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康有为早年的师傅朱九江是道光年间的进士,此人学术造诣精深博大,对岭南学术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尽管当时的学风主要由乾嘉汉学所主导,但朱九江很早看到了这条学术理路的内在不足和问题,其主张以程朱理学为主,兼采陆王心学,融合汉宋之长,探源于孔子之学。

康有为受到了老师的影响,逐渐抛弃了原先故纸堆里面的考据之学,转而开始私心好求安心立命之所,静坐养心。但康有为孤傲的性格决定了他和谁都不可能长期相处下去,在朱九江门下求学三年后,就因为种种学术问题上的分歧和老师分道扬镳。

随后,康有为突然对佛道之学大感兴趣。1878年冬,康有为只身一人来到了山水幽胜的西樵山,在山上一个叫做白云洞的洞穴住下,开始专门学习深奥的宗教理论。这段时间,恐怕是康有为繁闹一生中最为浪漫、也是最为自得的日子。据说,我们的康老师在山上经常披头散发,不修边幅,累了就躺在石窟瀑布泉水之间,醒来就或在芳草茵茵中、或在清清流水边,徜徉徘徊,恣意游思,天上人间,极苦极乐,都是亲身尝试一般。

但是,佛学和道学的思想,并不能满足康有为那颗狂野饥渴的心。就在这时,京城翰林院编修张鼎华携几个友人来到西樵山游玩,途中遇见康有为。康有为向前和他论学,但没辩多久,因为意见不合,康有为便破口大骂,拂袖而去。涵养深厚的张鼎华,大为吃惊,回到广州后见人便说:“来西樵见一土山,惟见一异人。”

康有为后来被张鼎华的雅量所打动,于是给他写了封信说自己如何仰慕他。而张氏也被康有为的文笔所吸引,于是两人在省城重新会晤。后来,广东的士人便对“异人”康有为有些注意。从张氏这里,康有为接触到了一些西方近代的资本主义思想和当时正在酝酿的改良主义思潮。这无意间的交往,给迷茫中的康有为指出了一条明路。

恰在此时,康有为因为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去了香港一游。当时的香港,在英国殖民统辖下已近半个世纪,西方的新天地已初具雏形。在香港的游历给了康有为很大的震撼,“览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

1882年,康有为第一次进京,途中经过上海的时候,上海租界的繁华景象再一次让康有为感到印象深刻。回来后,康有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搜集了不少的西学书籍,开始大加研读,并逐渐对西方世界产生了朦胧的憧憬和好感。

在当时的读书人圈里,对儒学的研修、佛道的参悟和西学的先读,使康有为俨然已是鹤立鸡群,并养成了他自许“圣人”的心态。康有为将自身的使命自述为:“其来世也,专为而已,故不居天堂而故入地狱,不投净土而故来浊世,不为帝王而故为士人,不肯自洁,不肯独乐,不愿自尊,而以与众生亲。为易于救援,故日日以救世为心,刻刻以救世为事,舍身命而为之。以诸天不能尽也,无小无大,就是所生之地,所遇之人,所亲之众,而悲哀振救之,日号于众,望众从之,以是为道术,以是为行己。”

好一个“救众生”的圣人!康有为“圣人”心态,也可以称之为一种入世的“教主”意识,这也决定了他今后的命运,甚至一度影响到中国发展的方向!

康有为在不断吸收西学的同时,也开始营造自己的思想体系。1885年,康有为根据自己掌握的西学知识,写了第一本普及性的小册子《人类公理》。在书中,康有为以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理论,猛烈抨击中国传统社会落后的制度和意识形态,并首先提出了“人的解放”这一口号,绘制了自己理想世界的蓝图。

在随后的一年内,康老师大发神威,一口气写下了《康子内外篇》、《教学通议》、《韵学卮言》等小册子,一时间声誉鹊起。康有为在反思近世中国的沦落时,认为其根源是中国人现在没有学习到古人的精华,反是尽学些糟粕。由此可以看出,康有为面对西方挑战时,还是返向中国的传统思想寻找对抗武器。

1888年5月,康有为第二次进京参加北闱乡试,是年6月,慈禧太后颁发懿旨说光绪皇帝已满十八岁,已经能够处理军国大事,所以宣布次年正月光绪成婚后,即由皇帝亲政。清廷最高权力的这次交接,在朝野内外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人们都感觉到清朝要经历一个新的权力转换时期,成年的皇帝将取代慈禧成为大清帝国的新掌门人。

康有为于是认定,他大展拳脚的时机到了。就在当年12月,康有为首次上书光绪皇帝,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三项主张,建议皇上采取自己的办法进行改革。但是,按照朝廷的政治体制,科道及四品以上的京堂才有权力向皇上专折奏事,其他官员的奏折,都要经过所在衙门的高阶官员代为禀奏,民间上书则需都察院转呈,而康有为当时是一个没有任何功名的布衣,根本无权上书皇帝。

于是,康有为到处托人,最终找到了国子监祭酒盛昱,盛昱转而将这份万言书呈给了当时的户部尚书、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翁同龢读后觉得此人一介草民,但从其用词言语中有太多讦直,所以并不同意代为禀奏圣上。后来,这封上书被转交给都察院左都御史祁世长,但祁也是一个老狐狸,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满口答应收下,却根本没有去做。康有为随后又给徐桐写信,但徐桐是个顽固守旧派,根本不予理会。

康有为的第一次上书参政就这样无果而终了。后来几个月里,本来兴奋的康有为陷入了郁闷当中,百无聊赖之际,康有为在京师玩起了金石书法以作消遣,并写下了《广艺舟双楫》一书。待了没多久,康有为便一路游山玩水,重新回到了广州并任教于长兴学舍,开始广收门徒。

1890年4月间,广州学海堂的高材生陈千秋慕名拜访了康有为。交谈一阵后,陈千秋立即被康有为的奇谈妙论所折服,7月份拜了康有为做自己的老师。不但如此,他还将康有为的学说观点向自己的同窗好友梁启超热情推介了一番,大夸康有为学问博大,论说新颖,是个最理想的导师。

先简单介绍一下梁启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庵,广东新会人,少年时代即以神童闻名于乡里,十七岁中举后,在当地已颇具名声。梁启超在见康有为之前,自视也颇为不低,毕竟自己那时已是举人,而康有为还只是个秀才。他听了陈千秋的一通神吹海侃之后,将信将疑,便去见了康有为一次。

梁启超没料到的是,初次见康老师后,小举人的信心顿时崩溃,发现自己以前所学百无一用,而很快便被康有为的论说所征服。梁启超后来描述这次交谈的感受:

“余以少年科第,且于时流所推重之训诂词章学,颇有所知,辄沾沾自喜。先生乃以大海潮音,作狮子吼,取其所挟持之数百年无用旧学更端驳诘,悉举而摧陷廓清之,自辰入见,及戌始退,冷水浇背,当头一棒,一量尽失其故垒,惘惘然不知所从事,且惊,且喜,且怨,且艾,且疑,且惧,与通甫联床,竟夕不能寐。明日再谒,请为学方针。先生乃教以陆王心学,而并及史学西学之梗概。自是决然舍去旧学,自退出学海堂,而间日请业南海之门,生平知有学自兹始。”

“冷水浇背,当头一棒”,这是梁启超对这次谈话的概括,在我们现在看来,有些惊人,又有些传奇色彩。说真的,从康有为古板的照片中,还真很难想象出他能有如此的魅力呢!众所周知,康有为日后有很多房老婆,其中一个叫何旃理(lily)的,乃是当时的华侨小姐。她只见过在演讲台上的康有为一次,立即被他的才气所折服,决定以身相许,是年何小姐十七岁,而康有为已近半百,一时传为美谈。

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小说在线阅读_第7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西门送客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第7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