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孝顺简单的说分为三个方面: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意思就是说,要养护父母的身体,让父母心情愉悦,完成父母的志向。这父愿,便是最后一个方面,也是这三个方面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能够养父母之志,便可称为大孝之人,其他两个方面只能算是小孝。但是细细看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似乎连小孝已经做不到了,更别说是大孝了。《论语》中有子有一句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儒家将孝悌作为做人的根本,如果一个人不孝不悌,那么他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也就不能称之为人了。这句话意思很深,如果不细细讲,我们真的很难理解。什么叫做人的根本?这句话怎么理解?我打个比喻,譬如说一棵大树,如果要想枝叶繁茂,那么它的树根就一定要非常发达,只有树根壮大,那么这棵树才能茁壮,才能枝繁叶茂。反之,如果树根遭到破坏,不发达,不壮大,那么这棵树就会夭折,或者生命力很弱。我们来看一下自然界的植物我们就会明白,凡是能够在沙漠地区生长的植物,它的根部系统就非常发达,根须延伸到地下几十米,生命力极为顽强,风沙雪雨奈何它不得。但如果是生命力很弱的植物,它的根茎就非常弱小,稍微有点儿风雨便夭折了。这“孝悌”便是做人的根,不孝便是把根断掉了。断掉了根,人的生命力就很弱,大多数会夭折。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有着数不清的证据。我举个历史上真实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吴起是战国时代著名军事家,司马迁再给他做传的时候把他跟孙武放在一起,后代兵家形容一个人会打仗,常用“仿佛如孙吴”来形容,可见吴起的军事才能绝非一般的兵家所能比。如果孙武是兵圣,那册封吴起为兵神,那绝对不为过,因为他一生就没打过一次败仗,比孙武还神。但是吴起这个人怎么样呢?非常不孝顺。最初,吴起拜大思想家墨子为师,跟着墨子学习。吴起的母亲去世了,吴起并没有回家奔丧,而是对着天只哀嚎了三声,然后继续学习,跟没发生任何事情一样。墨子一看,这还了得,于是毅然断绝了与吴起的师徒关系,将吴起逐出师门。吴起走后,墨子感叹了一句:“孝悌是人的根本,一个人没有根本,吴起恐怕要不得善终了。”从《史记》上看,我们只能找到墨子因为吴起不孝而将吴起逐出师门的这句话,但在唐代赵蕤写的《长短经》中,我们能够找到墨子感叹的这句话。那么后来吴起怎样?自然是建功立业,赫赫战功,不在话下。不过,吴起最后还是被楚国的贵族乱箭射死在了厅堂之上。一个人不孝顺,结果墨子测算到他不得善终,根据就是《论语》中有子说的“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句话。

当然,这样的例子很多,《二十四史》当中俯拾即是。吴起作为一代军事家,改革家,智商肯定在一般人之上,属于绝顶聪明之人,但因为不孝,就避免不了不得善终的结局。凡是《论语》中讲到的话,都是宇宙规律,是天道,违背了就会受到惩罚。而《论语》中讲得最多的就是孝悌,可见孝悌是规律中的规律,是最基本的天道。袁了凡是个读书人,他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父亲的愿望,自己怎么能违背呢?所以,能够完成父亲的心愿,这应该算是“一举四得”中最重要的一“得”了。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余引之归,告母。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余遂起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

先白话一下这段话:后来我在慈云寺遇到一位老人家,长长的胡子,相貌非常常人,飘飘然如同仙人一般,我对其他很尊敬,用礼仪问候他。他对我说:你是仕途中人,明年就可以上学,为什么不读书呢?我告诉老人家原因,并询问老家人姓甚名谁,在哪里居住。他说:我姓孔,是云南人。我传承了宋代理学家邵雍的《皇极经世》,按照术数预测,我该传给你了。我于是带着老人家回到了家中,禀告了母亲。母亲说:好好对待老人家。试试他的术数预测,一丝一毫都应验了。我于是起了读书的念头,跟我的表兄沈称商议,表兄说: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设学堂,我送你去学习很方便。于是,我就拜郁海谷先生为师了。

这段话很简单,但是值得让人深思的地方也不少。能够碰到相貌非凡的老人家,这实在是难得的机缘。有时候我们很感叹袁了凡,为什么他能碰到这样的老人家,我们却不能。不得不说,这确实是机缘所致。机缘,我们改变不了,我们能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如果在路上,我们遇到这样的老人家,我们会上去搭讪吗?我想大都数人是不会的,更何况对老人家“敬礼之”了。

现代很流行一句话,叫“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袁了凡在未遇到老人家之前,他做了哪些准备?至少,袁了凡是个观察力很强的人。观察力不强,即使遇到这样的老人家了,也是白白错过。比如我们看神话电视剧,一些神仙下凡化作凡夫准备度化众生的时候,总是先幻化成僧或者道的形式,不断地对芸芸众生进行点播,但能够领会的人又有几个人呢?等到这些天神罗汉现出真身的时候,我们又望洋兴叹,后悔自己失去了一次做神仙的机会。这样的比喻听起来荒诞不羁,但若将电视剧中的场景拿到生活中来,情况也大致相同。我听我的同修讲过一个故事,是他的朋友亲身经历的,但因为人们不相信鬼神之说,姑且作为故事来听吧。他说,有一次一个和尚去他家化缘,和尚要十斤香油。这位朋友虽然有点儿佛教信仰,但还是被这十斤香油给吓到了,因为十斤香油价格不菲呀!这位同修便随便编了个理由,拒绝了和尚的请求。一个人的信仰还不如十斤香油值钱,这是我们在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情景。和尚走后,这位同修猛然发现刚刚离开的和尚与自己家中所供奉的地藏王菩萨简直一模一样。他来不及思考,赶快开门去追高僧,短短的时间内,门外早已没有了高僧的身影,后悔已经于事无补。

能够与地藏菩萨相遇,这不能不说缘分难得,比袁了凡的缘分可强太多了,但结果如何呢?白白错过了。追究其根本原因,必然是心中没有真实的敬佛之心,没有准备,以至于菩萨出现,白白空过。古代的居士看到佛像或者和尚跟看到佛陀没有两样,不敢存有半点怠慢之心,必然是毕恭毕敬,战战兢兢,生怕有什么不恭之处,这就是为什么古代人得道者多,现代人悟道者少的根本原因。袁了凡遇到老人家了,他怎么做的?敬礼之!袁了凡对老人家毕恭毕敬,这才引出了袁了凡跟这位相貌非凡的老人家的一段对话。

这位老人家说的第一句话让人非常震惊:你是仕途中人,明年就该上学了,怎么不读书呢?通过老者的相貌,我们大致能猜到这位老者绝非常人,定然是非凡之人,他说的第一句话更加印证了我们的判断。在路上遇到一个陌生人,他能够准确地判断出你是官场中人,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但这位老人家的术数预测究竟有多么神奇,道行有多深,目前还不得而知,还得继续看下文。

李金旺解『了凡四训』》小说在线阅读_第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末法凡夫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李金旺解『了凡四训』第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