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古语说:“大德曰生”,人世间最大的道德是什么?让生灵活着!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那救动物一命呢,纵然到不了七级,那五级总会有的。任何动物,都爱惜生命,爱惜生命的不单单只有我们人类,动物也是一样。从来没见过哪个动物被杀之前是笑着的,都是非常痛苦,超市里面肉类专区摆放的猪头、鱼、鸡、鸭等等,我们去观察一下他们死后的表情,每一个死去的动物都带着无穷的恨,它们的表情都异常痛苦,我想这一点最能说明动物是不愿意被杀死的。我的一个同事到内蒙去,草原上有一种美味大餐,叫“烤全羊”。同事选定一只小羊之后,有人就会出来宰杀,但这只小羊很怪异,它躲在车子底下流眼泪,我这个同事回来之后跟我说,小羊居然也会流眼泪,真见到了。各位网友,是不是我同事看错了,纯熟无稽之谈呢?清代有个叫徐谦的人,他编选了一本《物犹如此》,在《物犹如此》这本书中,徐谦列举了上百了动物案例,分门别类,都是动物被杀之前所作的种种类似人的行为,有的动物能藏刀,有的动物能守墓,等等,这样的案例多达上百个。所以,动物也与我们人类一样,都含有灵知,都非常爱惜自己的生命,断然不会有喜欢被杀的动物。基于这层道理,我们杀生害命,于心何忍?

再去思考,动物被杀,其过程是何等残忍,剥皮抽筋,以血肉之身对白刃,血流如注,痛彻心扉。我们人类,平常被硬物碰一下尚且要修养,那被杀的动物呢?如果动物能够喊话,我想动物在被杀之前,它的声音能够震动大千世界,令人毛发倒竖。动物被杀之后,还要下油锅,滚沸水,热火烤,如此种种,血腥残忍,这人世间变成了动物的无间地狱。

吃饭无非是为了饱腹,是为了充饥,蔬菜瓜果已近足够,为什么一定要杀害动物?瓜果蔬菜的营养要比肉食丰富,这早已是为人所熟知的事实。补充体力,必须要肉食吗?如果说补充体力必须依靠肉食,那作为体力消耗巨大的奥运冠军,为何有很多是纯粹的素食主义者?可见,在补充体力上,补充能量上,素食绝对不输给肉食。很多武僧,消耗体力巨大,但他们依然选择素食,也没见他们体力下降,武术下降。单靠素食能养生吗?各位网友,药王孙思邈说,如果杀一命救一命,那宁可不救。张仲景,也是医圣级的人物,据说因为在所写的医学著作中采用了动物为药方,结果他得道的时间晚于他身边的小伙计。民国时候的虚云禅师,因为是和尚,一生素食,他活到了120岁才圆寂。现在的本焕老和尚,称得上是佛教界的泰斗,如果算到2012年,他今年已经106岁了,身体健康得很(几日前得到消息,本焕和尚已圆寂)。像这样的例子,历史上不胜枚举,多得让人无法形容,所以素食是养生的法宝,这一点毋庸置疑。更何况,杀害动物,能够让自己的福报飞速减少,这又是何苦?真是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

一切动物,他们都与我们是一体,这个问题在前面讲过,本于“三世诸佛同一法身”的原理,再细细思考佛陀所说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的至理名言,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动物也是佛,是未来之佛。三世诸佛,说的是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我们是未来佛,动物也是未来佛,同一个法身,物我一体,为什么要杀害动物,让他们对我们产生无穷地仇恨?这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如果我们都“躬修至德”,那动物一定赞叹你,它们会非常喜欢和你亲近,这是德行所致,所谓教化万物,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动物。例如上古时候的大舜,因为道德极高,导致很多大象前来舞蹈,百鸟骈集,都来给大舜唱歌。这并非上古神话,而是历史上确有其事,古代很多典籍中都有记载。如果人类都能够像大舜一样,以修身为本,那人类和自然就能和谐相处,儒家的大同世界,现在所说的和谐社会,就全部实现了。

食肉之前,先有这样一个认识,意识到这一点,即使一盘肉摆在面前,多数人都会有所考虑,难以下咽。能够认识这些道理,从而自愿不再杀生,不再肉食,宁可失去一切,不再动杀念,以上所说,属于从道理上改过的方法。

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于我何与?本无可怒者。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则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又闻谤而不怒,虽谗焰薰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其余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

这段的意思是:比如以前爱生气,现在想:人都有做不到事,情理上可以包容,别人违背情理道义,与我有什么关系呢?本来就没有可以生气的事情。再去想,天底下没有自已为是的豪杰,也没有怨天尤人的学问,做事情遇到障碍,这都是因为自己的德行还不高,所以感应还没到来。我要全部向自身寻求原因,那么别人毁谤自己的话,就都变成了使我成长进步的地方,我欢喜接受还来不及,又有什么值得生气的呢?别人毁谤我,我却不生气,如果能够这样去做,那即使毁谤能够弥漫天地,也必然像举起火把烧虚空一样,最后火把会自己熄灭。如果听到别人毁谤我就大发雷霆,那就如同春蚕吐丝成茧一样,自己把自己束缚了。生气不但没有益处,而且有巨大的危害。其他的种种过恶,都应该根据道理去思考。道理明白了,过错就消失了。

这一段依然是讲的从道理上改过,是袁了凡所举的第二个例子,如何从道理上消除生气的坏习惯。生气的原因千差万别,但如果概况的说,皆不出了凡先生所列举。第一种导致我们生气的情况是,别人没有做到,任务没有完成,故而导致我们大发雷霆。各位网友静思,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他做不到的事情,人有所不及,何必迁怒于他呢?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一下。比如一个销售总监,他分配销售任务给员工,一般总会有未完成销售任务的员工存在。每当这个时候,销售总监都会动怒,非常暴躁,我想这种情况,做过销售总监的应该深有感触。但是,问题禁不住分析。如果一个员工完不成所分配的销售任务,哪位总监考虑过分配任务的时候是否合理?如果合理,作为销售总监,是不是存在用人不当的情况?每个人的能力有高低,不一而同,出现没有完成任务的情况不是在正常不过的情况吗,这怒气又是从何而生?我觉得,了凡先生所列举的第一种情况,似乎对现在公司的高级管理层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举这个例子,似乎得罪了很多的管理人员,但却是儒家的一条重要理念: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了凡先生以下所说,都是为了阐释儒家的这条理念。他人做错了事情,当务之急是反思自己,而不是先要迁怒他人,对他人发脾气。民国时候的弘一法师,也就是艺术家李叔同,他出家以后,只要是他的朋友犯了过错,他一定绝食,他惩罚自己,不惩罚别人,直到犯错的人改正错误为止。李叔同为何能够在文化界和宗教界得到盛赞,我想这和李叔同凡事向内求而不向外苛责的作风不无相关。

李金旺解『了凡四训』》小说在线阅读_第2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末法凡夫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李金旺解『了凡四训』第2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