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许定国开始有没有杀心,但当高杰在宴席上斥责许定国投降清廷并规定开拔日期的时候,许定国的确起了杀心。当天夜里,高杰和他的几十名随从被杀死,第二天清晨外面得到消息的高杰的五千兵马攻破了睢州城,这些士兵进得城来乱杀乱砍,睢州城顿时便陷入一场浩劫。
正在扬州督师的史可法得到高杰被杀的消息后,顿时明白中原已无险可守,虽然朝廷重新让高杰之子高元爵承袭高杰爵位,但高元爵已经无力约束高杰的数万兵马,高杰手下士兵顿时如鸟作兽散,只剩高杰部将李成栋退守徐州。
最能打仗的高杰既死,等于说是明廷在西路失去了抵挡清军的门户,西路清兵分两路,一路攻徐州,一路攻毫州,徐州守将李成栋和江北四镇之一的毫州守将刘良佐尽皆投降清廷,转而充当清军进攻南明的马前卒,就这样江北四镇已去两镇。
紧接着驻守淮安的刘清泽也降清,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旦发生则会发生连锁反应,这样,江北四镇只剩黄得功一镇。事情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没有悬念,清兵四月破扬州,六月破南京,接着又围攻黄得功驻守的太平府,黄得功在江上与清兵作战时被箭射死,逃到黄得功这里的弘光皇帝被俘后被送到北京处死。
至此持续一年时间的弘光王朝正式覆灭,虽然随后在各地又建立了隆武、鲁王、绍武、永历、宁靖王以及其他的一些零星明朝宗室政权,但由于大明是两京一十三省,弘光王朝又控制了黄河以南的大半个中国,所以我们认定当南京被攻破,277年的明王朝基本上就结束了,但对随后明代宗室所建立的政权我们在本书中还作一介绍,到最后再重点对明朝以及明朝灭亡的原因进行一下深度解读。
第四十八章隆武、绍武与鲁王监国
当弘光皇帝被擒杀后,大面积的御清战争并没有结束。唐王朱聿键家族世代封袭在安徽凤阳这个地方,他跟某些朱氏子孙一样在这个山河破碎的季节希望重整帝业。朱聿键跟晚明的其他藩王一样是朱元璋的九世孙或者十世孙,这些无忧无虑的藩王大多保持了长寿,当他们登上明末政治舞台的时候完全比那些世袭的皇帝要长好几个辈分。
朱聿键显得冲动而急躁,当李自成的造反大军逼到河南的时候,他向朝廷请求借兵平叛,他大概忘了历史上的教训,朱聿键的行为既愚蠢又让人莫名其妙,他的请求理所当然遭到崇祯的拒绝,但是他自己散出家财跑到南阳去招了几千兵马,结果被李自成打得大败。朱聿键私自招兵的事情犯了宗室大忌,他被废为庶人,囚禁在凤阳。当明室南渡后,弘光皇帝考虑到凤阳离南京近,怕他闹事,便将他迁徙到广西,哪知道走在半路上,弘光政权便被灭掉了,朱聿键便跟其他一些明朝宗室和士绅一起流亡福建。此时,明朝的宗室、官僚、缙绅依托钱塘江,在浙江和福建开展御清活动。
朱聿键在福建被海盗头子郑芝龙、福建巡抚张肯堂、礼部尚书黄道周拥立为帝,当年改元隆武,定都福州。与此同时,在浙江绍兴又出现鲁王朱以海监国政权,两个明朝宗室建立的政权一个在福建,一个在浙江,两者互不承认,朱以海只称朱聿键为皇伯父,而不称皇上。
鲁王政权似乎给隆武政权充当一个屏藩的作用,但这个屏藩实际上并无作用,鲁王手下没有多少军队,他甚至还主动进攻南方的隆武政权。顺治三年(1646年)六月,在清兵进攻浙东的形势下,这个存在一年的政权灭亡,鲁王漂泊海上,后来到了台湾。
鲁王政权的迅速覆灭使得福建门户大开。此时隆武手中并无兵马,兵马都在郑芝龙手中,作为一个生意人,郑芝龙并不想为了一个即将灭亡的政权贴上老本,他最好的归宿还是归降清朝,满清政权已经懂得如何善待归降的明朝遗官和遗民。
朱聿键空有一腔热血,奈何时运不济。隆武政权时期可以说是整个南明时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它改变了弘光王朝的联清灭顺的政策,转而实行联顺灭清的政策,因为弘光政权一直没有搞清楚谁是真正的敌人,在迁都南京后,它一直试图联合清朝继续对付农民军。正是这种政策上的转变直接促使了随后南方御清运动的高丨潮丨。
虽然隆武政权试图北伐,虽然它也曾一度收复安徽的某些地区,但终究是指挥不动郑芝龙的兵马,在鲁王政权覆灭后它也很快遭到灭亡的命运。朱聿键被清军俘获,后来绝食而死。
在鲁王政权和隆武政权相继覆灭后,顺治三年十一月份,一些明朝的大学士在广州拥立朱聿键的弟弟朱聿鐭成立绍武政权,刚刚成立的绍武政权又开始跟在广东肇庆成立的永历政权争夺正统,到了十二月份,清军降将李成栋攻破广州,仅仅成立一个多月的绍武政权灭亡,到了此时,所有的事情已经再无悬念。
隆武、绍武、鲁王政权的相继覆灭并不标志着南明政权御清战争的结束,它实际上只是一个开始,因为随后的御清战争主力转移到了农民军身上,精彩才刚刚上演。
第四十九章风雨飘摇中的永历政权
无论是朱聿键、朱聿鐭,还是鲁王朱以海都不具备世袭的正统性,在朱由菘死后,世袭的正统性转到桂王朱常瀛的儿子,万历的孙子朱由榔身上。
当唐王和鲁王在东南沿海建立政权的时候,虽然两广的官员并不承认他们的正统性,但为了团结需要,两广还是尊奉隆武号令。朱津键既死,朱以海逃到海上,朱由榔的登基已经是势所必然。
隆武二年(1646年)十一月,在两广总督丁魁楚和广西巡抚瞿式耜的拥戴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登基称帝,以次年为永历年。
永历的登基似乎将那种纷乱的局势暂时安定了下来,永历政权继续遵循隆武政权所确定的联顺、联西御清方略,也就是联合农民军一起抵御清军的进攻。这些底层出身的人再次出现在抗清的最前沿,正像我们在本书的第一卷中说到那样,只有最低层的劳苦大众才具备国家民族的观念,才具备敢于牺牲之精神。
当清兵攻入广东后,肇庆已经不能停留,瞿式耜带着永历帝来到广西桂林,接着又沿湘江北上广西与湖南交界处的全州。对于永历政权来说,全州这个地方非常重要,它进可攻,退可守,此时永历政权已经酝酿收复湖南、湖北。
此时明廷在整个湖广地区可以动用的军队一共有四部分:一部分是在崇祯年间张献忠进攻湖广的时候,有五支官军隐蔽在湖广的山区,现在的任务就是要尽快找到这五支军队;第二部分是左良玉麾下有三支军队在江西向清军假投降后现在正返回湖广;第三部分是弘光元年有一支从云南去南京援助的军队,走在半路上弘光政权就垮台了,这支军队就暂时留在了湖广;第四部分是在李自成在江西被农民锄死后留下来的四支军队,分别由四位将军统帅,他们是郝摇旗、刘体纯、李过、高一功。
这四部分军队都必须由湖广总督何腾蛟将他们统一起来,但这事实上是不可能的,这些军队跟弘光王朝下的军队一样都没有给养,他们只有靠四处掠夺来获取那么可怜一点的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