旁,被血腥镇压。这些揭杆造反之事,落在任何人眼里,都会是一记警钟:天下并非铁板一块,人心并非都是望我而向,从而认真静思检讨,收敛自己先前膨胀的内心。

但在王莽眼中却是另一番结果,变成了鼓舞与鞭策:反贼为何迅速被剿?这是我威德日盛、大获天人之助的具体表现,那就意气风发朝着目标全速前进。

以巴结为能事的大汉群臣再次上奏,进摄皇帝王莽子王安、王临爵为公,封王莽侄子王光为衍功侯,封王莽孙子王宗为新都侯。加上王莽母亲,王家四代皆为公侯。

但王莽却一点也没放松对儿女们的约束与管教。这时,司威陈崇奏告王莽,说王光为报私仇,让执金吾窦况私下里收系仇家,致其法。王莽大怒,严辞切责王光,而这个王光正是他从其年幼时就疼爱抚恤的亡兄之子,视同己出,最后王光母子被迫自杀。加上后来被苛责而自杀的太子王临及孙子王宗,王莽一生杀掉三个儿子,一个侄儿,一个孙子及一个孙女。

一生真伪复谁知?》小说在线阅读_第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屠师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一生真伪复谁知?第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