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第一章生于忧患

清朝康熙年间誉满天下的清官廉吏于成龙,是山西省永宁州人氏,即今吕梁市方山县人。他一生颇富传奇色彩,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判案故事、捕盗故事和清廉故事,上自皇帝,下至百姓,都对他敬仰有加。从他生活的康熙年代,一直到今天的二十一世纪,他的名声和故事一直在广为传颂。

于成龙活了六十八岁,其官场生涯只有短短的二十多年,只相当于人生的三分之一时间。在四十五岁以前,他是一位历经忧患、遭遇坎坷、怀才不遇的普通知识分子,而正是由于这种中下层社会的忧患磨砺,最终造就了一位不平凡的历史人物。

这一章,笔者借助零星的资料记载和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重点介绍于成龙四十五岁以前的生活经历。

一、永宁于氏家族

中国的于氏,有好几种起源。

第一种,出自姬姓。周武王灭商后,将自己第三个儿子邘叔封到了邘国,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沁阳一带。邘叔的子孙,后来就简姓为“于”。第二种,是从鲜卑族的姓氏“万忸于”汉化过来的,简称为“于”。但这一支于氏,其实并不是鲜卑族人,而是汉族东海于公的后代,因为归附鲜卑,迁居到如今的山西省北部,改成了胡姓。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胡姓改汉姓,他们等于是恢复了本姓。第三种,原是“淳于”氏,在唐代避皇帝的讳,去掉了“淳”字,改姓为“于”。到宋代以后,这一支人有恢复本姓的,也有继续姓“于”的。还有一种,是少数民族的人归化到汉地之后,被皇帝赐姓为“于”的,这部分人的来源就复杂一些了。

于成龙的永宁于氏,到底是起源于哪种,我们现在考证不清楚了。其祖上的兴旺发达,是在明朝中叶,出了一位“大中丞”于坦,从明孝宗弘治年间一直到明世宗嘉靖年间,担任了多年的巡抚。这个官职,在明朝属于朝廷特派到地方上的官员,权力比省级最高官员布政使还要大一些。所谓“宦久自富”,于坦做了几十年的大官,积累了一笔不小的家资,晚年看朝政日非,宦途险恶,就急流勇退,辞去官职,回到故乡永宁,买房置地,过起了富裕乡绅的日子。

永宁这地方,处于吕梁大山之中,地势险要,历代属于军事重镇,曾经崛起过好几个少数民族政权。明朝前期,称为“石州”,属太原府管辖。后来,因为受过蒙古俺答汗的一次侵略洗劫,明朝官员认为“石”与“失”同音,不太吉利,就改名为“永宁州”。万历年间,永宁又从太原府,划归到汾州府管辖。

于氏家族,在永宁属于大富之家。“大中丞”于坦的嫡裔为于素,于素生四子,第四子为于恩。于恩又生四子,第三子为于采。于采生四子,长子为于时煌。于时煌生二子,长子于化龙,次子便是本书传主于成龙。一代一代,子孙繁衍,家产也不断分割,大富之家,便逐渐分化为好多个中小型的富户。

于成龙的父亲于时煌,官至“鸿胪寺序班”。这是一种从九品的小京官,名义上是负责朝廷大典宴会上的秩序,实际上只是一个名誉职位,由民间富户捐财充任。于时煌是读书人,科举不利,就捐了个小官,图个面子好看,并不去北京上任,只在家乡隐居,读书课子。

二、“我生之后汉祚衰”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八月二十七日丑时,于时煌的原配夫人田氏,生次子于成龙。

汉末蔡文姬在《胡笳十八拍》中写道:“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于成龙同样也是生不逢时,他出生的时候,明朝天下已经开始悄悄地走向了衰亡。

于成龙的婴儿时期,当朝皇帝是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这位皇帝最大的特点是不肯上朝,几十年不和朝廷大臣见面。朝廷和地方上的官员大量缺额,皇帝不管;监狱里犯人关了几十年无人审理,皇帝也不管;大学士年纪大了要辞职,上了一百多次辞呈,皇帝不给批复,大学士只好自己回家。但这位皇帝又很贪财,派了大量的太监到各地担任矿使和税监,搜刮民财,充实皇帝的内帑。就在皇帝不肯理政的这个年代,东北的女真族悄悄崛起了,多年后建立起了后金政权和大清政权。

于成龙的童年时期,又赶上一位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天启。这是一位没有得到良好教育的文盲皇帝,天性却喜欢做工匠,成天在宫里制作精巧的器物,根本不懂什么国家大事。皇帝的奶妈客氏,与大太监魏忠贤相勾结,把持了朝政,明朝天下进入了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于成龙的青少年时期,皇帝换成了明思宗朱由检,年号崇祯。这位皇帝相对算是一位好皇帝,有一些才能,也有志于重兴明朝。但是他的运气却非常不好,全国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战争接连不断;朝廷的文官集团热衷于内讧,斗争十分激烈;东北的女真族后金政权,经常派兵入侵,骚扰边境,并且骚扰到内地;另外,老天爷也不肯帮忙,灾荒不断。天下已经大乱,百姓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于成龙幼年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母亲田氏不幸去世了。当时,于成龙可能有好几岁了,略知人事,失母的痛苦应该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阴影和烙印。不幸中也有万幸,他父亲于时煌续娶了一位李氏,给于成龙兄弟二人做继母。据于成龙后来的记载,继母李氏品德高尚,对他们兄弟是爱如己出,非常慈爱。尽管如此,继母毕竟和生母不同,教导必定多于娇惯,督责必定多于爱抚,这势必会影响到于成龙的性格,使他早早地成熟、懂事,比别的孩子多一份谨慎、精明和勤劳。

三、少年时代的学习趣事

于成龙的故里,在今天吕梁市方山县下昔乡来堡村。但也有资料说,于成龙家已经迁到永宁城里去了。这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事,于家是富户,在城里和乡下都置办了产业,具体在哪里长期居住,就看家里人的兴趣爱好了。永宁城里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都会好一些,于时煌为了教育儿子成才,长期居住在城里是很可能的事。

根据记载,于成龙少年时代的读书学习,主要是由父亲于时煌教导的,后世还流传了几则学习趣事,能反映出于成龙不平凡的心胸和才气。

第一件事,于时煌要求于成龙兄弟大量读书,经史子集各种书都要读。终于有一天,于成龙读够了,不耐烦了,他把书一合,大声对父亲说:“经史子集千本万卷,无非四字而已!”

于时煌吃了一惊,连忙问道:“是哪四个字?”

于成龙胸有成竹一本正经地说:“仁义礼智!”

于时煌本来是要责罚于成龙的,听了这四个字,反倒没了脾气,叹服不已。

天理良心:一代良吏于成龙传》小说在线阅读_第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清凉明心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天理良心:一代良吏于成龙传第1章

书籍
上一章
1/65
下一章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