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帝国备倭
洪武皇帝实行了严厉的海禁政策,对外贸易完全是以官方的通贡贸易进行,这一方面满足了外国贵族对中华物品的需求,另一方面维护了东方的朝贡秩序和天朝的虚荣心。但私下里的海外贸易一直在进行,官方的态度也比较暧昧,从成化年起,一些出使他国的官员开始利用出国的机会在船只中夹带私货,沿海市舶司的官员更是参与到走私活动当中。
而此时的日本正处于战国时代,一些破产的大名或失去生计的武士流落到中土,开始骚扰沿海边境,而沿海的一些失去生计的渔民也加入其中,协助声势。
帝国有三处市舶司负责海上通贡贸易,宁波司主要对日本,泉州司主要对琉球,广州司主要对南洋诸国。嘉靖二年(1523年),日本国内两大家族大内氏、细川氏分别派代表从宁波市舶使进入中国来通贡。按照宁波市舶司的规定,谁的船先进港,谁的船先验货,这天是大内氏的船先进港,但细川氏家族的使节贿赂了市舶司宦官,导致细川家族的船先验货。
中午在宁波市舶司举办的宴会上,细川家族的使节又坐在主座,本就在国内积怨甚深的两大家族,此刻面对这种情况大内氏的代表愤起杀了细川氏的使节,接着,大内氏家族代表带着他的人沿途烧杀抢掠,并打败了前来围堵的都指挥和千户。
这一事情上报帝国后并未引起多大的重视,皇帝与群臣正处于大礼仪争斗的炽热阶段,给事中夏言建议冷处理,关闭市舶司了事,嘉靖对夏言的奏书随后批复了事,从此中国与日本之间的通贡彻底断绝,一直到甲午战争才恢复。
日本由于处在蛮荒的孤岛上,形成了国民粗野的性格,所以历代中土王朝都对日本没有好感,属于被排斥的对象,如今帝国希望能寄关闭市舶司一劳永逸的解决不必要的麻烦,但问题只能疏导,却不能堵。明廷不知道粗暴的关闭了通贡窗口只会使问题更加复杂化。
尽管在以后的二十年中,日本人跟北方的草原人一样哀求这个傲慢的帝国允许开放贸易,但无疑都遭到了拒绝。1544年当一个日本使团来到中国后再次遭到了拒绝,这些日本人开始转而求助当地的商人。
明朝不仅关闭了官方贸易,对私人贸易也开始限制起来,这不仅影响到了日本人的利益,也影响到了中国沿海商人和普通民众的利益,为了生存,他们开始与日本人相互勾结起来,所以16世纪中期危害中国沿海的倭患大部分是由中国人参与的。
汪直是这场倭乱的主导者,从16世纪上半期他便开始从事走私生意,汪直大约出身于一个中平之家,自小就有江湖习气,有独立意识与冒险精神。他最开始的时候是加入别人的走私集团,在其领导被朝廷击溃后,其开始慢慢掌握整个走私船队,控制了大陆与日本岛之间的走私贸易。
这种走私活动进行的并不顺利,其原因倒不是朝廷的压制,而是地方士绅的剥削。汪直的走私团伙首先将货物从地方商人手中收购过来,再运到日本销售,然后从日本采购货物运回国内,在这个过程中沿海的商人通常采取先收货、后付款或者先收款、后付货的方式,这自然侵蚀到了走私者的利益,在这些商人拒绝付款的情况下,走私者采取了暴力方式。所以从1544年以后帝国的东南区域已经发生了几起针对当地富绅的暴力骚乱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开始酝酿解决危害东南的倭患问题。
朝廷开始派江苏苏州府吴县人朱纨任浙江巡抚,提督闽浙两省军务。东南沿海的局势已经很微妙了,当地已经是官绅一体,都参与了走私,无论是官府、士绅、小民都从走私中获得了利益,而前几次的火并不过是利益集团内部分赃不均所引致,眼看朝廷派大员来整治,这伙人开始悔恨莫及。
朱纨来到浙江后才发现这里的形势复杂,地方官员不听指挥,卫所的军队无法调动,这些困难对有着处理地方复杂政务、军务的朱纨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他开始自己招募军队,将地方官员撇开单干。此时的朱纨知道从中枢到地方他没有一个支持者,自己的面前是凶险万分,如果出错,即使皇帝不杀自己,浙闽两省的官员和士绅也会杀了自己。
朱纨在福建漳州建立剿倭指挥部,他开始执行严厉的禁海政策,毁掉船只、填塞港口、保甲连坐。这是永乐时代起东南沿海最严厉的海禁时期,真正达到了片板不能下海。很快,有史以来最大一次倭寇入侵在大明朝发生了,一伙由中国人组成的海盗侵入宁波、台州杀人放火,沿海的驻军没有做出任何反应,他们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是引寇入侵。情报显示这些海盗主要集中在双屿和九山两个岛屿,很快朱纨拟定了对这两个地方的作战计划。
战斗在深夜打响,官军乘着夜色向这两个岛屿发起猛攻,官军面对的海盗头目正是汪直。海盗们在这次的突袭中遭到了惨败,大部分人就地被歼,小部分人逃入外海,朱纨不顾地方官员的强烈反对将在这次战斗中捕获的人全部处决,被处决的人当中甚至有闽浙两省的地方官员的父亲和其他亲属。
第二年,朱纨命人攻击了停泊在福建沿海的一支大商船的船队,将捕获的中国人、葡萄牙人、日本人一共96人公开斩杀,此举震动了整个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