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随着死者的增多,太后党在数量和心理上都受到了严重的创伤,但秦王也被摆在了一个尴尬的位置。不释放太后终究不是个事,释放又找不到合适的台阶顺坡下驴。君主的心理永远是“有需求就有供给”,总有聪明人能看透秦王威严的外表之下也在等待着他人的帮助,能替秦王解围的人的回报自然不菲,但同时也要求这个人既不能与太后的过去有任何瓜葛,又能从国家大义,人间伦理出发进行劝说。这样一来,秦国官员中的绝大多数都不称职,不是太笨,就是太胆小,要不就是和太后有过瓜葛。

于是在秦王最需要的时候,齐国客人茅焦来了,他有备而来。既然这是秦王心机的一个迷结,当然不足为外人道也,所谓“泄天机者不详,泄人机亡”。一切要以演戏开始,以演戏结束。在表演中你明白的心,我清楚你的痛;你知道我不会伤害你嫪毐,我知道你要的就是我。于是一幕没有经过排练的惊险剧开始在秦国的朝堂上默契地上演。

秦王提醒茅焦注意阙下的死者,茅焦当然明白秦王的意思,装出一副视死如归的样子说道:“天上有28颗星宿,到现在为止已经死了27人,我是来凑数的”---------巧妙的废话!如果死的是6个,就说天上北斗7星,现在差我一个。如果死的是48个,就说还差我一个就七七四十九功德圆满了,等等诸如此类。

茅焦被带到秦王座前,同行的人早就跑的没影了。秦王的心思只是一层纸,在外人看来里面是刀山火海油锅,在茅焦看了,只要轻轻一捅,高官厚禄便可垂手而得。满朝大臣无不为茅焦的性命捏了一把汗,只有茅焦在心里得意的笑。胆大并不是由于肾上腺激素分泌量大,而是大脑中的神经元比较发达。

秦国故意装作大发雷霆。一方面要在大臣面前保持对此事的一贯立场,同时也警告茅焦休要站在个人立场上劝我。一切尽在茅焦意料之中。

进入正题之前的引导词照例是范雎说秦王的那一套:我所知道的一定对王对国有利,我不怕死,只怕大王不知道等等。

秦王一看,行啊茅焦,Continueplease!

戏继续往下演

茅焦指出秦王由于在对付吕不韦,太后行动上的矫枉过正已经被划入不人道帝王的行列,而且更严重的是会直接影响到秦国的人才政策,使天下贤人不敢再西入大秦为秦国效命。

秦王无可反驳,大臣们心服口服。

Perfect!

整场戏君臣两人配合的严丝合缝,一切都预先设计,一切又浑然天成,秦王顺利的下了台阶,肃清太后党一事完满结束,茅焦也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房子、车子、票子、位子。“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秦国太后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

答:沽名钓誉精神

我看的参考资料是电子版。从技术上讲,制作电子书用的是的是扫描与自动识别技术,“荣”“荥”在这样的系统中很难分辨。

第二十章最后一批来客

1,郑国

在嫪毐被诛,吕不韦遭削的时候,一股政治思潮在秦国的朝廷涌动,所有的外籍大臣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们突然发现自己在这个曾经具有海纳百川胸怀的秦国突然变得不受欢迎,各种流言蜚语在明里暗里地流传着,传达着同一个消息:是该驱逐客籍大臣的时候了。宗室力量和本土大臣是这种思潮的主要推动者。秦王嬴政年纪虽轻,但是颇有主见,可是他时间不长的从政经历告诉他宗室力量和本土大臣的意见或许是对的。他的仲父———秦国的大相国———来自韩国的吕不韦,抱着沽名钓誉的心态来秦国求发展,结果又给王室家族和秦国带来了无上的耻辱,这段经历使每一个宗室成员和本土大臣感到由心往外的厌恶。

爱屋及乌,当然恨屋也及乌,吕不韦犯下的错拖累了所有客籍大臣。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天纵奇才如秦王嬴政者包围在这种气场之下也很难对事情进行客观地分析,陷入选择性失明。而正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偶然的案件又使这种情势变本加厉了。

话得从公元前246年说起,那一年秦王嬴政刚登上王位,不过事情的起因倒与秦王无关,因为他还是个孩子,当时秦国的当政者是吕不韦。自从范雎提出“远交近攻”以来,秦国就将主要矛头集中在心腹之患的韩、魏身上,就连著名的长平之战都是由韩国直接引起的。从范雎到吕不韦,秦国几乎不间断地派军对问候韩魏的边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不在话下。韩国君臣眼瞅着就要亡国,不知道哪位高明之士想出了个饮鸩止渴的招数,派韩国的水利专家郑国工程师入秦游说当局,使秦国将越过越好人力物力用在水利设施建设上,比如挖个渠,堆个堰什么的。当然想出这个办法的家伙也不乏历史知识和奇思妙想。在500年之内的历史中与此类似的事情曾经出现过两次,勾践在对他的宿敌吴国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颠覆的手段中有一招就是派人向吴王夫差灌输享乐主义的人生价值观。后来楚国灭越国的时候也是派一名大臣派到越王王无疆那里,败坏了越国的政治,使越国的财富无止境地消耗在享乐和公共建筑上。(写到此,突然发现越国的兴起和衰亡都是由于同一种把戏。偶然乎?报应乎?)韩国君臣不无理由认为秦国也会走上吴国、越国的老路。

于是咱们的郑总工程师带着与他的抱负极不相称的政治任务来到秦国。来到秦国后,接待他的是他的老乡吕不韦。郑国展开地图用他那特有的科学口气平铺直叙,没有雄辩术和修辞学,数据的魅力却强过一切雄辩术和修辞学。郑国在地图上比比划划,同时口中念念有词:秦国的核心地区是一块四塞之地,泾河与渭河中间经过,关中平原沃野千里,美中不足的是两条河流时常泛滥成灾,冲毁房屋,淹死百姓,而关中平原又时不时地遭遇天旱。如果能将水资源进行有效的分配和利用,关中平原的土地潜能可望进一步挖掘,要做到一点说起来并不难,只要开一条大渠将泾河水引入关中平原即可,但实际上这条渠道的修建却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最典型的要数途中的清峪河、蚀峪河。我研究水利多年,也算有点心得,有一项还没有申请专利的“横绝”技术可以将二水堵住,这样,泾河水就能保质保量地流入关中地区。根据初步估算,此渠长约300里,需耗钱数万金,人工数十万,十年可成。渠成之后,关中4万多顷盐卤地变成旱涝保收的肥沃良田,60万野战军的军粮也有了着落。在郑国平淡的叙述中,吕不韦看出了这项水利工程的巨大价值,既是对秦国,也是对他自己。秦国将得到的好处自不待言,而吕不韦也可以凭借推动这一工程载入史册,成为不朽,正如他后来组织撰写《吕氏春秋》一样。

然而庭议的效果并不理想,这条水渠的花费吓到了绝大多数的大臣,但吕不韦对自己的判断深信不疑,便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决策权将这条渠由构思变成实际行动。有了吕不韦的支持,郑国便一头扎进这项让他身体疲劳,心理兴奋的伟大事业。这一年,水渠正式破土动工。

很显然,韩国在将郑国派出之前,没有对他进行政治审核,也许在韩国看来,根本无需对郑国进行政治审核,因为科学家郑国在政治上毫无疑问是可靠的。其实郑国对任何一国都是可靠的,在他的眼里,科学技术是无国界的,无论韩国还是秦国,可是一个间谍或者破坏者必须要有自己的政治立场。在水渠的工地上,我们看不到破坏者的心机,只能看到建设者的热情。秦国破坏者,秦国建设者?这个问题根本无须去考察当事人的出身,所有的证明材料全部写水渠工程上。一个地下破坏者施工理念与建设者的施工理念决不相同,前者要做的是弄出不合理的设计、有意的留下安全隐患、大量浪费物资、残暴地对待民工,后者要做的是设计上讲究科学性、施工中追求多快好省、爱护民工、财务清晰,确保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秦国幸运的是,郑国不是前者;对韩国不幸的是他是后者。在施工过程中,科学家的追求彻底战胜了间谍的使命。

铿锵战国》小说在线阅读_第10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老铁手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铿锵战国第10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