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从李宪堂和万明的叙述中我们发现,到了晚明,当白银成为唯一流通的货币之后,社会的财富也变得以白银来衡量,所有人开始追求白银,在这个过程中,富人能更轻松的获取这种财物,而穷人却要发挥比过去更多的心血来获取它,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越到产业链的上游赚钱越快,越到产业链的下游赚钱越难,整个社会经济畸形发展。到了明代晚期,由于粮食缺乏,导致粮价猛涨,作为基础商品的粮食一旦上涨,带来的是整个社会的通货膨胀,加上私铸钱的混乱,所有这一切都是过度的商品化所带来的。

当帝国实行文官政治后,它使得一切试图加强中央集权的可能性变为乌有,当农耕帝国的农业基础依然脆弱或者技术条件达不到的情况下实行过度的商业化只能是带来资源配置的扭曲,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却由于商业经济的过度发展,最终耗尽了帝国的资源,搞垮了这个帝国。

第五十二章风云激荡的明朝时代

也许有许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你为什么要研究明朝?因为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有特点的朝代,这里有成熟的文官政治、极端右翼化的儒家文化、反对儒家伦理纲常的异端思想、繁荣昌盛的商业文明、意志决绝的士大夫、自由而思辨的言论观点。

当盛唐在经历安史之乱轰然倒塌之后,随后建立的宋、明两朝就像缠上裹脚布的小脚女人裹足不前,虽然它们也曾是汉文明的辉煌期,但在那种官僚制度下,无论是中枢还是底层都被压制的令人沮丧而又无味。压制人性的理学成为两朝的指导思想,前几朝所发生的外族入侵事件成了明王朝所发展的桎梏,它既要大踏步前进,又无法甩掉历史包袱,最终却在1645年轰然倒塌。我们对于明王朝的研究都是在这种受到极端压制的前提下进行,但它依然具备令人振奋的东西,正像我们一直要提醒读者的是,虽然它的民间一直是波澜壮阔,但中枢却始终保守。

安史之乱暴露出了旨在影响后世近千年的许多问题,比如它的藩镇问题、武将问题、民族问题,所有这些问题将不得不让宋、明两朝为它埋单。当宋朝建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帝国费尽了脑筋,结果是导致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官僚集团,而这也就是宋朝积贫积弱的开始;为了防范武将,宋、明都实行文官制度,到了明代,甚至实行军户制度,事实证明,实行文官制度的确保持了帝国的稳定;但对少数民族的防范又提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仇视、歧视、打压使帝国付出了巨大的维稳资源。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他还给天下一个极其自律而又注重道德,外加廉洁的自耕农社会,为了能对这个社会进行单调管理,他对职业进行了严格的分类限制,在这里我们要着重提到军户制度。朱元璋为什么要实行军户制?因为军户是世袭的,士兵不从属于某个个人,他从属于这个国家,这样的话就避免了武将作乱的局面。

但是军户制度也产生一个问题,这些士兵既要耕种又要训练,他们的战斗力无法保证,而且当他们的土地被上级军官兼并后,失去土地的军户将会成为流民。

现在看来朱元璋建立的很多制度都保证了这个王朝的安定,成年皇子必须离京,以文驭武,皇室只能跟平民联姻,遍布帝国的御史分巡道制度,乃至洪武年内阁的雏形,这些都无疑是为了这个国家的安定而设计。

到了永乐年,由于皇帝出身外藩,继位不正,为了显示他的正统性,这位皇帝将国家折腾得山穷水尽,洪武年间积累的财富消耗殆尽,所以从洪熙年间起帝国开始处于守势。正像所有人都认为的那样,宣德时期虽然只给了帝国十年时间,但那的确是明朝的黄金时期,既没有前面那种皇帝对官僚的压制,也没有后面君主对官僚的仇恨。

当帝国进入正统年后一切都跟以前不一样了,政务决策的程序渐渐的滑入官僚的手中,帝国不再是依靠君主乾坤独断,而是依靠一套完整的程序。成化年无疑是整个明代的转折年,成化年标志着文官政治的成熟,思想文化领域也开始松动,商业开始活跃,帝国终于又沿着宋元的那种模式向前走。

成化过后是弘治时期,弘治皇帝虽然被认为是最符合儒家行为规范的皇帝,但那都是装出来的,皇帝是个小时候就受压抑的孩子,压抑的他将自己的一切兴趣与自由都埋藏起来,他非常在乎文官对他的评价,究是这样他也无法得到完全的好评。事实上,只要舆论权掌握在文官手中,无论什么样的皇帝,都不能得到十全十美的评价。正因为这是一位受到压抑的皇帝,所以他对自己的儿子显得十分溺爱,他的儿子叫正德。正德决不是一个荒诞的皇帝,他只是儒家礼制的反对者,他还是大明帝国史上最后一位带兵作战的皇帝,不过他的声誉并不好,官员们看不起他,他也看不起官员。

嘉靖王朝标志着帝国进入一个新时期,打这以后皇帝算是将文官看透了,他们不再信任任何官僚,但还要依赖他们做事,但是无论多么勤劳的官僚也换不起皇帝对他们的赞许,无论多么恶劣的官僚也换不来皇帝对他们的鄙视,帝国的一切都成了交易。

嘉靖之后是隆庆王朝,通常情况下,历史学家对这个王朝并没有倾入过多的关注,但这个王朝跟宣德、弘治一样是帝国三个最好的时期之一,而且放在那个情况已经恶化的背景下,它在某些方面的表现甚至比前面两个王朝还要为优。

隆庆皇帝是一个非常懂得治国的皇帝,他充分的信任官僚,他也没有故意让官僚们斗来斗去,他不喜欢重用一批人而又去打压另一批人,他没有说过多的话,也没有做过多的事,但帝国在隆庆那七年完全是欣欣向荣。隆庆也是处在深宫不喜上朝,他也有一些女人,但为什么却没有什么官僚指责他,这的确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真实的原因是在正德、万历这两个皇帝广泛受到责骂的王朝缺乏替皇帝顶缸的文臣。隆庆时期的伟大体现在他那种灵活的对外政策,它实现了跟蒙古的和议,结束了明蒙200年来的对峙状态,此后一直到明亡,帝国与蒙古之间再无战争。所以,看似很棘手的问题只要脑筋稍微拐个弯就能得到很快的解决。

除了跟蒙古的和议之外,还有开放海禁的问题也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实现,这都是令人振奋的事情,比什么赫赫武功要有意思的多。很可惜,这些政策都未能形成定制,如果这些对外政策能一直延续,明王朝也许不会在那么个时间点灭亡。

现在看来万历的确是一个无能的皇帝,在他御极的数十年间,是对文官驾驭,对社会管制最宽松、最无力的几十年。张居正死后几年间,国本之争就全面爆发,讨伐万历的奏章扑天盖地而来,在立储问题上皇帝有自己的考虑,但官僚们丝毫不理会这些,这是他们青史留名的好机会,的确是这样的,任何一位弹劾激烈的官僚不仅史册上留名,就是在本书中也是重点介绍,哪怕再过去一千年,他们的名字还会在那里。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斗争中,官僚分成了相互对立的高级官僚和低级官僚,所有的小臣迁怒于内阁大臣,万历对此是一点办法也没有,他只能靠不停的演戏过活,无数的大帽子扣向了他和郑贵妃,以及他些那可怜的内阁大臣们,在皇帝仍旧无所作为的情况下,这种政治矛盾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了一些波谲云诡的事情发生。

明朝时代——别样视角正论明朝三百年大历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16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阮景东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明朝时代——别样视角正论明朝三百年大历史第16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