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嘉兴包凭,字信之,其父为池阳太守,生七子,凭最少,赘平湖袁氏,与吾父往来甚厚,博学高才,累举不第,留心二氏之学。一日东游泖湖,偶至一村寺中,见观音像,淋漓露立,即解橐中得十金,授主僧,令修屋宇,僧告以功大银少,不能竣事;复取松布四疋,检箧中衣七件与之,内纻褶,系新置,其仆请已之。凭曰:但得圣像无恙,吾虽裸裎何伤?僧垂泪曰:舍银及衣布,犹非难事。只此一点心,如何易得。后功完,拉老父同游,宿寺中。公梦伽蓝来谢曰:汝子当享世禄矣。后子汴,孙柽芳,皆登第,作显官。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嘉兴市的包凭,表字信之,他父亲是安徽池阳太守,生了七个儿子,包凭最小。包凭入赘到平湖县的一户姓袁的人家做女婿,他与我父亲交往深厚,学问广博,才能出众,但每次参加科举都考不中,于是开始研究佛家和道家的学问,有一天,他在泖湖游玩的时候,偶然间走到一座村庄的寺院中,看到观音大士的佛像在露天中被大雨淋着,便拿出钱袋里面的十两银子,交给寺院住持,让他修缮庙宇,结果住持僧人说银子太少了,不能竣工;于是包凭就又拿出来松江特产的四匹布料,从竹筐中拿出七件衣服,有的衣服是用苎麻织成的贴身衣服,是新缝制好的,他的仆人请求不要布施了。包凭说:“只要圣像安好,我即使裸露身躯又有什么关系?住持僧人感动得流泪说:“布施金钱和衣服,这不算难事。这是这一片赤诚真心,实在是太难得了。”后来,庙宇修缮完毕,包凭和父亲一起来寺院游玩,晚上就住在了寺庙中。梦寐之中,包凭梦到伽蓝菩萨前来感谢说:“你的后代子孙应当享受朝廷俸禄。”后来,包凭的儿子包汴,孙子包柽芳,都考中了进士,做了高官。

包凭是安徽池阳太守的小儿子,依照现在来说,包凭便是市长的儿子,入赘给了平湖县的袁家做女婿。包凭与袁了凡的父亲交情很深,而且很有学问,才华卓越,但每次科举都落榜,就是考不中。有人说了,包凭的父亲不是市长吗,怎么也不帮帮忙,不提携一下包凭?各位,我们说古人的修养要比现代人高很多,他们做官可不是为了升官发财,那真是一片天下为公的心,用现在来讲,真是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没有半点邪念。不要说古人,即使是民国时期的官员,他们的境界都让人赞叹。我用我家的实例来说明。我家的一个爷爷,抗战时期本是某军区空军司令员,属于军级干部,抗战胜利后,他对他的儿子,也就是我的伯父说:“我不会帮你,完全靠你自己。”各位,这是我家的真实案例,我父亲讲出来的。如果不是亲耳听到,在现代的人看来,谁能想象一个空军司令员居然说出这样的话来呢?可见,民国时期的官员,道德修养是非常高的,他们的人生境界,我们很难想象到。

包凭生活在明代,是程朱理学最为繁盛的时候,当时官员的道德修养比民国时期不知要高多少倍,民国的官员尚且如此,何况是明代呢?读读史书你会发现,在古代,很多的高官,他们在去世的时候连一副棺材都买不起。如清代的汤斌,是康熙年间的礼部尚书,江宁巡抚,部长级别的干部,去世的时候家中只有八两银子,而当时的棺材价格却是二十两纹银。所以在当时,包凭的父亲不去帮衬小儿子,正是古人廉洁自守、天下为公心境的一种外现。

包凭因为屡考不中,屡受打击,心境变得消极起来,这才开始留心佛家和道家的典籍。很多人不解,包凭才华出众,学问过人,为什么屡考不中呢?原因很简单,包凭命中没有功名,功名与才华无关。我引用《新唐书》中的一个实例来说明。

李敬玄盛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之才,引示行俭,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如勃等,虽有才,而浮躁衒露,岂享爵禄者哉?炯颇沉嘿,可至令长,余皆不得其死。”

——《新唐书?裴行俭传》

对于这段故事,《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三大史书都记载了,这个事情的真实性不容置疑。裴行俭是大唐名臣,一身荣膺礼部尚书和大将军之职,但他还有一门绝技,那就是善于知人,善于给人相面。当时的吏部尚书李敬玄称赞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之才,觉得他们必定有大的作为,于是向裴行俭请教。对于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来说,我们太熟悉了,他们四人便是震动大唐文坛的“初唐四杰”,我们上学的时候都学过他们的文章,比如骆宾王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诗,相信上过小学一年级的人都会背;再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高中的时候也学过,卢照邻和杨炯也是一样,四人都是我们极为熟悉的文学家。但是我们看裴行俭是如何评价四人的?裴行俭说这四个人都浮躁傲慢,才华外漏,这哪里是做官的人呢?只有杨炯深沉内敛,可以做个县长,其他三人都不得善终。听了这话,我们都吓一大跳。

初唐四杰的名气太大了,才华也太大了,这么有才华的人,怎么就不得善终呢?事实上,我们在判断命运的时候,经常把豪不相关的东西硬要联系在一起。比如这个人很有才,就很容易得出这个人很有钱,或是这个人很长寿之类的结论来,这些结论跟才华都毫不相关。初唐四杰也是一样,他们都在命中,改命需要的是积功累德,其他的东西与命运无关。

那么初唐四杰的结局到底如何呢?王勃在27岁的时候溺水而亡;卢照邻投水自杀;骆宾王被官军斩首,只有杨炯做了一个盈川县令。各位,当这四人正在文坛上叱咤风云的时候,谁能想到他们竟是如此结局?若非具有超人的智慧,裴行俭如何一看便知四人当中,三人不得善终呢?民国时期的许止净居士在谈论此事的时候说:“浮躁衒露四字,斩丧多少文人,而又为文人之通病,然皆以仅有文艺而乏器识之故。”真是一针见血,一语道破了文人悲惨命运的本因。

那么包凭呢?自谓才华出众,博学过人,科举如何呢?次次落榜!这个事情很残酷,但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因为屡次打击,包凭可是研究佛家和道家典籍。大家要注意,包凭不是因为受到打击以后,觉得自己要行善积德,要改命,他不是这样想的,而是一种消极避世的心理。人在受到挫折的时候,受到严重打击的时候,会心静下来,继而万念俱灰,这时候往往就会走入佛典或道藏里面去,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去自杀,王国维就是选择了后者。

包凭因为常常看佛典,所以对佛学研究颇深。因为这个因缘,才导致他在游玩泖湖的时候,修缮庙宇,拯救观音,如果没有对佛学进行很深入的研究,只怕一般人也做不出如此壮举来。

我们看包凭做了何等壮举?东游泖湖,看到寺庙坍塌,观音大士的圣像裸露在外,被大雨淋着,便动了护持佛法的善心。包凭拿出了所带的十两纹银,但因为经费浩大,杯水车薪,这才让包凭一颗护持正法的心念展露无疑。因为经费不够,包凭便将刚买来的四匹上等布料和七件衣服,全部布施给了寺院,这时候包凭已经倾其所有了,连旁边的佣人都看不过去,要来阻止包凭。包凭说:如果观音圣像安好无恙,我就算布施掉身上所穿的衣服,裸露身躯,又有何妨?”包凭对我佛的虔诚之心,护持佛法的坚定之心,于此一句中完全体现了出来,让人为之动容,为之赞叹!

包凭的这一举动,感动得支持僧涕泪悲泣,住持僧说:布施银子、布匹和衣服,这不是什么难事,只是你这一片赤诚之心,实在太难能可贵了!”住持僧的这句话,含义非常深。各位要知道,求佛拜佛,诵经念咒,修桥补路等等,种种善事,只看一心,心地真诚,则小小善事也能积无量福,心地不真,不虔诚,即使你用黄金铺满山河大地,以此黄金进行布施,所得福德也寥寥无几。我用一个小故事进行一下说明。

古时候,有一贫女来到一座佛寺跟前,浑身上下只有两文钱,但她想:“前世不积功德,所以才有如此贫困之报,今生定要发心布施,虽身命具殒,也在所不惜。”想到这里,贫女便将浑身所带的两文钱全部布施给了佛寺。寺院支持听说后,赶快从正房中出来,并对众僧说:“此事非小,我必须亲自为贫女回向。”寺院住持回向完毕后,就宣布贫女便是今天的功德主,是大布施,是大功德。十年年后,因为贫女功德巨大,做了正宫皇后,忽一日想起往日布施的因缘来,便带着千两黄金,再次供养众僧。但这次不同,寺院住持听说后,派了一个小沙弥出来,代为回向。皇后不解,认为往日自己只有两文钱布施,住持便赶忙放下经咒,亲自回向,今日如何千两黄金,支持却不肯露面了呢?小沙弥答道:“往日两文钱,却是皇后的身家性命,便是皇后一颗赤诚真心,如今虽是黄金千两,但虔诚之心却比不得往日,所以住持特派我来,为皇后回向。”皇后无语。

读完这个故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包凭的举动令住持老泪纵横了,源于一片赤诚真心,无有虚妄,这种心念最为难得,最为宝贵,以此种心布施,虽是小钱,但功德却无量无边,不可思议。

包凭因为修缮寺庙这一善事,究竟获得了多大的福报呢?寺庙修缮竣工,包凭和父亲同游寺庙。晚上的时候,睡梦中,伽蓝菩萨前来向包凭致谢,并说:“因为你修缮寺庙,让观音大士圣像得以无恙,以此功德,你的后代子孙当享富贵,当做显官。”后来,包凭的儿子包汴、孙子包柽芳,两人都考中进士,做了高官。其中孙子包柽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藏书家,收藏了很多古籍,官位做到了吏部郎中位置,是明代正四品官员,与现在的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相仿。这一段解读完了,继续看下边一句。

李金旺解『了凡四训』》小说在线阅读_第3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末法凡夫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李金旺解『了凡四训』第3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