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于成龙在合州任职只有两年左右时间,其中还有一百多天被调到外地查采楠木,所以,他在合州治理方面的成绩,应该不会特别突出。他曾经给上级写过一份《规划铜梁条议》,畅谈了自己对下属铜梁县的治理计划。其中有些内容可能已经付诸实施并见到效果,有些可能只有头绪,并未真正见效,留待后任官员继续实施。这份计划书,被上级采纳上报后,也很有可能成为朝廷恢复荒残地方的新政策,它的价值意义绝不限于合州一地。这里还是逐条介绍,让读者朋友有个大概的了解。

1.招徕流民

于成龙分析了明末战争以来,当地百姓的流亡不归情况。有的是逃到少数民族地区,被当地土司扣押为奴,不能返乡;有的是逃到外地,做了外地人的佃户,暂有生计,不愿返乡;有的是在原籍曾经为人奴仆,欠人钱财,不敢返乡;有的是试探性地回家看看,立即被官府强行纳入户籍,征粮征税;还有的人没回来,名字已被官府记录在册,定下赋税,这些情况都影响到流民的返乡。

于成龙的对策是:多贴告示宣传朝廷招抚流民的优惠政策,允许流民返乡后投亲靠友,寄名亲友户籍,满三年后生活安定,再行立户纳税。让本地百姓多加宣传招徕,务使流民乐意返乡。

于成龙在这方面做的成绩最大,到合州一年之后,户口就增加到了一千以上。

2.保护“流寓”

所谓“流寓”,就是从外地逃亡来到合州的人口,对应的是“土著”居民。

本来朝廷有政策,允许“流寓”人口占据空房荒地,只要插上自家的标志,官府即承认其永久的产权。但本地人常会欺负外地人,插标占产时他们不作声,等外地人把房子修好了,田地整好了,他们才出面声称,这原是自己亲戚某家的产业,托自己照管,别人不能侵占等等。争夺不已,闹得外地人不敢居住耕种,人心惶惶,想离开合州。

于成龙的对策是:严格执行朝廷的有关规定,保护“流寓”权益,插标占产,永为己业,不许本地人争夺。

3.奖励垦荒

铜梁县过去编户二十六里,赋银二万二千余两。现在只有三十九户,赋银三两一钱左右,还有大量的荒田没有得到开垦。百姓们垦荒的积极性不太高,又担心朝廷清丈田亩,已开垦的田地也不好好耕种,生活贫困得很。

于成龙建议,要积极鼓励百姓垦荒,经常派人查访,勤劳耕织的家庭要奖励,懒惰懈怠的家庭要处罚。管得紧了,查得严了,生产也就搞上去了,百姓们的经济生活也会有起色。

4.加强教化

于成龙说,铜梁县以前是“人文礼仪之邦”,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乱,逃出去又迁回来的百姓,大部分没有受过文化教育,反而沾染了许多兵营习气,不知道“孝悌忠信”,只知道酗酒放肆,为非作歹。地方上虽有乡官,但起不到教化作用。

于成龙建议,各乡设立“乡约”一名,每月初一十五,向百姓宣讲皇帝颁布的《上谕十六条》,教百姓们“礼让为先,勤俭为本,戒游逸赌饮”。如果有不听“乡约”约束的,可以报官追究。

(清代的《上谕十六条》:1.敦孝弟以重人伦;2.笃宗族以昭雍睦;3.和乡党以息争讼;4.重农桑以足衣食;5.尚节俭以惜财用;6.隆学校以端士习;7.黜异端以崇正学;8.讲法律以儆愚顽;9.明礼让以厚风俗;10.务本业以定民志;11.训子弟以禁非为;12.息诬告以全善良;13.诫匿逃以免株连;14.完钱粮以省催科;15.联保甲以弭盗贼;16.解仇忿以重身命。)

5.裁撤驻防

战争年代,铜梁县城曾经驻兵,逃兵骚扰百姓,久为一害。后来大军迁移,逃兵扰民现象也消失了。和平后,铜梁城一度“有官有印”,所以派了三十几名官兵驻防,但因为县里人口实在太少,知县官被裁撤,县城的驻兵却一直留了下来。这些兵卒管理不善,纪律很差,经常酗酒闹事,骚扰百姓。

于成龙认为,县城只有八九户居民,用不着三十几名官兵保卫,乡下居民零散,一向也没有盗贼祸害,所以应该裁撤掉这些驻防士兵。在另一篇文章中,于成龙出于保卫地方安全的目的,建议提督不要裁撤驻防合州的五百名官兵,这又是另一层利害关系了。

6.保护孤寡

战争年代,青壮年男子死亡很多,留下很多孤儿寡妇家庭,生活艰苦。铜梁地方有一种陈规陋习,说“夫死妻必嫁”,不支持寡妇守节。社会上更有一种欺负孤寡的现象,把嫁寡妇当做生财之道。有些人,替邻里经办丧事,自己出一点钱,然后不急于讨要,过上一年两载,本利相加,逼迫寡妇用再嫁的方式来还债,自己赚取彩礼。还有人给官府行贿送礼,打着官府的旗号,逼迫寡妇再嫁,从中牟利。

于成龙自己是主张寡妇守节的,但也容忍青年寡妇的再嫁行为。但作为地方官员,他并没有着重谈个人的主张,而是从民间实际出发,保护寡妇孤儿的权益。他建议,如果有公婆、叔伯主婚的,官府可以允许寡妇再嫁。如果家里没有长辈亲人,则听取寡妇本人的意见,愿守者守,愿嫁者嫁,街坊邻里不得替寡妇做主。他说,这样可以“生者安心,死者瞑目”。

二十三、奉命查采楠木

康熙七年(1668)冬天,于成龙接到一项新的任务,带领几名得力部属,离开合州,到彭水、武隆、南川等县的原始森林中,“查采楠木”。

当时,朝廷要重修北京紫禁城,需要大量的巨型木料,生长于四川等地深山老林中的楠木,是首选的优质木材。这项采办工程,由四川巡抚张德地全面负责,他可能是由于金光祖的推荐,十分看重于成龙的才能,上下级关系一直处得不错。于成龙的好几篇建议文章,可能都是写给他的。这次有重大事务,他便遴选抽调于成龙去负责勘查工作。

于成龙于十一月二十五日接到命令,只带了两名书吏、两名快皂、一名门子,冒着冬月严寒,前往林区。这期间,他给张德地巡抚上了一封《查采楠木详》,谈到四川战乱之后,百姓惊魂未定,采办楠木的大事要严防扰民。冬月严寒,森林之中寒冷更甚,四川百姓一向不准备皮袄棉衣等御寒衣物,也缺乏防御猛兽的兵器,采木大事,尽量不要征调普通百姓。另外,他还谈到,进入林区后,需要当地文官带领差役,准备斧头钩镰等工具,斩木开路;当地武官带领兵丁,准备枪炮刀枪,抵御猛兽。深山老林,出入不便,也需要准备帐篷,就地住宿。自己官小,不方便指挥当地官员,希望巡抚直接下达相关命令。其实,这次采木工程,朝廷就有严旨,不许惊扰百姓,只由地方文武官员带领差役士兵去办理。于成龙是出于爱民的目的,向巡抚再次强调一下而已。

于成龙负责的是最艰苦的勘查工作,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在无边无际的大森林中寻找尺寸合用的巨木,插上标志,然后详细写明木料的地点、尺寸、运输路线、距离等等,快马传递给巡抚,由巡抚另派人核查,确定后再命人采伐运输。

天理良心:一代良吏于成龙传》小说在线阅读_第2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清凉明心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天理良心:一代良吏于成龙传第2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