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唐才子传》的看法则是,“传闻桴海而去矣”也就是说骆宾王不是被朝廷所杀,也没有躲到寺庙里当和尚,而是飘洋过海去了日本。这点倒让我联想到现代的一个文人,也就是那个“大右派”储安平。据说他也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神秘地失踪了。有人说:“有一位老者在江苏某山某寺中见一方丈,形貌酷似储安平,他即上前拜见,并探问:‘请问,你是储安平储先生吗?’对方一笑,然后摇摇头,隐去。”这和骆宾王的故事就更像了,但恐怕储安平之事是借骆宾王的故事来想像而来的。文丨革丨时期,户籍制度极严,能风平浪静地隐藏在深山中的寺庙里是很难的。即便骆宾王有出家为僧逃过去的可能,储安平却难有当和尚躲起来的机会。

事隔千年,无论哪种传说都已不再重要。不管怎么说,委屈了一世的骆宾王晚年终于做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以一文尽吐胸中块垒,仿佛荆棘鸟泣血的绝唱,名动四海。“昔时人已没”,但那些慷慨激昂的诗文却让他永远辉映在初唐诗坛的天空,永不磨灭。

---完---

五沈佺期

档案:

名字:沈佺期

字:云卿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祖籍:河南省相州府内黄县

生卒:约656~约714或715

出身:幕僚家庭

成就: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

作品:《沈佺期集》。

擅长:七言律诗,其词藻华丽,律体严谨,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为唐诗承先启后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七言诗《独不见》

千古名言:“云间树色千花满,竹里泉声百道飞。”

死亡方式:病死

简历:

18岁中进士,被授予“协律郎”(相当于今天中华诗词研究协会的研究员,)与侍制(相当于秘书),即无事时在南省(中书省,相当于国务院)从事文书工作或研究格律,皇帝出巡或有大型活动时跟随做一些应制诗文。直接进入了唐王朝的最高权利集团的圈子里。

30岁左右晋升为考功员外郎(相当于现在教育部下属的招生办副主任),属五品或六品官之列,主要从事科举考试的一些事宜,公事之余他的主要工作仍然是侍从武皇,做诗应对。

41岁时,晋升为给事中,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秘书长,同三品。具体负责中书省的日常政务工作。

44岁时,又晋升为尚书,尚书在唐时一般由正三品以上官员充任,位列九卿,完全可以用“显赫”形容。沈佺期当时在任五年。

49岁时,因赃贿及与张易之交往过密而入狱,被流放灌州(今广西、越南之间),不久又迁台州(今浙江临海)寻事参军。

51岁时,召拜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常侍宫中。后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

58岁时,病死。

【正文】沈佺期,一世沉冤为哪般

一个名气不太大的人。

一个文学史上不可缺失的人。

沈佺期,一颗暗夜里的星辰,照亮了唐诗未来的走向,让中国近体诗在自己笔下定型的诗人,一直在我的心底驻足,即使一阵细雨一阵雪,即使南风忽而变西风,甚或旋风加冰雹,也没有停止吟唱。翻开唐诗,我就不能不回头将他遥望并一再审视,那些属于他的春秋和悲欢离合……

也许是上天的眷顾吧,从一出生,沈佺期就置身于舒适的环境里,不仅聪明过人,还接受了极好的启蒙教育,读过很多书,包括儒家经典和史籍以及道教和佛教经典,还有很高的音乐天赋。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而沈佺期不仅读了万卷的书,还行了万里的路,在十三四岁时遍游西南,小小年纪便见识大增,刚满18岁就中了进士,一时传为佳话。

命运向来让人难以琢磨,对于诗人尤其如此。生命原本是心中期待的莲花,谁也没有想到,竟然会长出肥大而香气扑鼻的芒果来。

正当沈佺期春风得意时,已晋升为天后的武则天为了笼络人心,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向唐高宗进奏了十二件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诏行十二条”。这“十二条”中的一条与刚刚中了进士的沈佺期有关,即提高官员的待遇,给八品以上的官员涨工资,给才高位卑、长期得不到晋升的中下级官僚升官。唐高宗虽不是个好皇帝,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人,当下就同意了这个笼络百官的建议,并立即执行。由此,少年沈佺期被授予了协律郎。

要知道在唐朝那会儿,进士在仕人中间可是凤毛麟角,可入神童之列,而“协律郎”则是非常大的头衔,相当于今天中华诗词研究协会的研究员之类。小小少年戴上这样的官帽,就等于一脚踏进了大唐王朝的最高权利集团的圈子。沈佺期没事儿的时候就在南省,也就是现在的国务院写写文书,研究研究格律诗。当皇帝出巡或有大型活动的时候便跟随其左右,做一些应制诗文为皇上助助兴,以歌时世。

这样的工作真是人间美差呀,沈佺期的身上不知因此吸引了多少妒忌又艳羡的目光。这样的生活就象一汪温泉,有的是春花秋月,有的是歌舞升平,有的是葡萄美酒夜光杯,身在其中,你只有醉,只有梦,而梦里永远听不见塞外的风声,更与金戈铁马的生活、嗜血如命的战士、风中招展的大旗以及胡琴琵琶和羌笛无关,无论多么富有才情的诗人笔下也只能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这时候,沈佺期的诗文也自然带有绮靡之风,纤细缠绵。但是,尽管他还没有完全摆脱齐梁的影响,却都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作基础,语言的锤炼,气势的流畅,和齐梁浮艳之作大有不同。

这期间,沈佺期将神童的才能尽情发挥,在别人吟诗作画觥酬交错的时候,独守寂寞熬更守夜地做学问。在继南朝著名文学家沈约提出“四声八病”之说后,总结了五百年间应用于格律形式的实践经验,把逐渐成熟的近体诗形式肯定下来,又完成“回忌声病,约问准篇”,使人们作格律诗时有所遵循,让中国近体诗和古体诗的界限有了更明确的划分,是“词章改革之大机”(《诗薮》内篇卷四)。在那些本该花天酒地逍遥自在的日子里,他写了大量诗文,而七言乐府诗《独不见》便是其中最优秀的一首:

卢家少丨妇丨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诗里的卢家女子“思而不得见”的是征戍辽阳十年不归的丈夫。寒砧处处,落叶萧萧,身居华屋里的她却心驰万里之外,辗转反侧,久不能寐。而那一轮恼人的明月偏偏也来凑趣,透过窗纱把流黄帏帐照得清清楚楚,格外炫人眼目,让人愁上添愁……在此,沈佺期以委婉缠绵的笔调将《河中之水歌》中的莫愁故事加以延伸,对唐代律诗、尤其是边塞诗影响很大。清朝著名教育家、《四库全书》编修官姚鼐称此诗“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而这首诗恰恰说的是莫愁夫妇的故事,研究莫愁文化无不把它视若至宝。

随着一阵大风沙,莫愁走远了,无数个莫愁走远了。而诗人沈佺期用直达心灵深处的文字向我们传递着她们不尽的辛酸,让闻者愁,令听者忧……

---待续---

时间在风云多变的官场悄然流失,不知不觉沈佺期就到了30岁。正是人生好光景,又被晋升为考功员外郎。这职位相当于现在教育部下属的招生办副主任,属五品或六品官之列,主要从事科举考试的一些事宜。科考一般是三年一次,作为京官,非大比赛之年并不是很忙。坐在这样的位置上,沈佺期公更是逍遥自在,除了简单的公事之外,主要工作仍然是侍从皇帝,做诗应对,笔下文风渐变,呈模山范水之作。

那些在大唐寻花问柳的文人骚客们》小说在线阅读_第1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__花无心__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那些在大唐寻花问柳的文人骚客们第1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