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何谓偏正?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什么叫偏正呢?以前的吕文懿公,最初从宰相之位上退下来的时候,回到家乡,受到各界人士的瞻仰,如同泰山北斗一样。家乡有一个人,喝醉酒以后谩骂吕文懿公,吕文懿公不为所动,并告诉仆人说:“这个人喝醉了,不要与他计较。”仆人关上门,让他出去了。过了一年,这个人犯了死罪,下了牢狱。吕文懿公开始悔恨说:“假如自己当初稍微与这个喝醉酒的计较一下,并送官府治罪,那么便可以用小的惩罚而断掉他大的罪孽。我当时只想着存心仁厚,没想到却促使他养成大恶,以至于到了犯了死罪的地步。”这就是本来是用善心,但却做了恶事的例子。

这段话是用来解释偏正的,具体地说,是用来解释正中之偏的。

吕文懿公,名叫吕原,他是明朝英宗年间的内阁大臣,相当于宰相之职。吕原为人宽厚,好书如命,赢得了朝野一片赞叹之声。吕原辞去宰相之职,应该是在天顺六年,原因是母亲病故。这件小事,就发生在吕原回到家乡之后。各位要知道,吕原是何等人物,那是大明朝响当当的人物,弟子众多,桃李遍天下,当时的人无不仰慕吕原的人品和才学,所有了凡先生用“泰山北斗”来形容,并不为过。一个醉酒乡民,进到吕原府邸,破口大骂吕原,进行种种侮辱,我猜想,如果这个醉酒的乡民醒酒之后,必然会瑟瑟发抖,因为他无缘无故骂了一位深得民心的宰相。但当时,吕原并未惩罚此人,而是淡然容受,虽然后来事实证明吕原这件事情做错了,但我们由此也可以看出吕原的内心修养是何其高深。事情发生以后,没想到一年的光景,这个醉酒乡民却触犯了死罪,关键了死牢,这时候吕原开始后悔,觉得自己当初自己太草率了,光想着仁厚,却忘记了威严。如果当时自己对这个醉酒乡民略施惩罚,那他一定走不到死刑犯的地步。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一念好心,却铸成大错。

看完这个故事,让我想起来前些日子一位网友的跟帖,他说自己到老师很喜欢佛家,但对学生宽容,逃课迟到,学生只要随便编个理由,他就不问了。我想,这位老师的用心,未必不是仁厚,但其做法确对一切学生失去了责任,我在想,如果有一天,也像这个例子一样,如果哪一个他所管辖的学生也变成了死刑犯,这位老师又作何感想呢?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存心仁厚是好事情,但未必严厉就是坏事情。严厉惩罚,但心存仁厚,这依然是莫大的功德。譬如我们小时候犯了过错,妈妈也会打我们,也会骂我们,以求让我们改正错误,这是极好的事情。若不如此,我们何以长大,何以成才?

我在一家图书公司的时候,我的同事跟我说,他亲戚家的孩子,小时候偷了人家的东西,经常这样做,他父亲听到后,便把孩子吊起来,用皮鞭抽,直到皮开肉绽为止。从那以后,小孩再没有偷过东西,如今都已经三十多岁了,每每想起这件事情来,都痛哭流涕,感谢自己的父亲,若不是父亲的严厉,自己长大后,真不知道要在监狱中过多少年。爱,有时候就是这样严厉,正因为有了这种严爱,才挽救了一个孩子的未来。

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岁荒,穷民白昼抢粟于市;告之县,县不理,穷民愈肆,遂私执而困辱之,众始定;不然,几乱矣。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而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也有用恶心但却做了善事的人。如有一家人很富有,赶上家乡有一年弄饥荒,流民们白天就到市场上去抢米,这家富贵人家就告到了县衙,但县衙并不理财,于是流民就更加放肆,这家富贵人家便私设刑堂,将流民囚禁起来,于是流民才开始收敛,开始安定了。如果不这样做,只怕就会引起饥民暴动了。因此,行善为正,行恶为偏,人们都知道这个道理,但以善心而做出恶事的人,这是正理的偏失,以恶心而做出善事的人,这是偏理中的正法,这些都不能不知道。

赶上荒年,粮食不够吃,社会中出现了白天抢粮食的现象,这件事本来是朝廷的事情,理应由国家开仓赈粮,以平息饥荒,安抚人民。但没想到,这家富贵家族,上告到官府,官府却置之不理。面对此种状况,这家富贵人家,可以开仓赈粮,以自己的财力来解决掉饥荒,安抚百姓,让社会稳定下来,这是正善,是最佳方法,功德也最大。我猜想,这户富贵人家,用心纯恶,并不是善良之辈,所有他断然不会这样去做。如果换成是房玄龄,或者范仲淹,等等,必然是以开仓赈粮为先,辅之以教化,从而平息饥荒。但故事中的富贵之家,用心恶毒,吝啬无比,所有他选择了刑法,私设公堂,拘留审问,关押流民。但因为他这样做,流民惧怕被关押,便开始收敛,直至平息饥荒。可以假想,若不关押那些暴民,听之任之,很可能就会引发暴动,发生战争,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血流成河,不知道会死去多少人了。所以很明显,这一大富贵人家,虽然用心歹毒,没有智慧,但却无意中做了一件大善事,这是他始料未及的。这个案例讲得就是偏中之正。

为善是正,为恶是偏,这是一般的常识。而在生活中,会有很多特例发生,比如正中之偏,偏中之正,这些都会发生。所以做善事,也需要很高的智慧,在保证存心仁厚的前提下,运用智慧,才能无虞,否则很可能就会出现以上类似的情况,这些都需要再践行的时候细细分辨才行。

李金旺解『了凡四训』》小说在线阅读_第4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末法凡夫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李金旺解『了凡四训』第4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