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但英国人显然不是用弹弓能对付的。和大多数老年人一样,晚年的道光帝也喜欢清净,不想多事,加上他又是个极其节俭甚至吝啬的人,花钱如同割肉,而打起仗来往往花钱无数。前几年平定中亚张格尔叛乱就花掉大把银子,就让他心疼不已。对于这场莫名其妙、突如其来的战争,他本就不想打。所以道光一再给办夷务的大臣说,“上不可以失国体,下不可以开边衅。”

但是,不打仗又不能失天朝威仪,这难度也太大了!

1840年的秋天,英国人和琦善都南下了。谈判开始后,英国人的开价和琦善的还价,几乎是南辕北辙,牛头不对马嘴。

道光帝开出的价码是“惩办林则徐,恢复英国人在广州的通商”,加上琦善私自答应但后来被道光帝认可的“部分赔偿鸦片损失和中英官方文件往来使用照会”,这不过是英国人要求的皮毛而已。

英国人开出的要价是赔偿鸦片损失和商欠、中英官员平等交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割让一沿海岛屿、赔偿军费等。双方差距太大了。

这下道光和琦善等清朝大员就纳闷了,他们无法理解,既然林则徐已经被查办了、鸦片损失也可以商量赔偿,英国人怎么还有什么冤抑?为何还要纠缠不休呢?

可是谁又告诉他们,英国人其实要的是中国市场,把中国纳入到其全球贸易体系中去。后人当然洞若观火,但当时谁能了解?即使有人告诉他们,当时的满朝文武也未必能够理解。

这样的谈判当然不会有什么结果,于是双方都失去了耐性。道光帝下令,“尽灭此丑类!”而义律也搬出了巴麦尊的杀手锏-----炮舰政策。双方很快从拖沓扯皮的谈判拉回到战争的残酷现实中去了。

1841年1月7日,英国人炮轰虎门,尽管清军士气高昂,但还是遭到了毁灭性的失败,副将陈连升也战死疆场。英国人随后在1月26日占领了香港,并发文称香港居民为英国子民。琦善上报时却谎称英国人只是“寄寓一所,并非全岛”。

此时的琦善,答应了英国人的《穿鼻草约》,实在是进退两难。道光帝要求他进剿,英国人又迫他签约,而他心里很清楚根本打不过英国人,但又不敢对道光帝直说。没办法,琦善唯有不断撒谎,以拖延时间,期待情势有所转机了。

英国人却等不及了,他们在2月23日重新开战,尽管提督关天培做了周密的准备,但和上次一样,仍旧被英军抄了底----使用的战术仍旧是军舰正面炮轰,陆军侧面包抄------谁说英国人不会陆战?!最后,年近七十的老将关天培英勇战死了,当他的遗骸被家仆领走的时候,英舰也鸣放礼炮,向这位老将致敬。

此时,广州已经门户洞开。

琦善被撤职了,紧接着道光帝派来了老将杨芳和靖逆将军奕山。而这两位,同样只能靠撒谎度日,特别是奕山,居然能靠撒谎请功,也算是极品“人才”。杨芳是武将出身,勇气可嘉,曾经在平定新疆张格尔之乱中立下赫赫战功。清人梁廷枏笔记《夷氛闻记》里说他在和英军交战时,“火箭巨弹,肃肃过耳畔”,他身边的人都吓得两腿战栗,杨芳却谈笑自若,骂道:“丑虏要击死老子耶!”但真的对付洋人的现代战争,他也实在没辙。

奕山到达广州后,他能想到的办法只有火攻。5月21日夜,奕山派人顺风放火烧毁英船两只,战争进一步升级,22日英军反攻,到24日上午攻破广州城郊各据点,广州城陷。无奈之下,奕山只能和英国人签署《广州和约》,在缴纳“赎城费”六百万元后,英军退回海上。

靖逆将军屈膝投降,还向行商勒索六百万去付“赎城费”,这等弥天大罪,但却被奕山描绘成了一个美妙的故事上报。姑且先来读读奕山编的故事。

“城外士兵报告说,城外有洋人向城内招手,似乎有话要说。参将熊瑞闻报后,看见几个夷人头目在那里比手划脚,指天画地的,不知道搞的什么名堂。熊瑞看不明白,就把翻译叫来。翻译说这些夷人要求见大将军,说是有苦情要上诉。总兵段永福听后大喝一声:‘我天朝堂堂大将军,岂能想见就见?’该夷人头目听后吓得赶紧免冠作礼,武器扔在地上,屏退左右,朝着城墙连连施礼,说他们是靠做买卖过日子的,如果不准贸易,资本折耗,负欠无偿,简直没法活了;垦求大将军转呈大皇帝开恩,仍准通商,他们将保证立即退出虎门,交还各炮台,再也不敢惹是生非了。”

想不到奕山还是个戏剧家,真是浪费人才了。

当下红透半边天的易中天教授也曾写过一篇文章叫《鸦片的战争与战争的鸦片----读<天朝的崩溃>》,对鸦片战争中前方将领不断撒谎做了深刻总结:谎言成为麻痹和麻丨醉丨清廷君臣的一剂鸦片,这个鸦片的名字叫“天朝体面”。

而远在北京的道光帝却上当了,他真以为战争结束了,因而对奕山大加奖赏,并下令各省撤退调防兵勇。在小气的道光帝眼中,这么多兵勇,一天的花费可不少!

不过,奕山也算是走狗屎运了,因为一场瘟疫英军推迟了北上的计划,这才使得他的谎言没有被很快揭穿。但谎言终究是谎言,英国方面来了个厉害角色。在林则徐离开广东流放新疆后不久,义律也被免职并在后来调到北美得克萨斯任英国代办。而接任义律的璞鼎查,立刻按照英国政府的要求下指挥英国军舰北上。

英国舰队随后在厦门展开了猛烈进攻。当时厦门本修建了石壁岸防,坚固异常,但英国陆军仍旧是采用侧面袭击的办法,攻克了炮台。厦门一役,清军战死总兵一人,士兵伤亡324人,而英国只死1人,伤16人。

英军的下一个目标是定海,那个曾经被占领过的县城,对手是主战派裕谦。裕谦到定海后,采取了极端手段。为报复英军在定海掘坟的暴行,他也下令掘开英军留下的坟墓(里面数百具英军尸体是1840年一场瘟疫的结果)。对于抓到的俘虏,甚至使用凌迟处死,枭首示众的办法,以震慑洋人和那些“汉奸”。

裕谦没有给自己留后路,决心要一战到底。1841年的第二次定海之战,比第一次惨烈得多。在双方兵力相仿,但武器悬殊的情况下,定海三总兵(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率领守军浴血奋战,但终于因为实力差距太大,三总兵连同他们的众多士兵最后都英勇的战死在他们保护的土地上。

英军随即攻破镇海。裕谦在镇海失守后,自杀身亡。

从杭州湾到扬子江的侵略中,英军一路上基本没有遇到什么大的困难。但在平湖县的乍浦,却遭到了顽强的抵抗,英军陆军中校汤林森也被击毙。防守这里的是八旗兵,因为他们的家和家人在这里,他们个个拼死作战,失败后纷纷举家自杀,这已经不能仅仅以惨烈来形容了。

在随后的吴淞一役中,总兵陈化成战死。英国人沿着黄浦江占领了上海,并详细考察了上海的环境,他们甚至还直逼松江。随后他们留下两艘军舰封锁吴淞口,主力舰队溯长江而上,直扑镇江!

清朝的文武大将们怎么也没想到,英国人居然会打到内河来了!镇江几乎是各要点设防最薄弱的,但就是在这个最薄弱的地方,英军遭到了最激烈的抵抗,死39人,伤130人,基本相当于前面所有战役的伤亡人数总和。而这次抵抗最激烈的,又是这里驻防的八旗兵。

镇江之战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最后一战。1842年8月,英国舰队兵临南京江面。

在整个鸦片战争中,清军基本可以说是一败涂地。战争的惨败说明,靠修建岸防壁垒根本对付不了那些武装舰队-----根本就不可能有什么海上长城。

1.7、条约中国和两种世界观

南京这个六朝古都,注定要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扮演非同寻常的角色。

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小说在线阅读_第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西门送客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第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