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神人的话很简单,指示杨荣的父亲一块风水宝地,让他埋葬先人。细细品味神人的话,就又生出一番道理来了。设使杨荣的曾祖父和祖父没有救人,没有积攒阴功,这个神人还会来点化杨荣的父亲吗?不会!所以,一定是做善事在先,埋先人于风水宝地在后。我们前面讲“境随心转”“心能转境”,一个人的心地善良,即使风水不好,因为这个人心地善良,这块地也能变成风水宝地。

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位风水先生,眼盲,因为赶路口渴,便向一位农家讨水喝。农家是位老奶奶,舀来一瓢凉水,然后抓起一把糠洒在了水舀子里面,端给了风水先生。风水先生虽然眼盲,但还是能分辨出了水中有糠,但没说话,只是慢慢饮用,因为怕把糠吃进肚子里面。但风水先生有手段,心中诅咒道:“我一个盲人,因为口渴讨水喝,居然受到如此欺辱,一定要让这户人家断子绝孙。”于是笑脸迎道:“老奶奶,我因为喝你一瓢水,就送一点恩惠吧!你家没有兴旺的原因,就是因为你家的陵寝风水不好,我现在指示你一下,你按照我说的做,保证你人丁兴旺,富贵有余。”于是,这位风水先生就将一块绝地风水告诉了老奶奶,并让老奶奶照着指示去迁坟改墓,老奶奶照着做了。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事不凑巧,有一天这位盲人风水先生再次经过这个村庄,因为路过此地,他想起多年前的事情来,便想去看看这位老奶奶的后代。其实,这位风水先生早已心中有数,因为送了一块绝地给她,断子绝孙是肯定的事情,哪里还会有什么后代!但因为好奇心,风水师还是来到了他当年讨水喝的地方。令风水师感到诧异的是,他眼前并没有出现一番破败景象,出现在他眼前的是青砖绿瓦,走廊穿梭,仆人无数,院内奇珍异宝,外搭金银桥,各种花卉,名目繁多,俨然一座皇家院落。接见风水先生的是老奶奶的大儿子。大儿子一见风水先生,立刻跪地,行大礼,说:“如果不是您指示一块儿风水宝地,我家里哪里有如此繁华景象?现在已经四世同堂,有八人都在朝廷做官,一品大员三位,二品四位,还有一位女儿,已经被封为皇贵妃。我母亲去世前,还在念着您的恩德,说一定要当面致谢,没想到天不假年,老人家已经驾鹤西去。”

风水师听到大儿子如此描述,心生惭愧,便将往日情景以及当时心中所想全部讲了出来,但他不明白的是老奶奶本是慈悲之人,为何要往水中撒糠?大儿子解释说:“因先生赶路太极,口渴难耐,如果不撒糠,一口喝完一瓢凉水,那先生身体哪里能够承受!母亲在世,向来以宽仁待人,绝无加害先生的道理。”风水师听完,心中愧疚难当,赧然离去。

故事是为了印证道理,义理就在故事中,故事虽然浅显,但所蕴含的道理却极深。老奶奶一心向善,虽是绝地风水,依然能转变成风水宝地,因为环境奈何不了善念,而善念却能影响环境。当然,杨荣的父亲没遇到遇到这个风水先生,而是遇到了一位天神,天神所指示的是货真价实的风水宝地,那杨家兴旺发达便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杨荣出生后,了凡先生说杨荣“弱冠登第”,但《明史》中说杨荣是大明洪武四年生(1371年),而中进士是在建文二年(1400年),算下来应该是29岁的时候中进士。弱冠,是20岁,那时候杨荣应该还在上学。所以,了凡先生说杨荣“弱冠登第”,应该是为了表达杨荣是在弱冠之后才中的进士,或者是因为当时的语言习惯,弱冠之礼和登第要连起来用,也是有可能的。如果不是,那了凡先生或是《明史》的记载,就必然有一个是错误的。若有错误,我更倾向于了凡先生所记载的“弱冠登第”,因为了凡先生是1533年出生,而杨荣是1440年去世,中间只有九十余年的时候,而《明史》开始编纂的时候,已经距离杨荣去世二百多年了。

杨荣在文渊阁工作三十八年,任少师之位,去世后被追封为太师,是名符其实的三公之一。杨荣在世的时候,皇帝追封杨荣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和杨荣是一个官位,这和《孝经》中所说的“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无二致,杨荣没有忘记祖宗之德,做到了切切实实的孝养父母,所以才会有“子孙贵盛,至今尚多贤者”的局面出现,这一点儿也值得我们注意。

了凡先生所列举的杨荣的曾祖父以及祖父在洪水中救人,这只是一个很小的例子,很小的一个善点而已,事实上,杨荣的曾祖父以及祖父一生,他们不可能只做了这样一件善事,他们做所的善事数不胜数,无量无边,了凡先生只是列举一例说明问题而已。比如杨荣的祖父在生的时候就享有很多的声誉,向来以乐善好施著称。因此,我们看到这一个善点,就应该想到善面,见一斑而窥见全貌,这才是智慧的读法。

鄞人杨自惩,初为县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时县宰严肃,偶挞一囚,血流满前,而怒犹未息,杨跪而宽解之。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自惩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况怒乎?宰为之霁颜。

家甚贫,馈遗一无所取。遇囚人乏粮,常多方以济之。一日,有新囚数人待哺,家又缺米;给囚则家人无食;自顾则囚人堪悯;与其妇商之。妇曰:囚从何来?曰:自杭而来。沿路忍饥,菜色可掬。”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后生二子,长曰守陈,次曰守址,为南北吏部侍郎;长孙为刑部侍郎;次孙为四川廉宪,又俱为名臣;今楚亭、德政,亦其裔也。

这一段比较长,先译后解。这段的意思是:宁波人杨自惩,最初在县衙当差,仁心宅厚,公正严明。当时,县官非常严厉,有一次暴打一个罪犯,把罪犯打得浑身都是血,血流满地,而县官的怒气依然未消,杨自惩就跪下来向县官求情,宽语慰藉。县官说:“这个人触犯刑法,违背圣理,不由得人不生气。”杨自惩说:“朝廷失道,老百姓都离心了,即使明察秋毫,审明案情,也只会哀愍可怜他,不值得高兴。高兴尚且不行,更何况生气呢?县官听完杨自惩所说,开始收敛怒气。

杨自惩的家庭很穷,别人送给他东西的时候,都婉言谢绝。因为在县衙当差,所以遇到罪犯缺乏口粮,没有饭吃的时候,常常想方设法给以资助。有一天,有几个新来的罪犯没有口粮了,而这时候杨自惩家里也非常缺米,给这几个犯人食用了,家里就断粮了。但看到这几个新来的罪犯实在可怜,就与自己的妻子商量。妻子说:“这几个罪犯从哪里来的?”杨自惩说:“从杭州来的,一路上忍着饥饿,现在他们脸上已经没有血色了。”说完,杨自惩和妻子就拿出来家中仅有的一点儿米,熬出粥来给新来的这几个罪犯吃。后来,杨自惩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杨守陈,小儿子叫杨守址,这两个儿子后来都做到了吏部侍郎的位置上。杨自惩的两个孙子,大孙子是刑部侍郎,小孙子是四川廉宪,也都是名臣。现在的杨楚亭、杨德政,也是杨自惩的后裔。

这一段讲了杨自惩的两件事,为罪犯求情,为罪犯施米,两件事都是一个道理,说明杨自惩慈悲心重。提起罪犯来,没有人有好印象,受到法律制裁这是罪有应得,也没什么可抱怨的。但是,我们看杨自惩是如何做的。

李金旺解『了凡四训』》小说在线阅读_第2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末法凡夫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李金旺解『了凡四训』第2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