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凡夫不是圣人,无心是圣人境界,想要直达圣人之境,谈何容易!人的念头始终都在不停的妄动,但因为现代人心浮气躁,很难觉察到自己的念头。持诵准提咒,一心持诵,专一持诵,如同推着车子上山坡,一刻不松懈,一刻不放松,你很快就能觉察到自己的念头不停地动。很多人开始持诵准提咒的时候,总是感觉妄念增加了,事实上并非如此。不去持诵咒语,很多时候是我们觉察不到妄念在动,正是因为你持诵咒语的原因,你才能发现你有着数都数不清的念头。如果不持诵咒语,只怕是你一生也未必能够发现你还有着如此众多的念头。随着持诵功夫的深入,从开始的觉察到念头妄动,慢慢地会念头减少,再慢慢地会念头不动,到了此种境界这已经不可思议了,如果继续持诵下去,就会出现无念的境界,是心是咒,是咒是心,整个身心完全是一个准提神咒,此时你已经超凡入圣,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

云谷禅师告诫袁了凡不必记持诵的遍数,这样做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因为这种持诵方法不容易分心,不容易分神,这是佛门中一种很好的持诵方法。有人问了,我记数行吗?也很好!事实上,古代很多佛门大德都是记数的,比如念珠,就是专门为了持诵记数发明的,而这些记数的高僧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是有据可查的。记数,可以有一个量的保证,今天持诵了多少,会很清楚,很明白,通过持诵的数量,最后达到一种质的飞跃,这也是一种方法。因此,记数有记数的功用,不记数有不记数的奥妙,两种方法很好。

什么叫“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我想如果没有持诵过咒语的人,对于这一段很难理解。各位网友,这句话确实很难理解,原因就是只有试过的人才能知道,单凭文字确实难以解释清楚。如同一杯白糖水,喝过的人知道味道是甜的,但对于一个从未喝过白糖水,不知道甜味为何物的人,你又如何解释“甜”这种味道呢?但今天既然说到这句话,我试着做一个解释,希望大方之家多多指点。持中不持,不持中持,是说持诵的过程当中,这个“持诵”的念头没有,并不知道自己在持诵,而确确实实心中在持诵,从未间断过,绵绵密密的,没有间歇,没有缝隙,风吹不进,雨打不进,这是一种极高的持诵功夫。

有人说了,这不可能做到,太难了,因为只有一心,我还要生活,还要工作,怎么可能同时做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呢?对于这一点儿,我觉得大可不必担心。我们看古代的净土宗高僧,他们每天都要吃饭,都要喝水,都要和他人谈论,都要上早课,他们也是一个心,却做了很多件不同的事情,但他们确实达到这个境界了,比如唐代善导大师、法照大师、明代藕益大师、莲池大师、清代截流大师、彻悟大师等等,都是实实在在的例证。我做个譬喻给大家听。比如你在吃饭的时候,你同时可以听音乐,同时可以和别人聊天,三件事情都没耽误,你吃的很香,听的很明白,聊得很开心,但你仍然只一心,却同时做了三件事情。在生活中做到“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与此理相同,道理都是一个,原因是心力不可思议,功用不可思议,它比神通变化还要神奇。

持诵准提咒,到了念头不动的时候,自然就灵验了,原因何在?这个问题我们前面讲了一下,现在细细说一下这层道理。准提咒中暗含准提菩萨的愿力和智慧,里面有准提菩萨的加持力,你若念头妄动,虽然持诵,但准提菩萨的加持力进不来,加持不了你,并不是准提菩萨不慈悲,而是你妄念纷繁之时,准提菩萨无能为力。如同一池水,池水若是浑浊不清,那月亮虽然明亮,但依然无法在水中显现月影,只有等到池水澄净的时候,月影才会自现。又如同父母对于子女一样,虽然父母眷顾子女,想要照顾子女,但子女却跑掉了,不肯到父母面前来,那父母的眷顾之心也是徒然,不能说父母不爱子女,虽然一心记挂着子女,又有什么用呢?持诵准提咒也是这样,念头妄动,佛菩萨没办法眷顾,没办法加持,只有等到你念头不动的时候,佛菩萨的加持力就会起作用,无限的智慧,无量的福德,你自然会亲身感受到,这时候才会发现佛菩萨的恩德竟是如此深厚,感恩报德之心才会由衷的生起来。

余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

先白话一下这段,然后再讲解。我最初号学海,这一天改号叫了凡。我已经领悟了立命之学,不想再回落到凡夫的窠臼中去了。从今以后,我每日都战战兢兢,觉得自己与往日有了很大的不同。往日我只是悠悠然放纵自己,现在有了战兢警惕的景象,即使在暗室之中,也常常害怕自己的行为得罪了天地鬼神;遇到别人憎恨我,毁谤我,我也能恬然容受了。

了凡,本意是了却凡尘,和世俗名利有一个彻底的了断。袁了凡为了改命,把自己的名字都改了,我们由此处也可以看出,袁了凡彻底相信了立命之学,想要真心改过了,他下了巨大的决心。但是,往下一看,我们的疑问产生了,改命为什么要战战兢兢呢?这似乎与我们想象的有出入。翻查一下古代典籍,我们发现宗圣曾子也说过类似的话。曾子是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十六岁就投拜孔子为师,颇得孔子的真传。曾子在去世之前,躺在病床上说:“《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这可以看作是曾子的临终遗言。我们知道,曾子在《论语》中可是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这样的话,他一生都保持这种自省的态度,一直到去世。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曾子做什么事情要这样小心谨慎呢?说出来事情很简单,求仁,求无过,求不犯错。如果让自己的言行举止处处不犯错,处处符合儒家道统,那就要小心从事,小心到如履薄冰的程度,才可能让自己的言行无过错。一生都这样去做,战战兢兢的,临终之前曾子才发出如此感叹,从今以后,自己再也不能这样做了,可见曾子的修养功夫是非常了得的,不是常人所能比拟的。

袁了凡发出的感叹与曾子完全相同,都是战战兢兢的,其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小心从事,小心自己的言行,追求一种无过的境界。我们常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我更相信是人无过便是德,《菜根谭》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叫“无过便是功”。无过容易做到吗?孔子在七十岁的时候,他祷告上天,祈求上天借给他几年以便他学习《周易》,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免除大过。孔子七十岁了还要学《周易》免过,曾子是一生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可见无过绝非易事。袁了凡以前悠然放纵,现在要改命了,所以他必须先要效法古圣先贤,这是袁了凡战战兢兢的原因。

如果我们冷静的观察,凡是有大智慧的人,他们的胆量都不大,都很小,原因就是他们怕犯错误。我们现代人确实胆子很大,什么都不怕了,不怕天,不怕地,与天斗其乐趣穷,与地斗其乐趣穷,但结果怎样?道德没了!所以我认为,人的胆量小一些,未必就是坏事情。这就如同我们离开家的时候,或是做事情的时候,父母总是告诫我们要小心一点儿,没有哪个父母劝导自己的子女要胆大的。我们再去思考“胆大妄为”这个成语,它告诉我们什么?人的胆量大了,就会妄为,就会随意做事情,就会不考虑后果。一个小小的成语,居然也暗含了很深的教育理念,这是古人的睿智之处。

李金旺解『了凡四训』》小说在线阅读_第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末法凡夫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李金旺解『了凡四训』第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