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譬如镇远管带林泰曾,因镇远号入港时不慎触礁受伤,无法出战,他为此自责过度,心情忧愤而自杀身亡。在余舰被困、救援无望的情况下,为防止军舰资敌,定远管带刘步蟾炸毁自己座船后,在极度悲愤的情况下自杀身亡。次日夜,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生服鸦片自杀,同晚,护军统领张文宣也以同样方式自尽殉国。两天后,镇远的继任管带杨永霖用手枪自尽。

北洋舰队十五名高级将领(提督丁汝昌加十四名管带),就有八名阵亡或自杀殉国,一名自杀未遂(靖远舰管带叶祖跬在船被鱼雷击毁时自沉,被水手拼死救起),而方伯谦则可能是冤杀。

帝国的海军精华,一时俱去。这是何等的惨烈!

最让人寒心的,莫过于我们某些历史学家听信一些洋员的回忆录,抹杀北洋舰队将士的英勇。正如唐德刚先生指出的,以英人泰乐尔的谰言最为无耻,竟然骗了我们学界这么多年,连电影《甲午风云》都是以之为脚本,遗毒甚大。

这个泰乐尔,本是英国小学都没有毕业的洋瘪三,跑到上海来掘金,后经人推荐到定远上当差。估计定远管带刘步蟾没正眼瞧过他,此人一直怀恨在心。刘步蟾是留过洋见过世面的人,连真正的英国海军上校琅威理他都不放在眼里,何况这营中混混?怪不得此人后来咬牙切齿,要把刘步蟾等肆意抹黑,将我殉国将领说得一文不值,以泄私愤。至于其他洋员如美籍洋员马吉芬、英籍洋员马格禄,这些人的话恐怕都要打个折扣才行。

事实上,黄海海战开战之初丁汝昌即受伤后,刘步蟾升旗代为指挥,战功卓著。定远和镇远两舰血战近五个小时,各中敌弹数千发,幸有铁甲护船,炮战中巍然不动。定远在刘步蟾的指挥下,击中并差点俘虏敌舰比睿,随后,定远巨炮又击中敌舰赤城,当场打死赤城舰长坂元八郎太,赤城驶逃过程中又被来远屡屡击中,好不容易逃出作战海域,宣布报销。战至下午三点半,定远一炮击中松岛,松岛当下就舰体倾斜,烈焰冲天,当场杀死杀伤敌方八十四人,并令松岛丧失了指挥和战斗能力。正因为如此,日本舰队才首先撤出战斗。

硝烟散去,遥想当年(1891年7月),李鸿章派丁汝昌率定远、镇远等六舰访问日本,后来晋见天皇,备受礼遇,而刘步蟾等人的英国海校同学东乡平八郎只能叨陪末座,很是灰溜溜的。后来东乡平八郎应邀上舰参观,见船上水兵竟在两尊主炮炮筒上晾晒衣裤,如此的藐视武装,不觉心中暗自冷笑,回去后告诉同僚,说北洋舰队不足为惧。

1886年,北洋舰队在黄海上进行第一次大操时,比两位海军大臣醇亲王奕澴和李鸿章更重要的检阅官,居然是下面没有东西的太监李莲英。如此说来,在神圣的主炮炮筒上晾晒衣裤,也算不了什么大事情。

体制之误,夫庸何言?说到这封建王权体制,要碰到开明有为之君,倒也不是什么坏事,不过,晚清数朝偏偏运气不太好,皇帝不是早死就是生不出儿子,让慈僖太后这个狠毒的女人把持权位几十年,在她的治下,大清帝国一步步滑入深渊。

光绪帝满了十六岁(1886年)后,慈禧太后在次年改为“训政”。1889年光绪帝完婚后,慈禧太后宣布“撤帘归政”,改由光绪帝亲政。但是,慈禧太后退休后还抓着大权不放,加上多年的后党已成气候,在这权力移交过程中,就隐然形成了帝后两党之争。

在一个没有母爱的环境里长大,光绪从小就胆小懦弱,尤其对慈禧太后畏之如虎,偶遭斥责往往两腿战栗。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小皇帝也开始变得自主和逆反,自知为一国之君,当奋发图为,特别在一个状元老师的教导下,也颇想做一个明君圣主。

这个状元老师翁同龢,乃出身“父子宰相,叔侄状元”的帝师名门,光绪帝从小就跟着翁老师学习,后者在各方面都给予了光绪帝悉心的指导和照顾,弄得光绪小皇帝“每事必问翁同龢,眷倚尤重”,过于依赖了。

翁师傅乃当时著名的清流派领袖,此人在甲午战争中一味主战,却不知兵。据说,翁师傅主战乃夹杂着和李鸿章的个人恩怨。原来,翁同龢与李鸿章有“父死兄徙”的大仇(见前文),李鸿章不欲战,翁师傅就偏要他战,至于结果如何,就不在翁师傅的考虑范围之内了。李鸿章和翁同龢斗了几十年了,再斗一次又有何妨?

据说,一代中兴重臣恭亲王奕䜣临死前,光绪帝亲自前往探视,但时就问皇叔,“朝中人物,谁可大用?”小皇帝想让他推荐自己的翁师傅的,但他恭亲王坚决不提。小皇帝等不及了,就说,“如今的户部尚书翁同龢如何啊?”恭亲王挣扎着起来,大声说,“是所谓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错也!”

恭亲王阅人无数,老于世故,如此大的反应,估计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光绪皇帝当时毕竟年纪轻,经验不足,被他的翁师傅一鼓噪,便成了最坚定的主战派。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里细查道光、咸丰和光绪祖孙三人分别应对第一、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时候,发现其心态如出一辙:

“开战之初,三位万岁爷总司令都意气风发,坚决主战。臣民有畏缩主和者,简直是杀无赦。可是迨战争爆发,洋兵把清兵打得一败涂地,万岁爷又惊惶失措,抱怨当初主战者欺君罔上,误国误民,要他们提头来见。”

正因为如此,小皇帝才不断辱骂那七十多岁的李鸿章,逼迫老李立刻率领他那过气的淮军,杀奔战场,至于有无准备,结果如何,从不考虑,或者干脆瞎指挥一通。

譬如旅顺吃紧后,李鸿章收到小皇帝的谕旨:“前因旅顺防务紧要,电饬李鸿章亲自巡历,激励守御,迄今旬日,不见一字复奏。当此军情万紧之时,岂容如此玩误!‘定远’等船,迄今尚未修好,不知丁汝昌所司何事?殊甚痛恨!‘定远’‘来远’等为该军制胜利器,著丁汝昌即日前往旅坞,将两船带出,倘两船有失,即将丁汝昌正法!”

北洋舰队被围困在威海卫后,小皇帝又下令:“我海舰虽少,而铁甲坚利,则为彼所无,与其坐守待敌,莫若乘间出击,断贼归路。威海一口,关系海军甚重。在事将弁兵勇,倘能奋力保全,将登岸之贼迅速击退,朝廷破格酬功,即丁汝昌身婴重罪,亦可立予开释。”

小皇帝火气很大,但他哪里知道,北洋海舰队在军舰减少、多数军舰有伤的情况下,乘间出击恐怕是加速死亡,而断贼归路,又如何断起?

李鸿章访问欧洲时,德国铁血宰宰相俾斯麦曾经暗喻李鸿章只会打内战,李鸿章渭然叹道:“与妇人孺子共事,亦不得已矣!”作为洋务运动的总设计师,李鸿章倒腾的那些瓶瓶罐罐,竟然被东洋小鬼子打了个七零八落,呜呼哀哉!

眼见“中兴”大业就此沦落,老李也只能叹道:“老夫办了一辈子的事,就是练兵和海军。如今看来,都是些纸糊的老虎,何尝能真正放手办理,不过勉强凃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箿,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箿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诚然!洋务运动搞了近三十年,洋枪洋炮洋船都买了;洋人也请了;兵工厂、造铁厂、织布局、同文馆、船政局、总理衙门外交部,还有北洋、南洋水师,都搞了,看起来也像模像样,可惜,那只是中看不中用的“纸老虎”而已!甲午战争的彻底失败,李鸿章也只得承认自己只是个“裱糊匠”,大清朝也不过是“东贴西补”的一间“破屋”罢了。

最苦《马关条约》的谈判,老李挨了一枪不说,还得蒙上千古骂名,如他自嘲:“七十老翁,蒙汉奸之恶名,几有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之势。”从战争到外交,老李“以一人敌一国”,奈何?

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小说在线阅读_第6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西门送客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第6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