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李:“不能还,则如之何?”

伊:“已深知贵国情形为难,故减至此数,万难再减。”

李:“总请再减。”

伊:“无可减矣。”

李:“再讲让地一节。历观泰西各国交兵,未有将已据之地,全行请让者。以德国兵威之盛,直至法国巴黎都城,后将侵地让出,惟留两县之地。今约内所定奉天南部之界,欲将所据之地全得,岂非已甚?恐为泰西各国所訾笑。”

伊:“如论西国战史,不但德法之战而已。”

李:“英法兵亦曾占据中国城池,但未请割寸土尺地。”

伊:“彼另有意在,不能以彼例此。”

李:“即如营口者,中国设关收税,乃饷源所在,贵国又要偿款,又要夺关,是何情理?”

伊:“营口关税,乃地生之货所出。”

李:“既得地税,尚要赔款,将如之何?”

伊:“无法。”

李:“譬如养子,既欲其长,又不喂乳,其子不死何待?”

伊:“中国岂可与孩提并论?”

李:“台湾全岛,日兵尚未侵犯,何故强让?”

伊:“此系彼此定约商让之事,不论兵力到否。”

李:“我不肯让,又将如何?”

伊:“如所让之地,必须兵力所到之地,我兵若深入山东各省,将如之何?”

李:“总之,现讲三大端,二万万为数甚钜,必请再减;营口还请退出;台湾不必提及。”

伊:“如此我两人意见不合。我将改定约款交阅,所减只能如此,为时太促,不能多办,照办固好,不能照办,即算驳还。”

李:“不许我驳否?”

伊:“驳只管驳,但我如意不能稍改。贵大臣固愿速定和约,我亦如此。广岛有六十余只运船停泊,计有二万墩运载,今日已有数船出口,兵粮齐备,所以不即运出者,以有停战之约故耳。”

李:“赔款还请再减五千万,台湾不能相让。”

伊:“如此,当即遣兵至台湾。”

李:“索债太狠,虽和不诚。我说话甚直,台湾不易取,法国前次攻打,尚未得手。海浪涌大,台民强悍。”

伊:“我水师兵弁,不论何苦,皆愿承受。去岁,北地奇冷,人皆以日兵不能吃苦,乃一冬以来,我兵未见吃亏,处处得手。”

李:“台地瘴气甚大,从前日兵在台,伤亡甚多,所以台民大概吸食鸦片烟,以避瘴气。”

伊:“但看我日后据台,必禁鸦片。”

李:“台民吸烟,由来久矣。”

伊:“鸦片未出,台湾亦有居民;日本鸦片进口,禁令甚严,故无吸烟之人。”

李:“至为佩服。”

至此,李鸿章起席与伊藤博文作别,握手时再请将赔款大减,伊藤笑而摇头说“不能再减”,双方遂散。

李鸿章将谈判结果报上去后,总理衙门复电李鸿章:“原冀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如竟无可商改,即遵前旨与之定约。”由此,马关条约大局已定。

四天后,双方进行了第五次谈判。再录几段谈判记录。

李:“无论如何,总请再让数千万,不必如此口紧。”

伊:“屡次说明,万万不能再让。”

李:“又要赔钱,又要割地,双管齐下,出手太狠,使我太过不去。”

伊:“此战后之约,非如平常交涉。”

李:“讲和即当彼此相让,尔办事太狠。”

伊:“此非关办事之才,战后之效,不得不尔。”

伊:“换约后一月内两国各派大员办理台湾交接。”

李:“一月之限过促,总署与我远隔台湾,不能深知情形。最好中国派台湾巡抚与日本大员即在台湾议明交接章程,其时换约后两国和好,何事不可互商?”

伊:“一月足矣。”

李:“头绪纷繁,两月方宽,办事较妥,贵国何必急急,台湾已是口中之物。”

伊:“尚未下咽,饥甚。”

李:“两万万足可疗饥,换约后尚须请旨派员,一月之期甚促。”

伊:“可写一月内,奉旨派员云云。”

春帆楼外,冷雨萧萧。这次谈判时间长达五个小时,老李说得口干舌燥,但日方丝毫不肯让步。晚上七点半谈判结束,李鸿章走出春帆楼时,已是一个无边的黑夜。千古骂名,岂能得脱?

最后议定的《马关条约》内容如下:

一、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

二、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给日本;

三、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

四、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臣民可在各口岸自由通商设厂。

《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出后,举国哗然。翰林院八十三人和内阁官员上百人联名上奏反对和约,前线的宋庆、李秉衡等人也纷纷上书要求拒约再战。此时,正好北京举行会试,各省举人大为激愤,会推康有为上万言书,提出“迁都练兵变法”三策,这就是历史上的“公车上书”,也是维新变法之发端。

只可怜光绪小皇帝这几日焦灼万状,思前想后,“徘徊不能决,天颜憔悴”。在海军已覆,陆战不能的万般无奈之下,光绪皇帝只得在五月二日批准了和约。

和约批准后,光绪皇帝深感上愧祖宗,下慊国人,随后在五月十一日下罪己诏:“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

皇帝要老百姓体谅,可谁去体谅那些老百姓呢?

5.9、三国干涉还辽,帝国威风扫地

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欧美列强本对日本并不看好,但让洋人们大跌眼镜的是,战争从一开始就呈现一边倒的局势。但倒掉的,是老朽的大清帝国。

日本在旅顺的暴行和谈判中的狮子大开口,让西方列强很是惊诧莫名。其中,沙俄对于日本割占其视为利益范围之内的辽东半岛,大为不满。俄国外交大臣罗拔诺夫认为,“日本不仅对中国战争,还要对俄国战争。日人在占领南满以后,决不会止于此,无疑将向北推进殖民。”沙皇红人财政大臣维特也认为:“日本的敌对行动主要是针对我国的。我们应坚决声明,不能容许日本占领南满。这样,我们就成为中国的救星,中国会尊重我们的效劳,因而会同意用和平方式修改我们的国界。”

但是,俄国当时在远东无海军基地(旅大就是其觊觎的目标),陆路则西伯利亚铁路未竣工,不利与运兵,单独和日本开战,似无把握。不过,幸好当时俄法结为同盟,可以共同行动。但俄法两国声音还不够大,因而俄国又想把英德两国也拉进来。

但英国明确表示不参加这个临时组织,因为英国认为,“马关条约对于英国更有利,因为新埠口的开放和更巨大便利的让与将给国际贸易带来好处,而且日本的胜利将阻碍俄国政策在满洲和朝鲜的进展。”

但出乎俄国意料的是,德国却表现出非同寻常的热情。原来,在当时的世界范围里,殖民地已经基本瓜分殆尽,新兴的德国因国内统一问题来迟了一步,面对自己强大实力和少得可怜的殖民地,这种落差让德国人心怀不满,正唯恐天下不乱呢。

《马关条约》签字当天,俄、德、法三国沟通好后,德皇威廉二世下令各派一艘装甲舰和巡洋舰前往东洋。原来,德国人看上了中国的山东半岛!

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小说在线阅读_第6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西门送客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第6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