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文官政治外,还有它的儒家文化。正像前面所说的那样,中国的大国特点以及幅员的辽阔还有众多难以协调一致的人口都决定了依靠儒家道德是治国的最好方式。但帝国的儒家思想已经脱离了儒学的本来面目,无论是理学、心学都陷入了类似道学、禅学以心灵体验为主的诡辩境地,这点连西方的传教士都一眼看了出来,所以,他们引进的先秦儒家,而非提倡禅宗的理学、心学。这种儒教治国同样是双重的,它一方面有利于通过道德来对全社会起到一种纽带作用,另一方面它也跟法家思想一样让它的信奉者陷入一种桎梏当中,一种道德的桎梏。帝国所有违背儒家宪法的行为都为世俗所不容,所有人都深陷其中,当整个国家都被束缚手脚的时候,它就会显得步履蹒跚,最终会由于步履不稳而轰然倒下。
在此之外,明朝的启蒙思想也是我们所需要关注的方面。这种启蒙思想是从正德年间开始由王艮传播的反对儒家等级的异端思想,由于这种思想是世界历史上真正的民本思想,所以从这一刻,自原始社会结束后,人与人平等的思想再次出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王艮无疑是伟大的。但是在儒家等级仍旧森严的明朝社会,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民本思想呢?它难道真的是由王艮个人所带来的历史偏差吗?我想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此时的商品经济已经开始向社会底层渗透。这些底层民众也广泛参与到了商品经济中来,他们不再是不可知的群体,正因为这样,在王艮开讲后有那么多凡夫俗子奔来,这个阶层也开始有了诉求,但这种诉求是经济层面的,而非政治层面的,究是如此,这也是华夏文明史上最伟大的时代。
还有明代思想家王廷相早西方生物学家达尔文300年提出丛林法则和进化论,以及明代思想家陆楫提出奢靡能够创造经济增长,浪费能够给穷人创造财富这样惊世骇俗而又具备市场经济观点的主张。还有为了反对李东阳、王世贞这些文坛上的复古派,一批16世纪的文学家、诗人,诸如唐伯虎、归有光、徐渭、冯梦龙、汤显祖、公丨安丨三袁主张在文学上强调“性灵”的思想,这些无疑推动了明王朝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
除了这些政治和思想结构方面,明代的一些裂变也是历史学家需要研究的东西。誓如它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团体、它的党社运动、它的市民运动,还有它的无产阶级工人运动、空想社会主义和技术革命,这些都领先西方200多年。所有这一切一切的非君浪潮都是得因于蓬勃发展的商业经济,以及不断提升的市民意识。当帝国已经完成文官化、城市化、私有化的时候,政府对工商业的控制已经是无力的,民营手工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超过官营手工业。此时国家已经被分割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高高在上的官僚集团,另一部分是低端的商业组织,两者之间只靠已经脆弱的儒家共识维系着。
从大的方面来看,明王朝正处在西方中世纪的尾端和文艺复兴的初期,它处在一个大航海时代,西方的裂变无法影响到东方的儒教帝国,这些丝毫不会引起这个古老帝国的兴趣,它只是被动的跟随外部世界的节拍跳动。如果说明王朝对外部世界产生何种影响的话,那就是它的儒家文化通过传教士传到了西方成为资产阶级对抗教会政治的武器,并推动了文艺复兴的产生。
那么277年的明王朝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王朝?这是一个文官政治高度成熟的王朝、这是一个儒家文化占绝对统治地位的王朝、这是一个启蒙思想和劳资纠纷同时产生的王朝,这同时是一个极度排外的王朝、一个漠视生命的王朝、一个自私、冷漠、毫无同情心的王朝。
君臣恨、大国梦、民族魂,都在风云激荡的明朝时代。
—完—
参考资料:
[1]《剑桥中国明代史》FrederickW.Mote,DenisTwitchett
[2]《中国通史》白寿彝
[3]《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4]《明季党社考》小野和子
[5]《成化皇帝大传》方志远
[6]《正德皇帝大传》李洵
[7]《嘉靖皇帝大传》林乾
[8]《万历传》樊树志
[9]《天启皇帝大传》林金树,高寿仙
[10]《崇祯皇帝大传》苗棣
[11]《明朝灭亡原因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超前发展》杜车别
[12]《逆史读袁》王者不臣
[13]《万历朝鲜战争》阮景东
[14]《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谢国桢
[15]《大中国志》曾昭德
[16]《利玛窦札记》利玛窦,金尼阁
[17]《中国大历史》黄仁宇
[18]《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
[19]《诸子百家》邓乾德
[20]《锦衣卫秘事》夜行独侠
[21]《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林仁川
[22]《江浙残明梦》郭进艮
[23]对天启皇帝的评价以及丑化明代皇帝现象的分析杜车别
[24]己巳之变京城阻击战考高原神鹰
[25]关于己巳之变发生原因的分析刚果花园
[26]1619年的辽东战役黄仁宇
[27]畿辅矿税初探——帝室财政、户部财政、州县财政田口宏二朗
[28]西方:你的启蒙老师叫中华翰啸书生
[29]杨应龙是被朝廷逼反的朱存福
[30]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初步考察万明
[31]白银在明清社会经济中发生的双重效应李宪堂
[32]《明实录》
[33]《菽园杂记》陆容
[34]《天顺日录》李贤
[35]《烈皇小识》文秉
[36]《大诰》洪武
[37]《礼记》戴德
[38]《皇明大政记》朱国祯
[39]《明儒学案》黄宗羲
[40]《三朝辽事实录》王在晋
[41]《三朝要典》顾秉谦,冯铨
[42]《满文老档》
[43]《酌中志》刘若愚
[44]《国榷》谈迁
[45]《霜猿集》周同谷
[46]《明季北略》计六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