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大抵人各恶其非类,乡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难自立。且豪杰铮铮,不甚修形迹,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败,而善人常得谤;惟仁人长者,匡直而辅翼之,其功德最宏。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大约人们所作的事情不一样,人们向善的人少,不向善的人多。所以,当一个善良的人混迹世俗的时候,很难特立独行。世间的豪杰人物,洒脱不羁,并不注重事情本身,喜欢指点,所以做善事很容易失败,而善良的人也很容易得到毁谤。因此,只有仁德之人,竭尽全力去帮助他们,才能使他们成功,这样做的功德也最大。

这段话是承接上一段说的。人们做的事情不一样,喜好不一样,你向善,他向恶,但却又勉强不得。冷眼观察,我们这个世上,究竟是好人多,还是坏人多?当我们无助的时候,需要人们帮助,但真正用心去帮助你,不图任何回报,你可以细细数一下自己身边,这样的人有几个?小悦悦事件发生了,看看当时的小悦悦,路边走过很多人,有几人伸出了援助之手呢?我们常说,世上还是好人多,我觉得这个话很像是一种祝愿,像一种希望,相比恶人来说,善人的数量极少,这是一个我们不能不面对的事实。

善人在世俗之中,尤其是现在这个社会,可以说非常艰辛。譬如你做善事,多数时候会受到人们的嘲讽,什么“你傻呀”、“现实点儿”等等,一起向你轰炸,本来是做善事,还要接受他人的嘲笑和毁谤,可见这个善事做得有多难。很多人,不是他不善良,也不是他不想做善事,往往是一动善念,就被旁边的亲人或是朋友给拦截住了,这个善事他做不成。了凡先生说,做善事很容易失败,原因就在此处。怎么办呢?凡是可塑之才,身边如果有人帮助他,就会水到渠成,自然能够成就他。换言之,善良的人,他得有贵人相助才行。谁是善人身边的贵人呢?每一个人都是!我举个小例子做个说明。譬如马路上,有人搀扶老太太过马路,你恰好看到了,不妨说一句:“这人真是个好人!”无形中的一句话,可能就会帮助他,因为他听到了,会感动,会认为自己值得去这样去做,以后还会为善不怠。反过来,你看到了,你说了一句:“这人真傻,如果老太太讹诈他怎么办?”这样性质就变了,他听到了,会反感,觉得自己做得不被人理解,这样这个人的一点儿善心会慢慢退失掉。所有,每一个人都能去成就别人,而且并不需要你付出多大代价,很多时候都是一句话,一个眼神,就足够了,但观察一下社会,我们似乎很吝惜这简单的一句话或是一个眼神,不冷不热者有之,冷嘲热讽者有之,有着成就他人心念的人却寥寥无几。

从理上来看一下,你去赞叹别人的善行,这是一种随喜,这是功德之事,虽然你没有亲自去做,但功德与亲自去做的人一样,不会减少一丝一毫。相反,若是你看到别人做坏事,你觉得那是聪明,很羡慕,那你获得的罪业也和亲自亲为的人一样,也不会减少一丝一毫。以前,释迦牟尼佛未成佛以前,某一世中,他看到有人打渔,就冲着打渔人笑了一下,表示赞许。仅仅是一个微笑,就造成了释迦摩尼佛头痛七天的果报。原因就是,你赞叹恶行,赞叹杀生害命,这是杀因,所有才会有佛陀头疼七日的故事。

何谓劝人为善?生为人类,孰无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没溺。凡与人相处,当方便提撕,开其迷惑。譬犹长夜大梦,而令之一觉;譬犹久陷烦恼,而拔之清凉,为惠最溥。韩愈云: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较之与人为善,虽有形迹,然对证发药,时有奇效,不可废也;失言失人,当反吾智。

白话一下这段话:什么叫劝人做善事呢?生而为人,谁没有一颗良心呢?然而红尘滚滚,人在世俗这种,很容易淹没良心。凡是待人接物,应该方便提醒,让他破迷开悟。譬如漫漫长夜做梦一样,你要让他从梦中醒来。譬如这个人已经在烦恼中呆了很长时间,现在你救拔他到清凉之地,这样公的最大。韩愈说:短时间用口上功夫劝导众人,长时间用经典书籍劝导众人。相比较来说,与人为善虽然行迹不同,但只要对症下药,往往有很好的效果,不可偏废。

我们常说,做人要有良心,这个良心究竟是什么?依照理学来论,良心便是良知,是亚圣孟子说的,有了良知,便能良能,良知是体,良用是用。依照我的理解,这个良知便是心,是真如本性。《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们很大程度说,这个性本善就是本性,现代许多学者都这样解读。但我认为,这句话解错了。大家要知道,真如本性,或者叫良知,任何人都一样,不存在差别,不可能存在“性相近”,本来一模一样,是等于号,而不是约等于号。所以,性相近,这个“性”依然是习性,后天之性。我这样说,各位网友很难理解,我尽量描绘一下。譬如刚出生的婴儿,他们的习性都很相近,都是善良的,可能会稍有偏差,但不会太多,而是非常相近的。婴儿,没有坏人,他都是善良的,都是向善,没有向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儿慢慢长大,习性开始发生变化,有的人保持住了一颗赤子之心,我们就说他是善人;有的人完全丧失掉了婴儿之心,我们就说他是恶人。了凡先生这里所说的良心,我个人认为理解成赤子之心会更好。当然,依照下文理解,理解成真如本性,也是可以的。

凡是人,都具有赤子之心,赤子之心就是善心。但人在世俗中,时间久了,这个赤子之心就会被淹没,会被某些东西障碍住。譬如,人人都知道做善事,知道这样才好,但为了利益,为了功名利禄,把赤子之心给忘记了,给遮盖起来了。但这个赤子之心,并没有失去,一旦碰到机缘,还是能够唤醒的。譬如,不管是多坏的人,只要碰到大善人,他一定会尊敬,一定会敬仰。小人看到君子,他一定收敛自己,不管做坏事,不敢放纵,这就是他碰到了机缘,是他本有的赤子之心在作怪。

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待人接物,处理事情,碰到别人痴迷之处,不妨给人家做提醒,让他找回最初的那颗赤子之心,因为赤子之心就是善,这样做,就是劝人为善,功德很大。譬如,有的老板工作很忙,父母打电话让他回家,他总是说要接待客户,要召开会议等等,有着各种理由。但是,赤子之心不是这样的,对于婴儿来说,父母就是天地,父子之情是没有条件的亲爱,是一种天伦,生了下来就是这样。工作很忙,我们看这是这么?这个理由很恰当,也事实,但它违背天伦,因为天伦是没有条件的,你说自己很忙,这是再跟父母谈条件,有条件的东西,都不是天伦。凡是身为父母的人,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小孩子,越小的孩子越是这样,母亲在打他的时候,往往这个小孩子会抱的母亲更紧,他不是跑开,而是越来越紧。原因就是,父母是孩子的天地,给他最大的安全感,孩子的持之之心还在,所以他会这样做。对于成年人,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能就会跑掉,原因就是赤子之心已经被物欲蒙蔽了。

碰到违背赤子之心的情况,并不可怕,因为人人都会随着后天环境的变化,有所蒙蔽,这是所蒙蔽的深浅程度不同而已。我们只要努力将这层蒙蔽赤子之心的障碍物铲除,让赤子之心显露出来,就行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良心发现了。如何来做呢?方法多种,不一而同,要看具体情况。比如你看到了凡了,觉得说得很好,很正确,觉得不应该为了工作而怠慢了父母,那么你读《了凡四训》之处,就是你良心发现的地方。再或者,你看到小羊跪乳了,你觉得很感动,唤醒了你蒙蔽已久的赤子之心,那小羊跪乳就是你发现良心之处。个人有个人的缘分,我们遇到朋友痴迷的地方,然后以委婉的方式讲圣人之理讲给他听,或者用音乐影视,等等,能够唤醒朋友几十年的大梦,就是你最大的功德。了凡先生讲得很具体,用了两个比喻“譬犹长夜大梦,而令之一觉;譬犹久陷烦恼,而拔之清凉”,实际上都是一回事情。

对于韩愈的话,这是依照常理来论,常理是这样:典籍教化力度大,时间也长,口头教化力度小,时间短暂。但也不能拘泥,也要分析状况,对症下药才对。譬如今天,电影和音乐远远比图书的教化力度大,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显示出来的特征。如果你让人看《了凡四训》,可能别人会反感,都是文言文,看不懂,这就是遭罪了。但你若是劝他看《了凡四训》电影,他未必会反感,只是一个震撼心灵的电影而已,有什么反感呢?所以,劝人为善,方式多样,很灵活,不能拘泥,最终以达到教化的目的为终。

李金旺解『了凡四训』》小说在线阅读_第4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末法凡夫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李金旺解『了凡四训』第4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