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泯王攻秦、攻宋的一系列动作惹毛了许多国家。秦国对齐国的愤怒自不待言,韩魏被人齐泯王利用也十分不满,只有赵国的奉阳君李兑由于利益上的原因还与齐泯王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燕昭王时刻关注着事态的发展,表面上仍然与齐国站在一起,暗地里却准备拔出复仇的剑。齐泯王吞并宋国之后,李兑派人来齐国要求齐泯王兑现当初的承诺。定陶是宋国的明珠,是全国著名的金融中心,其地位好比中国的上海,美国的纽约。齐泯王内心深处很想赖掉。苏秦站在国际关系的高度向齐泯王鞭辟入里地分析了赖掉定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当然基本上还是“有齐燕联盟在,三晋就不敢为难齐国,没有三晋的支持,秦国根本无力进攻齐国”的调子。齐泯王想想,觉得也不错,于是便黑了李兑的定陶。
就在苏秦大功告成的时候,燕昭王对他的信任却也到了头。由于通信上的不方便,燕昭王并不知道齐赵关系的彻底破裂是苏秦一手造成了,燕昭王甚至不知道十多年来苏秦矢志不移地信守当初的约定。燕昭王看到的是,苏秦在齐与齐泯王打的火热,到魏与孟尝君眉来眼去,去赵又与李兑勾勾扯扯,因此对苏秦能否忠贞不二产生了怀疑,于是便派人通知苏秦下岗。
当纯真的理想遭遇世俗的无情,聪明绝顶如苏秦者也只能无奈的长叹。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像他一样高贵。苏秦本身就是一门辩证法,在他身上完美地体现了简单和复杂两个方面。简单是指他纯真的人生理想:干一件翻于人有利的事业。复杂是指他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所运用的一系列极高难度的手段。可惜,简单存在于内心,而复杂表露在世上,因此世俗之人大多以为苏秦是一个朝三暮四,见利忘义的无良政客。
燕昭王在动乱之中登上王位,经历过国破家亡的痛楚,整日以报仇雪耻鞭策自己。他卧薪尝胆的决心让人称赞,但近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长期的仇恨会造成心理的扭曲,使人缺乏安全感,变得残忍猜忌。越王勾践、秦始皇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燕昭王只是程度稍浅而已。燕昭王对人才的看法比世俗也高不了许多。魏文候对乐羊的信任是这个世界为数不多的佳话。非常之人才能建非常之功,苏秦侍奉的老板并不合格。
这种情况如果用感情做类比更容易理解。苏秦具有贞妇的节操,但又有交际花的才干,为了扶持丈夫(燕昭王)的事业,苏秦不得不在形形色色头面人物之间巧妙周旋,逢场作戏自然少不了。时间一长,分辨能力有限的丈夫也开始怀疑苏秦的忠诚。于是便上演了一出现实版的“真实的谎言”。苏秦还像篮球比赛中的一名高超的组织后卫,为了撕破对方的防守,不得不作出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假动作,由于动作太逼真,连一些领悟能力差的己方队员也被骗过。
眼看成功在望,苏秦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满肚子尽是憋屈,只好拿起笔来给燕昭王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苏秦表白心迹,回顾了与燕昭王共事以来的点点滴滴,以婉约的口气提醒燕昭王不要忘记自己对燕国的那一点微不足道的贡献。苏秦将一生中的成功,失败作了个简明的交待。这是一封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信,其说理之明晰透彻,语气之婉约感人,是苏秦的一贯风格,体现了十足平民本色。苏秦写完这封信后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解脱感,岂止这封信竟是最后一封。
顺便说几句,同样是纵横家,苏秦与张仪的风格代表着两个极端。张仪的说服是逼迫式的,苏秦的说服是诱导式的;张仪善于利用人的恐惧心理,苏秦善于利用人的贪婪心理;这种分野也和他们的出身、气质有关系。张仪出身贵族,奇才天纵,有种乘风破浪的快感;苏秦平民子弟,苦心孤诣,充满百转千折的抗争。
齐泯王的过河拆桥捅了马蜂窝,李兑像干了一年活要不着工钱的民工一样对工头齐泯王充满了深仇大恨,一下子从齐泯王的合作伙伴变成了死对头。在齐泯王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一场针对齐国的军事活动在紧锣密鼓的酝酿之中。
被齐国伤害的秦国与被齐国欺骗的赵国,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抛弃前嫌走到了一起。孟尝君迫不及待地加入和秦赵的联盟。秦国力量最强,以盟主的身份开始组织攻齐联盟,最后齐泯王连做梦都没有想到过的燕国也举起了攻齐的大旗,由于国仇家恨的原因,燕国还是攻齐各国中斗争最坚决,革命最彻底的势力。
公元前285年,各路大军云集,像乌云一样向齐国压来,齐泯王情知不妙,事情的发展完全超出他的控制,数年来一直组织齐国外交工作的苏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猛然间齐泯王明白了什么,燕昭王向他展示了一种穷人的斗争法则。这是公子哥出身的齐泯王无法在一个层面体会到的。如果一切都是错,那么杀死罪魁祸首苏秦是齐泯王惟一能做的。
对于死,苏秦表现得很坦然,可以说从出使齐国的那一刻起苏秦就没有想过活着回去。毕生心愿已经实现,一个平民所能达到的地位已经达到,功名也已纪不朽,一切都是大圆满,身体又何足怜惜?当齐军在前线节节败退的时候,苏秦在五匹马的巨大拉力下实现了永生,在另一个世界他的金身背重新整合,将照耀着无数后世的功名之士。或许adidas的广告标语可以作为他的一生做注解:没有不可能。
如果以世俗的眼光来看,苏秦死的冤枉,为燕昭王辛辛苦苦一辈子,到死却被误会。可这哪是苏秦的本意,如果认为苏秦将自己的价值定位于获得别人的认可,那也太低估苏秦的境界。在与燕昭王定策的时候,苏秦已经明确地说出忠诚是一种不依赖于他人判断,不受形式限制的自在之物。苏秦其实是在说对别人的忠诚其实就是忠于己。事实证明,在忠于自己的大是大非面前,燕昭王那点可怜的信任简直轻如鸿毛。从这个意义上讲,苏秦是个大成功者。
苏秦不朽~~
总结一下苏秦所从事的间谍活动。
苏秦的总体思路是通过使齐国疯狂实现对齐国的毁灭,与范蠡向越王勾践献的灭吴之计类似。具体操作上,苏秦发现了既是火药桶也是聚宝盆的宋国,于是牢牢地将齐泯王的目光定位于宋国。为了让齐泯王得到宋国激怒其他国家,苏秦为齐泯王设计了三环外交,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构筑了三环外交的最里面的一环,齐燕关系。这是苏秦外交设计的基石,看似坚固,其实是精心设计的一个圈套。然后,苏秦怂恿齐泯王连赵攻秦。后来齐国攻宋受到挫折后,苏秦说服齐泯王发动合纵共秦。齐泯王转身攻宋后,苏秦又使齐泯王相信只有彻底打败秦国才能攻灭宋国,齐秦关系遂告决裂。随后苏秦与孟尝君联手试图破坏齐泯王与李兑的关系,但是遭到失败,不久之后苏秦也被软禁。获释之后,苏秦直接从利益下手一举使齐国与李兑闹翻。这时天下便到处都是齐泯王的敌人,苏秦当初的设计成为现实。苏秦死去.
第十四章,齐国的没落
1,合纵攻齐
公元前286年,齐国吞并宋国之后,合纵攻齐行动已经在酝酿中,由于齐泯王数年来如一日的妄自尊大和欺人太甚,那些意欲攻齐的国家个个主动,并不像五国合纵攻秦时存在胁迫和利诱现象,同时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使这次攻齐行动如排山倒海搬不可遏制。国家利益,国家恩怨,个人利益,个人恩怨,靡不毕现。
第一个站出来旗帜鲜明的反对齐国的国家是秦国。齐国吞并宋国之后,土地、人口、财富大幅增加,假以时日齐国将这些营养消化,实力将大为增加,这是秦国绝对不愿意看到的。秦昭王明确向国际表态:鉴于齐国数次让秦国难堪,秦国与齐国的仇恨不共戴天,天下要么有秦无齐,要么有齐无秦,我一定要与齐国来个彻底的清算,必伐之,必亡之。秦国权相魏冉一直对宋国的陶郡垂涎欲滴,齐闵王横刀夺爱让魏冉妒火中烧。当秦国的国家利益与权臣的个人利益结合在一起时,攻齐之事已成板上钉钉。秦国实力最强,便以盟主的身份开始组织合纵攻齐。
公元前285年,秦昭王与楚顷襄王开了个碰头会,又与赵惠文王开了个碰头会,分别达成了联合绞杀齐国的意向。随后,秦国发动了对齐国的第一轮攻击,秦国大将蒙骜率领秦军越过韩国、魏国的领土对齐国的河东地区发动了进攻,攻占了九座城池,第一轮攻击以小胜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