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十一月十一日,孙将军、万野予、假周铁爪等人在麻城县石壁起兵,李公茂等人率残兵与孙将军联合一处,叛军的势力一时间又扩大起来。于成龙的大军驻在白水畈,因山路阻隔,无法赶到石壁。麻城知县屈振奇向分巡道徐惺请示,调来党、伊两位参将,率正规军赶到石壁平叛。

十一月十三日,官军和乡勇攻入石壁,大战一场,擒获孙将军、万野予,李公茂等人乘乱逃走,叛军基本上已被瓦解。

官军乡勇继续搜捕,过了几天,李茂升、鲁试等人先后擒获了李公茂、假周铁爪、鲍世荣、陈顿彻、鲍自性、王子之等叛乱首领。李公茂被俘后撞石自杀,伤重而死,其余首领被押送到了武昌,献给巡抚张朝珍,不久全被斩首。于成龙当时并不知道俘获的周铁爪是假的,到武昌后才被张朝珍审了出来,真周铁爪不久也被擒获斩首。

十一月十九日,搜捕小股残匪的行动仍在进行,但东山叛乱大局已定,于成龙于是下令班师。他当时驻扎在麻城县黄市村,在村口郑重立了一块纪功石碑,上边刻着:

龟山以平,龙潭以清。

既耕既织,东方永宁。

后世史家评价这场平叛战争说:“自出军至是仅二十四日,以乡民数千破砦党数万,不费公家粒粟,不烦师旅,徒手奋身、摧锋陷坚而奏肤功,近世所希也。”严格地说,这场战争动用了少量的正规军,不能说是“不烦师旅”,只是大军未动而已。另外,这场战争也不全是于成龙一个人的功劳,湖北按察使某人、分巡道徐惺、王宗臣、佟世俊等一大批文武官员和地方绅士都有战功。但毋庸置疑,于成龙是这场战争最主要的策划者、指挥者,也是最关键的人物。

他在大家束手无策时,首先提出不能放弃黄州,并且定下了以攻为守,先打何士荣,然后各个击破的战略;五千余人的精壮乡勇,是于成龙凭个人威望动员起来的;箔金寨大战,官军本已败退,是于成龙拼死杀入敌阵,成功地扭转了败局;焚毁叛贼名册,瓦解大量敌军,是于成龙的计谋;一鼓作气,乘胜追击,不给敌人喘息撤退的时间,是于成龙做的说服和动员;各处的堵截防守,主要出自于成龙事先的布置。综合这几条,我们可以确定,于成龙在此战中立了首功。

于成龙并非职业军人,他为什么能够成功组织这么一次以少胜多的大型战斗?他的制胜之道是什么?

首先,我们谈谈叛军(义军)的情况。中国历代的农民起义,都必须具备充足的外部条件,这个条件很简单,那就是天灾人祸,官逼民反。如果有严重的水旱灾荒,百姓家家断粮,贪官污吏们不但不赈济百姓,反而增加苛捐杂税,逼得老百姓实在没有活路了,这才会坚决地走上武装反抗之路。东山的叛乱显然并不具备这个条件,大部分百姓都有地可种,有饭可吃,有“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天伦之乐。只是因为当地民风强悍尚武,民间隐藏了很多英雄豪杰,这批人不甘心接受清朝统治,一有机会就想起兵造反,百姓们是在他们的鼓动或者欺骗胁迫下才加入队伍的,立场并不坚定。而且,“蕲黄四十八寨”的秘密组织,派系众多,各行其是,居住地又很分散,既容易联合起事,又容易土崩瓦解,缺乏真正的凝聚力。几位叛军首领,虽然都是英雄豪杰,有一定的文韬武略和号召力,但水平无疑不算是很高的。

再说说于成龙这边。于成龙是一位大清官,在黄州为官多年,威望非常高。他多年来致力的,就是让历经明末战乱的广大老百姓能够过上耕田读书的太平生活,这是很有吸引力的。他的办事风格又十分特别,霹雳手段与慈悲心肠并存,如果要打,就打得非常狠,如果要抚,就抚得周密细致。他成功地团结了一大批地方官吏、乡绅、豪强、知识分子,通过建立保甲,训练乡勇,把黄州强悍尚武的民风化为己用,“以民治民”,让拥护太平生活的黄州百姓去打击想造反的黄州百姓。在“武装征剿”的过程中,他时时不忘“宽大招抚”,给广大参加叛乱的百姓留下一条十分宽阔可靠的“后路”,孤立极少数的叛乱首领。战争双方都注意争取民心,但相比较之下,于成龙争取到的民心更多一些。

再说说这几场战争的性质。很多近现代的文献中,都把这几场战争定义为农民起义,镇压起义的于成龙自然就成了穷凶极恶的刽子手。但笔者认为,这只是一场“反清战争”,有吴三桂“伪札”煽惑的因素,也有“蕲黄四十八寨”传统的“反清复明”因素,战争的组织者领导者,并非是纯粹的农民,而是民间的“英雄豪杰”,有秘密宗教领袖,有江湖侠客,有当地土豪,成分是十分复杂的。中国古话说:“成者王侯败者贼。”其中原没有明确的是非可言。反清复明运动如果能够最终成功,黄金龙、何士荣这些人自然都是功臣,都是英雄,于成龙就真成了罪人。但他们失败了,于成龙平息叛乱,安抚百姓,恢复太平,自然就是大功臣、大英雄。

让我们再用更高一些的历史角度来考察这几场战争。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清廷平定吴三桂等人的“三藩之乱”总共用了八年时间,天下百姓受了八年的战争之苦。如果吴三桂一方能够更加顺利一些,不断取胜,最终打败清朝,建立一个新王朝,重新统一天下,重新恢复民生,那八年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至少需要十年二十年,那时还将会有更多的地区卷入战火,则天下百姓的“水深火热”生活,就会更为严重和持久。我们算算这笔大账就能发现,汉族官员于成龙这时候选择效忠满族皇帝,努力平叛,恢复太平,对历史对苍生,都是有贡献的。他在纪功石碑上刻下的“既耕既织,东方永宁”的简单话语,其实包含了他复杂的思想感情和远大的人生理想。

黄州百姓对境内众多的“山寨”无疑是有感情的,那是他们反抗暴政的堡垒,也是躲避战乱的避难所。对各位“山寨领袖”,他们也是有感情的,毕竟是这块土地上的英雄豪杰啊。而对于成龙,同样很有感情,那是他们的“父母官”,是关爱百姓、保护百姓的好官。于成龙在黄市村树立的那块石碑,至今仍然保存着。当地老百姓谈起于成龙,仍然是充满好感。

历史是复杂的,感情也是复杂的。

十七、招抚多处叛军

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的时候,于成龙就已经萌生退意,向巡抚张朝珍上书请求退休。主要原因是自己年龄太大,疾病缠身,工作又过于繁重。继母李氏风烛残年,也需要儿子回家行孝。当时的某些同僚,见于成龙功名日盛,就以“不孝”为借口,在背后攻击他,使于成龙的思想负担倍加沉重。他写过一首《自叹》诗,其中有几句为:“小官缺养母,浮誉恼群贤。久欲归林卧,岂为升斗牵。”战争结束后,于成龙又多次向张朝珍和湖广总督蔡毓荣请求退休,都没有得到同意。在特殊时期,上级太需要于成龙这样的能吏了,于成龙只能硬着头皮,顶着压力,继续在官场上干下去。

天理良心:一代良吏于成龙传》小说在线阅读_第3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清凉明心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天理良心:一代良吏于成龙传第3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