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中兴之梦
崇祯以外藩继位,他跟永乐皇帝一样希望成为一代伟大的君主,挽救明王朝衰弱的局面,但此时的明王朝经过200多年的运转已经积重难返,无论崇祯皇帝如何殚精竭虑,中兴之梦始终成为一场泡影。
崇祯继位之初也将经筵作为一个重点来进行,他甚至将日讲也保留了下来,但崇祯跟其他皇帝明显不同,他不满足于讲课先生照本宣科,他希望让讲课先生联系实际,他甚至提出一些问题让讲课先生回答,而讲课先生受制于水平有限,通常不能给予令朱由检满意的回答,而这个时候免不了使得这位新皇帝对这些儒生失望。
一次他问内阁阁臣周道登“宰相当用读书人”何解,周道登支支吾吾答不上来,便说道回去查查书再来,接着,崇祯又问道:“近来大臣奏疏中多提到‘情面’二字,何为‘情面’?”周道登支支吾吾又无法应对。
一次在礼部右侍郎徐光启讲完《中庸》后,崇祯向徐光启问道“知天地之化育”和“其孰能知之”这两者是一回事吗?徐光启答道:“一个强调内知,一个强调外知。”崇祯笑道:“‘知’难道有内外之分吗?”虽然崇祯对儒家经典的理解有些肤浅,但也反映出他敢于怀疑经典的精神。
崇祯风格无疑跟前代皇帝不同,每次经筵或者日讲对讲官来说不再是他们展示自身才华的时刻,而是提心吊胆、惴惴不安的时刻。崇祯十一年的一次春讲后,皇帝问礼部左侍郎顾锡畴等人,保举与考选二法哪种选人方法最可靠,结果顾锡畴等人又答不上来。由此可见,明代的一些官员,尤其是翰林院出身的官员,尽管对孔孟之道熟知于心、尽管词章华丽、尽管满腹经纶,但一旦逆向行之,则显得捉肘见襟。
崇祯对于这些内阁阁臣的真实水平心里自然有一杆秤,所以崇祯一朝开始改变内阁阁臣选自翰林院的方式,开始注重选择一些有实际政务经验的人。崇祯认为这些由科举而选入翰林院的人,虽有才学,但不谙政务、脱离实际,坐而论道可以,但实际操作不行,尤其是应对突发事件不行。为了改变这种格局,朱由检一方面选用地方上的知州、知县进入翰林院,另一方面采取让地方官经过吏部会推直接进入内阁,这些方式无疑使得内阁焕发出了一种活力。
崇祯七年(1634年)的三月,又是一个大比之年,当崇祯看见那些鱼贯而入的考生的时候,他完全没有李世民那种“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的感想,对于他来说,这些考生都是废才。此次殿试是由朱由检亲自出题,朱由检改变过去殿试那种空而大的试题风格,出的全是针对时弊的题目。
在这次殿试中崇祯一连提了八问:
一,跟朕共治天下的是士大夫,但如今士大夫品行不端,朕想让士大夫们恢复古道,有何办法?
二,女真人的地盘地窄人寡,一旦去攻打朝鲜,三韩不守,这是为什么?
三,如今三协和天津、登莱之处朝廷都有重兵把守,导致朝廷军费激增,有何办法消灭后金,恢复疆土?
四,现今流寇蔓延,朝廷缺钱缺饷,一些人不奉公体国,一味让朝廷减免钱粮,朝廷难道不知道抚恤百姓的道理吗?有什么办法既能抚恤百姓,又能充实军费?
五,屯田是解决军费的办法,为何总是不见实际效果?漕粮和马匹都是军队所紧缺物资,为何总是被拖欠,有什么办法杜绝此类问题。
六,如今有没有办法收复河套,对于归降的蒙古人如何安排?蒙古插汉部和河套部联合起来了,有什么办法将他们分开?
七,流寇势大,海盗也时常骚扰,加上水灾、旱灾频发,有什么方法应对之?
八,唐、宋之时文武分的不是那么细致,本朝太祖对人才的任用也颇为灵活,有什么办法提升武将的地位?
这八问基本上涉及了当前军政、外交、用人等亟需解决的问题,朱由检以“策问”的形式作为殿试试题出了出来,一是想获得一种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二是也想发现一些人才,很可惜,这些参加殿试的贡士们都回答不出个所以然来。在此种情况下,朱由检只能对科举考试日益失望。
无论是前面谈到的崇祯在经筵和日讲中对讲官的询问还是在殿试中转换命题风格都反映出了大明王朝的这些官吏只擅长就理学、心学发表清谈,难以将他们的知识转换成现实的生产力,其结果就是导致皇帝在用人上的变化。
除了重视有实际政务操作经验的官僚,皇帝还注重恢复洪武时期举荐官员的方法,而且在武举中也更重视考生的武功,他甚至还废除洪武成例,允许朱姓宗室子弟参加科举考试。
崇祯七年同样是武选的大比之年,能舞动百斤大刀的只有徐彦琦、王来聘两人,但发榜时却没有两人的名字,崇祯一问,原来是因为两人文场成绩不佳,崇祯不禁大怒。国家罹难至此,还如此重文轻武,崇祯亲自将王来聘点为武状元,后来王来聘在镇压孔有德叛乱时,身先士卒,不幸战死。
崇祯在用人上的确不拘一格,他厌恶科举制、厌恶进士出身制、厌恶四书五经制,他力图实行文武并重、科举保举并重、朝官外官并重的选人用人制度,与此同时,他还试图恢复洪武时代那种肃贪的局面。崇祯继位后,针对官僚贪污纳贿的情况,除了加强御史监察制度外,他还实行厂卫监察、办案的制度,在他的鼓励下,崇祯六年、崇祯七年,厂卫狠办了几件案子。针对边疆军队统帅欺瞒皇帝的情况,崇祯重新恢复了自嘉靖以来被废除的太监监军制度。从崇祯四年起,皇帝就陆续派出宦官前往各地监军,很快边关各地就布满了监军的太监,其程度甚至超过了前朝。
崇祯的这些新政措施无疑带有变法的味道,而且可以从刘瑾、汪直、张骢、张居正那里找到影子,所以,自然遭到了既得利益者的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