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笔者倒没有这样悲观。教书,是有可能的,读书人科场不顺时,首选的职业就是教书。卖炭,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最多是参与或者经手过几桩煤炭生意,不会作为主要的职业。于成龙落榜了,境遇是很惨,但并不至于落魄到底。他的家境,在永宁应该属于中等偏上的。经过多年的战乱,经济凋敝,原来的有钱人家日子过得也很拮据,有时候会卖房卖地兑换现银,但总还是过得下去的。

于成龙是老贡生,在永宁城里,仍然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于成龙在《请正朝仪详》一文中,曾经详细回忆故乡永宁州朝贺典礼的程序细节,这说明他亲自参加过多次典礼,可能还是主持操办的工作人员。这样的典礼,也只有地方官吏和士绅中的头面人物才有资格参加。

另外,于成龙后来上任罗城知县,算是第一次当官,但他办事有条有理,似乎是公门老手,这也不是单纯的读书人能做出来的。他一定是在某些地方,积累了相当的工作经验。我们再看看康熙十三年于成龙在黄州平叛时的种种记载,当时有很多生员、武举、贡生、监生、绅士等身份的地方人士,参与了于成龙的各项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些人被简称为“绅衿”,绅是指退休官员,衿是指有功名的读书人。这说明在那个时代,有功名的读书人参与地方官府事务,是常见的现象。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断,于成龙在落榜居乡的日子里,曾经参与过当地乃至附近地方官府的工作。到底是吏员身份,还是幕友身份,或者是临时性的无名义的帮忙身份,我们不得而知,但他积累了丰富的官场工作经验,那是一定的。

在家事方面,也有很多变化。顺治十一年(1654),妻子邢氏生了第三子于廷元,大哥于化龙病故。父亲于时煌也进入垂暮之年,不能再管家了。这年乡试,于成龙没有再参加,安心在永宁当起了于家的家长,管理经营那份祖传的家业。于成龙曾说:“吾永宁地土硗瘠,而天时又亢涝靡定。”意思是永宁这地方土地贫瘠,水旱灾害比较多,农业生产很艰难,做家长的就应该“率其佃仆,及时耕种,及时耘耨。宁先时,毋后时。仍不时亲身董率,勿自家懒惰,委之家人。”则他自己在农忙时节,也会亲自下地劳作。时间长了,农业方面的技术和经验,他应该也积累了不少。和农业相关的其他副业,他应该也比较熟悉。

明末以来战乱灾荒频仍,人口锐减,各地的无主荒田很多。精明的于成龙,在居乡的这几年,有可能带着家人努力开垦荒田,也有可能低价购进别人的土地,想方设法扩大自己的田产,重振自己的家业。顺治六年的抗清战争之后,山西的局势算是比较平稳,各地都在慢慢地恢复生产,于成龙的家境,应该是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

到顺治十五年(1658),父亲于时煌病故,大儿子于廷翼也算成年了,读书进学,做了秀才。于成龙自己呢?难道就甘心永远做个出入公门的地方名士或者种田囤粮的田舍翁吗?于成龙有一首五言古诗《老女吟》,收录在其《诗集》的第一篇。这首诗表面上是用同情怜悯的口吻描写一位过龄未嫁的老姑娘,但实际上寄托了于成龙自己中年未仕的身世之感。全文抄录如下:

妾身已许嫁,梅实过三春。

四德未敢斁,归期何尚迍。

岂为侬貌寝?应是婿家贫。

冰融霜又至,何以采涧滨?

布丝郎可贸,井臼妾所亲。

旭日雁声寂,蛾眉低自颦。

谁家车和马,百两烂其邻。

妾命嗟成薄,桃叶空蓁蓁。

拊心叩昊天,终待结朱陈。

就使穷难嫁,讵将香逐尘。

悲思古贤妇,馈馌敬如宾。

卬友心同否?有生殊不均。

十、副贡得官

在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的开头部分,康亲王杰书向年轻的顺治皇帝奏报,天下各地官员紧缺,让皇帝想办法多选人才。年幼的三阿哥玄烨当时正在旁边,就出了一个很明智的主意,让皇帝选拔前明时代有功名的读书人。于是,咬着胡萝卜的于成龙就跑到京师选官来了。

这个故事情节,应该是编剧合理虚构出来的。说它合理,一是因为当时确实是缺乏官吏,急需大批人才进入政/府工作;二是因为清朝政府一直就注意拉拢团结汉族知识分子,一直就注意任用前明的官吏和读书人;三是因为三阿哥玄烨就是后来的康熙皇帝,少年早慧,能出好主意,并不出人意料。

但这个情节确实又是虚构,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清朝延续明制,在明朝做过官的,只要肯归降,自然有官当,在明朝有功名或做官身份的,只要肯来选官,也自然会选上,并不需要这么一个特别的故事情节来强调。

于成龙是顺治十八年(1661)春天在北京选官的,其资历便是明崇祯十二年考中的“副榜贡生”。后来的各种传记,都以此为于成龙的出身。但当时选官的程序和具体情形是怎样的,各种记载都从略,笔者认为,应该是按惯例进行的,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按照明清时代的监生制度,于成龙应该到国子监进行一个时期的学习,通过考试,然后分到某个衙门“历事”,也就是实习,熟悉官场的各种规则。实习期满,再通过考核,然后才能到吏部去选官。这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不是十天半月能办好的。

制度是一回事,实际执行又是一回事。也许,于成龙只需要办办手续,走走程序,很快就能完成选官的任务,这就需要我们现代人常说的“拉关系走后门”了。

于成龙从永宁老家跑到北京城里选官,这中间应该是有很多事的。是老父亲临终时的遗命,是老母亲的命令,是同学好友的规劝,还是哪位发达的亲戚好友的帮衬?这些都没有记载。但我们只需明确一点,做官是那个时代读书人的主要职业,只怕做不上,没有不想做的。于成龙在永宁闲居了多年,早就应该蠢蠢欲动了。

于成龙在《治罗自纪》一文中说,自己选的官不好,“亲者不以为亲,友者不以为友,行李萧条,自觉面目可憎。”他当时仍在北京城,这里说的亲友,应该就是住在北京的亲友了。那么我们可以推断,于成龙这次选官,确实得到了北京有权有势的亲友的帮助。他们或是写信劝于成龙到京里来,或是为于成龙提供居京的食宿,或是帮他打探消息,疏通关系,办理手续。以自己的举手之劳,帮衬穷亲戚穷朋友发达起来,日后也能互相照应,这就是中国人固有的人情关系。

于成龙的“副贡”身份,能选的官职很有限,也都不算好职位。笔者考察了明清时代的选官制度,虽然有一定成规,但历朝变化很多。“副贡”这样的身份,如果考核成绩好,能够得到州的副职和县的正职,但可能都是偏远州县。如果成绩差一些,则可能得到州县的教职,就是主管学校事务的教官。于成龙的成绩应该很不错,所以不必做教职,而去做州县官。

最后确定职位,是靠抽签方式。吏部把相关的空缺职位写成密封的签条,让选官的人来随机抽取,纯属碰运气了。

天理良心:一代良吏于成龙传》小说在线阅读_第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清凉明心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天理良心:一代良吏于成龙传第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