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话说回来,杀害外国公使确实过分了,克林德碑也由此成为北京的一道风景,各国记者来到北京,总要来瞻仰一番,和石牌合影留念。只可惜好景不长,一战后德国战败,北京民众一举砸了克林德碑,另树一碑,大书“公理战胜”四字。

只是,公理未必一定战胜!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惨败,更是说明国际社会根本就没有什么“公理战胜”!国际社会的第一原则,一直都是强权战胜!后来还因此引发“五四运动”,这是后话。

第二款是惩办罪魁祸首,名单和惩办方法如下:

1、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斩监候,如皇上以为应加恩免其一死,必须发往新疆永远监禁,永不减免。

2、庄亲王载勋、都察院左都御史英年、刑部尚书赵舒翘,赐令自尽。

3、山西巡抚毓贤、礼部尚书启秀、刑部左侍郎徐承煜,即行正法。

4、协办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刚毅、大学士徐桐、前四川总督李秉衡均已身故,追夺原官,即行革职。

另:兵部尚书徐用仪、户部尚书立山、吏部左侍郎许景澄、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联元、太常寺卿袁昶五人因为主和被杀,开复原官,以示昭雪。庚子年对洋人和教民保护不力的外省官员均要惩办,有洋人和教民被害的城镇,五年内该地的读书人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再看一下结局。庄亲王载勋于辛丑年正月初三自尽;英年、赵舒翘初六自尽。毓贤初四被正法,启秀、徐承煜初八日被正法。徐承煜是许景澄等人被杀时的监斩官,如今也是人头落地!

董福祥被革职,因为其是回军将领,怕回人造反,因而从轻处置。其实此等莽夫,倒是最应该惩办的。其他有责任的外省官员也都加以惩办,至于那些五年内不得参加科举考试的城镇,不到5年(1905年),大清帝国已经废除科举考试了!

第三款是因日本书记官被杀,派户部侍郎那桐为专使大臣,赴日本谢罪。

第四款、各国坟茔被发掘的地方,重新立碑雪耻,并规定北京一带每处一万两,外省每处五千两。如此天价,洋人真会狮子大开口。

第五款、武器禁运。各国不得把军火运到中国,时限为两年。见此款后方知武器禁运,早而有之。洋人大概怕武器流落民间,再来个义和团什么的;或者就是为了削弱中国军队的抵抗力。

第六款、赔偿四点五亿两白银,年息四厘,分三十九年本息还清。赔款由上海办理,以关税盐政作保。

四点五亿,是个意味深长的数字,根本就没有经过核算,纯粹就是对国人的有意侮辱,合计当时大清国每人罚一两。老太后的一时糊涂,板子却打在大清国每个子民的屁股上,这都招谁惹谁了。

第七款、各国派兵驻守使馆,中国人不得居住在使馆区内。这就是后来的东交民巷使馆区,华人不准居住,狗也许可以。

第八款、大沽炮台和天津到北京一切炮台防卫设施,一律削平,以绝后患。北京从此门户洞开矣。

第九款、天津到北京的关隘要地,包括杨村、唐山、滦州、秦皇岛、山海关等,允许外国兵驻守。如此以来,外国人从海上到北京,通行无阻。

第十款、小老百姓要是敢触犯洋人的话,除了要惩办当事人之外,地方长官也要惩处。也就是说,地方官必须要全力保护洋人,不然要负连带之罪。虽说我们连罪制度历史悠久,但因百姓触犯洋人而连累长官,倒是头一遭听说。

第十一款、北河改善河道,各国派专家兴修,清政府出钱六万两白银。黄浦河道,也由各国派专家兴修,预算四十六万两白银,大清国出一半的钱。此是通商条款,虽然主要为列强倾销洋货考虑,但总还算体现了一点点积极意义。

第十二款、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首----再没有比和洋人打交道更重要的事情了。各国公使觐见礼仪,随洋人习惯。

议和过程中,李鸿章毕竟年老力衰,多年的积劳成疾,终于一病不起,更可恨俄国人为获得了东北的侵略权益,一再苦苦相逼,甚至追到病床之前!

李临死前,仍旧口授谈判计划,有条不紊。各国听说李鸿章已死,颇有感伤,最后议定和约。

如今世人都说李鸿章所签之约为卖国条约,但换其他人未必能比李鸿章做得更好。国家衰败至此,即使第一能臣,又能如何?

又有一说,李鸿章死前一天,口授于式枚遗疏,保举袁世凯为直隶总督。李鸿章说,当今大清的天下,再没有比袁世凯能力更强的了,终于成就了这窃国大盗。

《辛丑条约》签订后,各国才陆续撤军,而当时已经占领北京一年多了。虽说八国联军已经撤出北京,慈禧太后仍旧心有余悸,不敢立刻返回。后来在各臣工的强烈要求下,才决定还都。出发前,太后还命令各省先把回京的路修好,这才起驾返回北京。

慈禧太后到了保定后,坐上袁世凯特别为她准备的超级豪华火车专列,让老太后见识了一下西洋科技的厉害。慈禧太后回到北京时,乐队奏乐迎接,因为没有国歌,据说当时奏的雄壮曲子居然是法国的国歌《马赛曲》!要是慈禧太后知道了,不知作何感想。

这辆豪华专列,本是为慈禧太后首次乘火车的处丨女丨航而专门打造,可谁又知道,十年之后,它却变成了清廷的叛逆乱党、后来的临时大总统孙文的专列?而又过了16年,当它载着东北王张作霖驶过皇姑屯的时候,却被日本军阀炸了个稀巴烂。世事无常!

又听说,慈禧太后在宫中藏三千多万两银子,八国联军没有拿走,还替她保管完好。慈禧太后回宫看到银子安然无恙,顿时喜笑颜开,逃难之事,早已抛却云霄之外。

经此巨变后,朝中各大臣争着谈论新政,慈禧太后也不再刻意反对。但等到局势稍微安定下来,便又开始大修颐和园,穷极奢华,一天就花费四万两银子,宫中依旧歌舞升平,早已忘记了庚子之乱。

只是有一点点不同,那就是慈禧太后对洋人的态度大变。大概是慑于洋人之威,慈禧太后对洋人的要求,大都曲意逢迎,真可谓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各国公使夫人,也被获准时不时的进宫觐见,日本内田公使夫人汉语很好,往来尤其的频繁。

而光绪帝,他的境遇并没有因为实行新政就有所改变。自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已经为慈禧太后所不容,逃亡到西安的时候,慈禧太后偶尔还会征求一下光绪帝的意见。回到北京后,慈禧太后故态重萌。有外国公使夫人入宫时,有想见光绪帝的,慈禧太后就把光绪帝召来,但只见光绪帝侍立一旁,一言不发。

光绪帝后来从不过问朝政----能否自保尚是问题,怎敢过问朝政?

8.9、南方闹起了东南互保

王树增先生在其著作《1901》里说,庚子年“当帝国的整个北方都已经混乱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的时候,帝国的南方却是另外一番宁静和平的景象,仿佛中华帝国此时为南北两个不同的国家”。

这说的就是庚子年的“东南互保”。在大清帝国历史上,一半的朝廷命官居然公开指责朝廷圣旨谬误的,并坚决表示不予执行,这是整个帝国的历史上,绝对是史无前例的一次大意外。

当北京慈禧太后和义和团闹得不开交的时候,南方各省的督抚们,那些饱受传统儒家文化熏陶的士大夫,已经断然否认了北京当权派们对义和团的称颂。这本也算不上什么高明,只是北京的那些当权派们实在是过于糊涂,怎可招引义和团,甚至进而对当时世界的主要列强宣战?一国尚且不敌,何况八国?

庚子年五月,慈禧太后向列强宣战后,通电全国,要求地方筹款调兵,勤王抗敌,务必灭洋到底。但当时老太后有何能力去抵抗八国联军呢?戊戌政变后,北京那伙顽固派还通令全国废除洋操、洋服,而要恢复刀弓石的武考呢!

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小说在线阅读_第9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西门送客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第9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