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日本把侵略战火烧到中国境内后,也引起了英国的严重不安。英国害怕日本的进一步侵略有损于它在华的“商务”权益,希望中日言和,罢兵息战。英使欧格纳径向总理衙门提出“中国对战事既无把握,不如向日本言和,赔款了事”。奕禦、孙毓汶、徐用仪等人竭力赞成英国的调停意见。“以为不如此,不能保陪都、护山陵”。翁同龢不赞成奕禦等人的看法。11月11日,东暖阁召对,孙、徐首陈英国调停“机不可失”,“时不可错过”,劝告光绪帝接受和议。翁同龢当即抗争,他说:“日本索兵费,所需究竟多少?如不可从,终归于战。”认为“此事必不可成”。他还表示,即使有人非要坚持这么做,他“绝不与闻”。翁同龢提醒与会诸臣:“至若再观望希和,而不全力与战,何以振中国?!”⑦事实上,由于日本这时水陆得手,正准备对中国发动大规模进攻,企图进行更大的勒索,感到还未到停战议和的时候,最后婉言谢绝了英国的调停建议。

1894年11月底,辽东前线清军全面溃败。美国政府认为日本该到歇手的时候了,再打下去,可能要引起欧洲列强的干涉,劝告日本就此停战议和。日本也因财力物力均形告绝,打得精疲力竭,表示愿意接受美国调停。美使向总理衙门转述了日本意见,要中国派员赴日谈判。西太后即派张荫桓、邵友濂为议和代表,前往日本。

对于张、邵的赴日议和,翁同龢说:“臣于和议向不敢阿附,惟兹事亦不可中止。”既不反对,也不赞同。他总感到当时议和条件尚未成熟,“倭志奢,媾事难,不易成”。认为这次遣使,只能是为真正和谈作“准备”,使臣的任务应当是“欲得其贪欲之所出”。他还针对主和派求和心切的心理,提醒军机诸臣:“似不可恃媾而懈战备。”建议利用三冬“移守关军与前敌合击”。由于全国要求继续抗战、反对妥协投降的舆论空前高涨,西太后、奕禦被迫采纳了他的意见,派出湘军大队出关作战。

三、支持台湾军民的抗战,为拒割台湾作出巨大努力

还在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海军便不时在我国沿海游弋,翁同龢曾因此写信给闽浙总督谭钟麟,建议起用抗法名将刘永福。谭接受了翁的意见,任命刘永福戍守台南,翁同龢为之大喜,称“南天得此一柱,疆圉可安”,对刘极尽赞许。甲午战争爆发后,他与台湾巡抚唐景崧以及爱国人士丘逢甲、俞明震彼此存问,书信往还不绝,对于台湾的防务寄予极大的关心。

1895年3月,日本为了给自己日后强占台湾造成既成事实,悍然向台湾、澎湖列岛发起进攻。在军机会上,有人主张舍南就北,弃台湾于不顾,专保辽东。翁同龢力持不可。他说:“台弃,南疆危,永无宁日。”并多次呼请增兵援台。3月底,台湾军民抗日斗争空前高涨,唐景崧要求清廷拨款济军,并致电户部代购军械。孙、徐表示反对。翁严加驳斥,他说:“彼(指唐景崧、刘永福)在汤火中,忍不援乎哉?!”毫不犹豫地拨寄户部银款50万两,以表示对台湾军民抗战的坚决支持。

为了拒割台湾,翁同龢同主和派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

1895年2月底,清政府决定派遣李鸿章为代表赴日议和。先是美使转述日本意见:“非有让地之权者,不必派来。”2月27日,李到京请训。御前会议讨论割地问题。会上,翁同龢明确表示自己反对割地。当时外国报纸已宣露日本有“占台”之意,翁同龢又明确指出:台湾不可割弃。但主和派坚持“不割地则不能开议,无法了局”。西太后遂正式授予李鸿章割地赔款的全权。28日,李鸿章到翁宅拜访翁同龢。谈次间,翁又一次言及“台事”,请李“多留意”。次日,翁同龢前往贤良祠回拜李鸿章,再次叮嘱:“台湾万无议及之理。”希望他在谈判中坚持再坚持。

4月3日,李鸿章将马关和约内容电达朝廷,翁同龢看到电文,当即“头晕目眩”,“声泪俱下”。在御前会议上,“力陈台不可弃”。“既而又争于上前,余言恐从此失天下人心。”此后一连数日,因“台事与同官争论”,“与邸(指奕)语不洽”,“入对时不免愤激”,坚持反对割让台湾。他还前往恭王府,打算说服重病在家的奕禦。但奕禦主和之意已定,反而指责翁同龢“讦直”,“廷议徒扰”,使翁大失所望,怅然而返。4月12日,军机全班探望奕禦,翁同龢再一次询问奕禦对割台的态度,奕禦只是“唯唯而已”。翁同龢愤而先归。在反割台一事上,他对奕禦已不再抱有任何希望了。

《马关条约》的内容引起了举国震惊。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会试的十八省举人上书光绪帝,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在这股炽热的爱国热流激荡下,翁同龢曾劝令光绪帝“迁都再战”,决心利用全国人民高涨的反侵略热情,争取拒签和约,拒割台湾。

4月16日军机会议上,孙毓汶拿着李鸿章从天津送来的和约稿本,要光绪帝立即用宝(盖印)。翁同龢力请展缓时日,孙坚持不可,并以延误了和议,“万一激成事变,贻误邦国”来恐吓翁同龢。翁立即反驳说:这样丧权辱国的条约怎能强使皇上用宝,万一苟且求和,害国病民,你我才真将成为误国的庸臣、名教的罪人!孙仍不罢休,指责翁说:师傅纵不念国家安危,也该为我们自己身家性命想一想!翁越听越气,大声怒斥:谁无妻孥身家性命?只是今日之事,如国家何?台湾遥远,割让日本,东南半壁从此不得安宁;辽东乃盛京门户,皇陵屏蔽,更不可拱让,引狼入室,使虎狼于我卧榻之侧,况一国生衅,列国纷乘,大局糜烂,后果何堪设想……⑧

翁孙争论长达一时之久,没有结果。翁同龢又跑到南书房,准备再草折谏争。就在这时,西太后下令批准和约,翁同龢“战栗哽咽”,无限伤心。在这天日记中,他写道:“覆水难收,聚铁铸错,穷天地不塞此恨也。”为《马关条约》的签订,台湾的割让抱恨不已。

日本的崛起,引起了列强之间新的矛盾。在《马关条约》签字的第六天,俄国联合德、法,要日本退还辽东半岛,同时,要清政府暂缓换约。

三国干涉还辽,又刺激了清政府的幻想。在仇日的感情支配下,翁同龢及其他主战官僚希图借这场国际干涉,力争拒割台湾。他力排众议,创言照会日本,展缓换约,请俄、德、法三国“共保台湾”。为此,他四处奔走,进行种种努力。他与汪鸣銮、张荫桓分头访问了俄、德、法三国公使,请他们电告本国,支持中国不割让台湾。又亲自找到美使田贝,托其转告日本,展期换约。他还多次打电报给清朝驻俄、法公使许景澄、庆常,要他们向三国交涉,帮助中国“不令交出台湾”。他甚至萌发毁约再战的思想,劝说光绪帝电询刘坤一、王文韶“稽查各军是否堪战”。翁同龢的这些活动既没有得到多数官僚的支持,也没有引起列强的反应,俄国干脆表示不能帮助中国,反而催促清政府按期换约。至此,翁同龢与主战派仍未放弃最后的努力。就在伍廷芳赴烟台同日本代表办理换约手续前,他又草拟了两道随约照会:一、“暗言辽事”。二、“明告台湾难交”,作为将来改约的张本。其他军机大臣皆视这一行动为“愚蠢”,对他大加讪笑。翁同龢及主战派争取拒割台湾的斗争虽然不可免地遭到了失败,但他那种为了争取国家领土主权少受损失,不惜奔走努力的爱国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四、主战爱国不容否定

历史上民族矛盾尖锐时,常有主战主和之争,也就有主战派与主和派的分野。甲午战争中,帝党主战,后党主和,明显地具有爱国与卖国之分。翁同龢坚持主战,反对日本侵略,反对西太后、李鸿章投降卖国,代表了中国人民反侵略、争独立的愿望和要求,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但是,在很长时期内,他的爱国主战行动一直受到一些人的非难。后党分子攻击他是战争的“罪魁祸首”,甚至把战败的责任归咎于他。

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小说在线阅读_第7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西门送客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第7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