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因果理论对于圣人就不适用吗?当然不是,因为是圣人,已经穷理尽性,断惑归真,所以他会善用因果,不昧因果,他会众善奉行,从而教化万方,这是圣人要做的。对于还未成为圣人之前的恶因,他也会从容面对,绝不躲避,这和平常人有着很大不同。不仅仅如此,圣人面对为恶因所形成的恶果,他也不会感受到苦,只有乐,没有苦,这更与凡夫有着极大的区别。比如《金刚经》中记载,释迦牟尼佛曾经有一世被歌利王所杀,杀害释迦牟尼佛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并没有丝毫痛苦,反而生起无限的大悲心,释迦牟尼佛说,如果我成佛的时候,第一个要度化的人就是你歌利王。如果释迦牟尼佛被歌利王杀害的时候感到痛苦,他一定生起怨恨心,生起报复心,但他没有,而是升起了大慈大悲之心,你说他痛苦吗?所以,因果理论对于圣人来说,他只会善加利用,即使是他自己应该承受的恶果,他也从容淡定去接受,并按照一定的步骤去走恶果的形式,这是圣人与凡夫不同的地方。

对于《尚书》中“天难谌,命靡常”和“惟命不于常”这两句话,不再解释了,原因是整个立命之学概况出来就这两句话,而且前面已经用很大的篇幅详细的讲解过。对于立命之学的理论依据,不管是从儒家经典还是佛家典籍中都能找到大量句子做证明,都不是一言一句,类似的话非常之多,《尚书》这两句话只是其中及其微小的一部分,四书五经中论述立命之学的句子比比皆是,所以立命之学的理论依据并不是孤立的。立命之学总括起来,不过是命由己,自求多福,如此而已。很多时候,道理只有一个,但因为后人不理解,才引出了一大堆的典籍来。所以,宋代的程颐和程颢说,如果能够洞晓《论语》和《孟子》,那么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不必治,就不必学了,因为这两本典籍足够让你领悟孔颜心法,足够让你领悟天命规律。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明心见性了,断惑证真了,那整部《大藏经》也就形同废纸了。

了凡先生通过真修实干,他领悟了,明白了,故而谆谆告诫后人,凡是说福祸是自己求来的,这是圣贤之言;凡是说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有人的,这就是世俗之人的论调。了凡先生为什么说得如此肯定?原因就是他是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得出来的,他经过了自己的亲身验证,他自己就是试验品,他成功了,果然是真理,是真真实实的东西,他才苦口婆心进行劝导。

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这段话的意思是:你的命运不知道怎样?即使是命中应该荣华显贵,也要常常存落魄的念头;即使是命中应该万事顺利,也要常常存不顺的念头;即使是现在是衣食无忧,也要常常存在贫困的念头;即使是人们都敬爱你,也要常常存在恐惧的念头;即使是家中德望很高,也要常常存在卑微的念头;即使是你学问非常优秀,也要常常存在浅显不堪的念头。

这一段中,了凡先生列举了命运的多个正面与方面进行说明,如果概况一下,只有一个意思:即使命中很好,也应当做不好想。那按照了凡先生的想法去做,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眼前光景很好不代表以后很好,原因多半是因为人无远虑。比如一个人身体很健康,体质很好,但若他过度消耗,不注意养生,那大病总有一天会找到他。反之,如果他本来就体质好,却当成有着重大疾病一样的爱惜身体,他必定会益寿延年。我们常说“富不过三代”,现在改了,连两代都富不过了,原因在哪里呢?道理简单得很,光消福不种福,光享受不积德,现在能够富贵两代真算是家中福厚了。

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富二代,他们住着别墅洋房,开着宝马名车,吃着鲍鱼大餐,喝着茅台名酒,连腰带都是lv名牌,他们享受人间极乐,无限风光,但你何曾见过他们盖过一所希望小学,帮助过几个穷孩子?我的一个同事说,他们家中富有,可以享受,我只能说他们有享受的能力,却未必可以。一个家庭即使富贵至极,他终究挡不住只消福不种福。翻开历史,富贵至极的无过于帝王之家,凡是历史上的亡国之君大多数都是穷奢极欲,夏桀、商纣等等,哪一个不是?一国之富尚且不可以,何况是一家?举一国之富供一人享受,再富有的王朝都会走下历史的舞台,王朝就要改朝换代。举一家之富供一人享受,再富有的家庭都会衰败,都会走向灭亡,这是历史的定律。一家的财富,一家的阴德,被一个富二代消耗光了,那这个家庭的后代子孙怎么办?富不过三代,这是针对古代的纨绔子弟来说的,如果是现在极度奢靡的富二代的做法,只怕只能是“富不过二代”了。

如果一个人或是一个家庭想要长久发达下去,办法就只能按照了凡先生的办法去做:即使命中很好,也应当做不好想。了凡先生这句箴言,可以作为一个人或是一个家庭长久发达的秘密武器。自己的命运很好,长存命运不好的念头,自自然然就会安心培福,努力修身养性,不敢享受,不去享受,哪里有不发达的道理?如果能够奉行了凡先生这句话,富贵就能天长地久,永不衰败。这里还要注意一点,如果家中富有,福报很厚,虽然不敢享受,但却不作善事,家庭依然会衰败下去。古人说,种善得福,所以根本的解决途径在努力行善,能够一心行善,福德才会绵远,这才是永久的保富之法。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这段的大概意思是说:远处要思考弘扬祖宗的恩德,近处要思考遮住父母的过错;向上要思考如何报答国家的恩德,向下要思考如何为家中积攒福德;向外要帮助他人的急难,向内要思考改正自己的邪念。

这一段中很短,但意思很长,了凡先生在这一断中讲出了六个方面的个人修养问题。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方面。什么是祖宗,为何要弘扬祖宗的恩德呢?我个人觉得祖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祖宗,我认为中国古代一切圣贤人物都是我们的老祖宗。比如黄帝、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孔子、孟子等等,一切圣贤人物,我们都可看做是现代人的老祖宗。这些圣贤人物,或是著书立说,或是讲学办道,他们对我们有教化之功,是他们成就了我们。譬如我们说我们是炎黄子孙,炎帝和黄帝一共只有两个姓氏,而《百家姓》中的姓氏却有上百个,如何以两个姓氏应对上百个姓氏呢?可见,能否成为中国人的老祖宗,并不在姓氏上,而在他在世之时对中国人的贡献有多大,为中国千秋万代的子孙做了些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黄帝和炎帝都是上古帝王,奉行天道,教化子民,功德巍巍,所以被中国人共同认定为最初的老祖宗。尧、舜、禹以及孔孟等圣贤也是一样,他们对中国人的贡献实在无法用笔墨形容,黄帝和炎帝可以看作是中国人的老祖宗,那这些圣贤人物又有何不可呢?既然我们是圣贤的后代,那就要弘扬圣贤的教诲,如宋代理学家所说,“为往圣继绝学”,这才是最为孝顺的儿孙。

李金旺解『了凡四训』》小说在线阅读_第1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末法凡夫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李金旺解『了凡四训』第1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