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于成龙在这篇文章中,还简略地提到其他几项事务。如:土物之采买、里甲之苛派、新役之帮贴等,都属于地方弊端。但是在此百废待兴之时,这些细支末节并不是急于考虑的,就没有进一步展开议论。根据于成龙的《治罗自纪》,他向金光祖提出的这些建议,大部分都得到采纳。金光祖又把这些建议向朝廷汇报,朝廷也采纳了其中一大部分。应该说,“七品芝麻官”于成龙通过口头和书面的议论,为当时的朝廷政治,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他的这些出色表现,也为将来自己的举“卓异”和连续升官,奠定了基础。这篇文章,可以算做是于成龙对上级现场考试的一份出色答卷。

十三、提建议改革盐务弊端

从康熙元年(1662)开始,盐务成为广西地方的一项扰官害民的重大弊政。

在中国封建时代,食盐属于国家专营,是非常重要的财政收入。国家向盐商出售“盐引”,即特许证,商人持“盐引”到盐场买盐,然后运输到指定地区销售。这里头虽然不能说没有弊端,但百姓们已经适应了。可是,国家为了提高财政收入,人为地提高了指定限额,要求各地多卖盐,多收税,这就造成了一系列新的弊端。

清朝时,广东广西两省,都属两广总督管辖。广东省“盐引”积压,不能完成销售任务,官府就把这部分积压,强行摊派给了广西省。广西省为了完成任务,又层层摊派给下级官府,并把食盐销售成绩和官员的政绩考核,也就是“考成”挂起钩来。完不成销售任务,官员们就算是“不称职”,影响到今后的提拔重用。各级官员万般无奈之下,只好自己组织差役运输销售,把食盐强行出售给百姓。官员们十分痛苦,但最痛苦的还是广大老百姓。

金光祖担任布政使时,主管全省财政,对盐务的利弊自然十分清楚。升任巡抚之后,手中的权力稍大,他就决心改革这项弊政。第一次,他向朝廷上书申请豁免食盐销售任务,被朝廷严词拒绝。他在被迫执行朝廷命令的同时,继续研究解决办法,第二次向朝廷上书,提出“区划户口食盐法”,在他的极力调停之下,“盐引”被削减了三分之二,各级官府和老百姓头上的负担便减轻了一大部分。但是,盐务仍然弊端重重,官府和百姓仍然叫苦不迭。

金光祖无奈,便下发文件,要求基层官员研究对策。于成龙接到文件后,结合自己对盐务利弊的认识,向金光祖上了一份《条陈盐引利弊议》。在这篇文章中,他详细汇报了基层的实际情况,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他说,自从“区划户口食盐法”实施之后,各地官府都积极行动起来,有的招商立埠,有的组织官运,有的地处深山,自己没条件招商,就委托上级代为招商。在大家的努力下,食盐销售任务普遍都能完成,有的地方还能超额完成。各级官员的“考成”应该是都没有问题了,但广大百姓受到了更严重的剥削,越来越穷苦了。问题出在哪里呢?于成龙提出“禁官运”“革埠商”两条解决办法,指出问题就出在“官运”“埠商”这两方面。

所谓“官运”,就是官方组织食盐的运销。柳州府一带,官府和百姓都很穷,官府没有足够的运销资金,百姓也不可能事先垫付,所以只能先向盐主赊借。盐主因为不是现钱交易,便趁机抬高了价格。运输时,官府的差役因为不是给自家做生意,处处都不节省,运费很高。这样在销售时,盐价已经高了好几倍,这些费用全由买盐的百姓负担。另外,发盐之时,官买官卖,都不考虑市场的实际需求,只是一味地多多发运,贪图完成任务,表现政绩。到零售时,因为发来的食盐数量过多,又不得不强迫百姓多买。百姓们既要出高价,又必须多买,贫穷人家能有几个钱?这不仅影响了百姓向国家缴纳的“正赋”,也造成了很多百姓的破产。所以于成龙提出,“官运”应该立即禁止。

所谓“埠商”,是指本地的盐商。这些盐商,为了自己赚钱发财,在运销过程中自然斤斤计较,处处节省,不会有浪费的环节,其成本和“官运”盐相比,是要低很多的。但是,因为有官运的高价食盐在,这些商人不敢低价倾销,得罪官府,便把盐价提高到“官运”盐的水平。这样利润极大,埠商自然是一百个愿意。于成龙说,这帮人的良心是坏透了的,他们卖盐时和官府勾结,强行摊派,收钱时又沿门挨户,强行索讨,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所以于成龙建议革除他们的卖盐资格。

于成龙的正面建议是支持“流商”,也就是自由贸易的外地商人。流商成本低廉,竞争也比较激烈,在市场杠杆的操纵下,他们愿意深入到各地去大量贩卖价格便宜的食盐。这样,既能完成全省的销售任务,又能方便百姓,是两全其美的事情。为了方便流商,于成龙建议简化流通环节,流商从广东运盐进省,在梧州要办理一个“交引换票”的手续,等于是获得了省内销售的“许可证”,从梧州到柳州府,再“凭票换牌”,获得柳州府境内的销售权。进入府境之后,就不应该再有更多的管理环节,不要限制区域,让商人们自由买卖去。另外,官府对“私盐”的缉查力度也应该适度放宽,不要总拿这个借口去骚扰流商做生意。这样,流商和百姓都方便了,到处都会欢迎流商的便宜食盐,唯恐流商不去,食盐量少。

于成龙还建议说,广西提督手下有数万兵马,每年食盐的消费量很大。而为兵营准备的“马平盐包”,不足二百。省内多余的“盐引”,其实可以存起来,以备兵营的不时之需。而两广境内和周边地区驻扎的藩王以及八旗将军,平时倚仗特权,都会做些贩盐的勾当,于成龙建议官府不要多管这些闲事,让他们和流商一样去自由买卖,目的是加强市场竞争,平抑盐价,保障供应。

于成龙的这篇文章,确实很有卓见。他运用的是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观念,也比较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些观念。当时的盐务弊端,主要是由于官府办事急躁,错误地将销售任务强行摊派给下级,把销盐与考成挂钩,逼迫基层各级官府实施了一些不合市场规律的措施,最终坑害了百姓,引起了社会的恐慌不安,所谓“欲速则不达”也。而一旦放宽了政策,减少了环节,食盐销售自然会有合理的好转,“盐引”任务也就不愁完不成。

他的这篇文章,不仅仅是给广西巡抚出了个好主意,也不仅仅是表现出自己的才气见识,而是用自己的智力,为广西省成百上千的基层官吏解决了公务烦恼,为广西全省的广大百姓减轻了经济负担,解决了吃盐问题,让成千上万户家庭免于破产和逃亡。如果这些盐务经验被国内其他各省借鉴实行,则受惠的基层官吏和黎民百姓就会更多更多。这篇文章,也许只花费了于成龙三五天的时间和精力,算不了什么,但确实是功德无量,善莫大焉!

天理良心:一代良吏于成龙传》小说在线阅读_第1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清凉明心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天理良心:一代良吏于成龙传第1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