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在外地的姚启圣不明究竟,派人到省城催办捐银买米的事情,于成龙写了一封《上姚制台议捐济禀》,详谈福州的实际情况,说明自己不愿买米的原因。他说:(一)福州工商业者多,农民少,大家都靠买米生活,如果米价飞涨,百姓们生活难以保障。(二)福州驻军每月消耗料谷两万石,每石折银只有六钱五分,远远低于市价,购买料谷已经费尽委曲,十分艰难,如果米价再涨,则军队每月两万石的料谷就不可能买齐。(三)总督给各司道府派下来五千两银子的捐款,因为官员们经济拮据,负债累累,完成十分困难,逼急了只能用非法手段向下属和百姓摊派了。于成龙在这里列举了几位同僚困窘负债的例子。(四)目前福建的藩库十分匮乏,欠姚总督本人的一万两银子一直归还不了,军队每月还要消耗一万四千两,自己只能呕尽心血,东挪西补,实在不敢再支用新到的饷银买米了。

于成龙最后说,五千石左右的粮米,对泉州来说是杯水车薪,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只有先平抑米价,等朝廷的饷银解到之后,如数发放拖欠的军饷,饷银充足后,民间囤积的粮米自然愿意出售,粮食问题就能圆满解决了。

从这篇文章看,过惯穷苦日子的于成龙,经济头脑并不比富商出身的姚启圣差。他用借米还米、临时周转的方式,平抑了飞涨的米价,帮助大家渡过了难关,其效果,并不输于姚启圣的慷慨捐款。

十、协助吴兴祚稳定后方

康熙十九年(1680)初,巡抚吴兴祚即将率兵南征。于成龙向吴兴祚上了一封《上吴抚台论闽疆事宜》,建议未雨绸缪,稳定后方。这也是于成龙的一贯作风,喜欢关心全局,为上级出谋划策。

(一)省城福建是根本之地,要防止叛乱发生。于成龙说:“闽民奸诡而好乱,多图侥幸,为不终朝之计。”逃兵、匿寇、贫民,这都是福州一带的不稳定因素,于成龙建议吴兴祚在出征前,先处决林鼎、陈德枫两宗叛乱案中的在押罪犯,震慑一下,稳定人心。

(二)延平、建宁、邵武等府是福建的上游地区,也是通商运粮的交通要道。近来山寇作乱,很多地方都受到荼毒。江纪、杨一豹等山寇首领,以准备投诚为诱饵,麻痹官兵,继续焚掠百姓。于成龙建议吴兴祚增兵设防,防止酿成大乱。

(三)后方各营士兵缺乏训练,只知道迎来送往、放哨站岗、消耗粮饷,并没有真正的战斗力。于成龙建议吴兴祚尽早安排练兵事宜。

于成龙是留守省城的最高官员,为巡抚分忧解难也是分内之事。在他的谋划和吴兴祚的妥善安排之下,福建省内没有发生大的叛乱,局势大体稳定。不久,吴兴祚的南征也取得了一些战果。

十一、“天朝洪福!”

康熙十九年(1680)二月,于成龙接到朝廷的调令,康熙皇帝特简他为直隶巡抚。但当时总督和巡抚都出兵打仗去了,留守省城任务重大,于成龙拖了好几个月才交卸了职务,动身北返,于当年六月到达直隶上任。

他在福建生活了一年有余,仍然保持着清廉节俭的风范。

臬台和藩台都是省内高级官员,下属官员很多,手里的权力也很大,按照官场惯例,是有很多收礼纳贿的机会的。于成龙这方面十分注意,严厉禁止下属官员给自己送礼。同僚之间的礼节性来往,也只限于榄果和蒲葵等价值不高的土特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只收水果瓜子之类的礼品。

福建是沿海地区,码头上经常有外国商船停泊贸易。清政府在这方面有严格的限制,外商们为了打通关节,多买多卖,也势必要向主管的官员重金行贿。官员们趁这个机会发点洋财,对外商、对百姓、对国家其实都没有坏处。于成龙升任藩台后,主管对外贸易,也成了外商们行贿的对象。他仍然严于律己,绝不受贿。外商们最初以为于成龙胃口大,嫌礼品送得太轻,就加倍行贿,于成龙仍然不受。外商们借验货之机,拿出一些价格高昂的香料,请于成龙品评。按惯例,这些东西验过之后就留在衙门里了。于成龙只是拿起来闻一闻,辨别一下货色,然后就让外商拿回去。外商们很感叹地说:“天朝洪福!我们走遍天下,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清官。”

布政使衙门的大堂名叫“紫薇堂”,于成龙专门撰写了一副廉政对联,挂在堂上。联语云:

累万盈千,尽是朝廷正赋,倘有侵欺,谁替你披枷戴锁?

一丝半缕,无非百姓脂膏,不加珍惜,怎晓得男盗女娼!

这副对联写得很精彩,也很有于成龙的思想特色。一是禁止贪污,一是禁止浪费,“披枷带锁”说的是朝廷的王法,“男盗女娼”说的是因果报应。这对联,既是警示自己的,也是警示属吏的。

于成龙在福建的俸禄,每年有一百多两,主仆几人勉强够花了,但生活水平实在是不高。他集资赎买奴婢,给囚犯布施口粮医药,还有其他一些公益慈善事务,都免不了要花费一部分俸禄。有时候实在拮据了,就得典当衣物去换口粮。当时,福州城里经常有北京来的钦差大臣、八旗将军,这些天潢贵胄成天到处乱逛,无所顾忌,于成龙的官衙和内室,也是他们散步闲逛的地方。他们看见于成龙房里只有一个竹箱子,里头只有一套朝服,饭锅里泡着稀饭,不知还要吃到什么时候,另外还有几十捆文书,此外再没有私人物品了。这些过惯了富贵日子的权贵们,对此情景都摇头咋舌不已,没想到还有这么穷困这么清廉的大官。

关于于成龙的衣物,记载其实是很矛盾的。一方面说他衣物极少,另一方面却说他经常典当衣物。如果衣物极少或者极破旧,他拿什么去典当?笔者认为,说于成龙衣物极少的记载是不太准确的。他家庭经济富裕,可能会经常给他寄送一些衣物。而他在官衙里生活俭朴,用不着太多,就经常拿出来典当换银子,做做善事。

在当时的官场上,汉族官员的俸禄都比较低,负债累累的穷官非常多。于成龙在写给姚启圣的一份文件中,就举例说明过福建几位道台的经济状况。但适当改善一下生活,也不是没有可能,手里有权,什么事都不会难办。有些同僚就奉劝于成龙,稍微过得好一点。于成龙说:“我平生没有别的爱好,就喜欢过布衣蔬食的生活。衣食问题,只要能够免于饥寒就行了。”还向人说:“我从来不知道世界上有享受这件事,也不知道馈赠交际有什么用处。我每年得到的俸禄,其实也花不完,要那么多钱有什么用啊!”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人们注重经济,注重提高物质生活。大家都忙着赚大钱,赚了钱之后又忙着买好房买好车买好衣,大吃大喝,游遍天下,甚至还要干养二奶包情人之类的事情。于成龙这几句话,确实像是不可思议的奇谈怪论,也像是虚伪矫情的高谈阔论。但是我们要知道,于成龙是有自己的精神追求的,除了忠君、爱民、做好官、名垂青史之外,他还在追求儒家的圣贤境界或者仙佛境界。他在布衣蔬食之外,也还是有很多生活乐趣的。他在福建时,曾经撰写过一副对联,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与精神境界。联语云:

山到穷时,现许多峭壁层崖,叹富贵功名,何似林禽野鸟;

路逢狭处,经无数行云流水,任盘桓谈笑,休孤翠竹苍松。

第五章皇恩浩荡

天理良心:一代良吏于成龙传》小说在线阅读_第4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清凉明心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天理良心:一代良吏于成龙传第4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