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于成龙的运气极差,抽到了广西罗城知县。能做正印官,也算是好运气,总是“一把手”啊。但广西罗城是所谓的“烟瘴之地”“蛮夷之地”,人的健康和生命都不容易保障,更别说升官发财飞黄腾达了。帮忙的亲友这时都气得变了脸,于成龙也觉得自己“面目可憎”,是个没时没运的人。

最后补充一下,这一年春正月,顺治皇帝驾崩,年幼的康熙皇帝玄烨即位,索尼、苏可萨哈、遏必隆、鳌拜等四大臣辅政。虽然号称顺治十八年,但其实已经是康熙时代。

第二章苦其心志

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四十五岁的“副榜贡生”于成龙终于得到了自己平生第一个官职,广西省柳州府罗城县知县。虽然是正七品的一县之长,但广西罗城的气候环境与人文生态,对北方人来说确实显得险恶无比。在古代,只有在朝中失势的官员才会被贬谪到那里,只有犯了罪的人才会被发配流放到那里。拥有忠君爱民、飞黄腾达梦想的于成龙,是如何面对自己的噩运的?他又是如何把一个历经战乱灾荒的荒蛮之县治理得生机勃勃的?七年之后,他被提拔为四川省合州知州,面对的又是一个类似于罗城的荒凉地方,他又是如何安心执政的?

《孟子》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熟读经史的于成龙自然能够背诵这段著名的文字,但是谁又敢自信,老天爷确实准备给自己降下“大任”呢?

本章重点介绍于成龙担任广西罗城知县和四川合州知州时的种种经历和政绩。

一、领凭归来访故交

于成龙到北京选官,不是十天半月能完成的事情。他可能在顺治十七年就到了京城,住了几个月之久,办理各种必要的手续。京师生活,米珠薪桂,于成龙虽然生活俭朴,但也花了家里一大笔钱。吏部抽签选官之后,帮忙的亲友们一个个灰心丧气,变了脸色。于成龙自己也觉得“面目可憎”,不好意思再上门求助,只落得“行李萧条”,盘费短缺。没奈何,只好向“脚行”赊账,雇了骡马脚夫,带着自己宝贵的上任文凭,赶回永宁家里,为上任做准备。

多年读书考试,只为博个一官半职,封妻荫子,光宗耀祖,改变家族的地位和命运。如今真的有了一官半职,却丝毫没有开心的感觉。

行到山西清源县,也就是今天的清徐县。内心忐忑的于成龙终于忍不住想找朋友聊一聊,听听朋友的看法,让朋友给出出主意,自己应该怎么办才好。但在内心深处,于成龙是想听到鼓励的。

同年好友王吉人,是清源县人,早早地考中做官,担任过浙江萧山知县和江苏苏州府同知,如今辞官不做,在家里隐居读书。他是官场上的老手,阅历丰富,熟悉南方的情况。于成龙便去他家里拜访。

王吉人为人“慷慨仗义”,可能很隆重地招待了于成龙,并帮他结算了脚夫钱。酒席宴间,两人谈起了“罗城知县”的事情,没想到王吉人坚决反对。他给于成龙讲述了广西省的各种情况,比如气候湿热,瘴气弥漫,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比如多民族杂居,风俗语言不一,打斗抢掠严重,人身安全没有保障;比如居官偏远,升职不易等等。总之一句话,广西并不是吉祥的地方,于成龙年纪也不小了,没必要将一把老骨头扔到那举目无亲的地方。

当时的事实是,广西一带战乱刚刚平息,罗城县在顺治十六年才纳入清朝版图。一年多的时间内,朝廷派了两任知县,第一位被杀,第二位忍受不了蛮荒,弃官逃走,县里至今仍处于无政府状态。这些情况,于成龙和王吉人可能都有所了解。

王吉人的最后建议是,既然于成龙家境还比较富裕,日子能过得去,那就没有必要到广西冒险。把上任文凭缴还给吏部,从此和官场说再见。如果以后有缘,就让儿子孙子们去努力吧。

于成龙喝着闷酒,低头不说话。后来他在《治罗自纪》中回忆当时的心态,说:“成龙时年四十五,英气有余,私心自揣,读书一场,曾知见利勿趋,见害勿避,古人义不辞难之说,何为也?”意思是自己当时有一种英雄豪气,信心百倍,深信圣人经典中所说的“见利勿趋,见害勿避”“义不辞难”等观点,觉得凭着自己的热血和勇气,一定能够战胜那些所谓的困难。

其实,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也能够有一番自我说服的道理:广西那地方气候虽然不好,但当地人能习惯,难道外地人就习惯不了?在广西做官的北方人也有不少,难道都适应不了?蛮夷杂居,好勇斗狠,难道就不能教化驯服吗?古代柳宗元做过柳州刺史,王阳明做过贵州龙场驿,他们不都渡过了难关并且青史留名吗?

王吉人见于成龙低头不语,知道于成龙是执拗的性格,也就不再多劝。最后,双方互道珍重,洒泪而别。

二、“典田卖屋”才凑齐了上任盘缠

五月三日,于成龙回到了永宁家里,把选官的情况向老母亲和妻子儿子诉说一番,全家人自然又是一番情绪激动,悲悲喜喜,喜喜悲悲。喜的是老爷终于做了官了,还是七品正堂,悲的是天涯万里,也许一去无归。好在老母妻儿都是支持于成龙做官的,没有人提反对意见,没有人让他辞官不做,大家都开始默默地做准备工作。

永宁到罗城,六七千里地,一路上需要不少盘缠钱。家里现银不足,就典当出售了一部分田地和房屋,凑足了一百两银子。老爷年近半百,到任上不能没有人照顾生活,派妇女去又不方便,便雇佣了五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做仆人。其他的,如骡马、衣服、被褥、文具、书籍、常用药品、日用器物等等,自然也要准备齐全。

于成龙要走马上任,在永宁城里也算是件大事,按照中国的人情世故,亲朋好友们自然也会有一些表示。贫穷的给送双鞋袜,有钱的给送几两份子钱,关系好的请一桌酒,交情深的送几本书,这些人情交际都是免不了的,不会太凄清。

一般人读到于成龙“典田卖屋”的记载,第一感觉是于家比较穷困。其实,只是那个时代整个社会经济都还比较凋敝,富裕人家的现银也不会太多,一有大事,就得处理“不动产”了。我们单从于成龙上任雇五个仆人这件事,就能发现于家还是有一定实力的。家里对于成龙上任这件事,确实也是准备充足,郑重对待,以实际行动,支持于成龙的宦海生涯。

临行前一天,于氏家族设宴为于成龙饯行。族中长辈对于成龙说了很多鼓励的话,大家频繁劝酒,欢饮到深夜。这也说明家族中人,对于成龙做官的支持态度。于成龙扶醉归家,刚刚躺下不久,天就亮了。

天理良心:一代良吏于成龙传》小说在线阅读_第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清凉明心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天理良心:一代良吏于成龙传第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