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刚开始呢,义玄作为一个无名僧,跟随大众一起参侍希运禅师。有一次,首座僧人(大师兄级别)说给义玄一个机会,就是让他在师傅讲课时问一个问题。可是这个义玄也怪,不好好抓住机会,问了个“低级”的问题,就是以前人家问过讲过的经典话题“祖师西来意”,达摩祖师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究竟想带来些什么呢?对于禅宗的学僧来说,这应该是一个入门级别的问题,大概每位老师的第一节课都会强调一番,就好比学数学要懂“1+1=2”,学太极要先抱桩一样。但是简单的问题不一定没有禅机,如今“1+1=2”似乎在数学界又成了最难证明的论题。

在同学们以嘲笑的眼光看着义玄时,希运禅师什么反应呢?只见禅师很面露怒相,还打了义玄一下,用什么打的就不知道了,不过这义玄也挺执着,接着又重复了一遍问题,于是,又挨打。这样义玄一共问了三遍,挨了三下。义玄觉得很委屈,这老师怎么这样呢?不回答问题,还打人!于是,他一气之下决定离开。临走时,希运让他去找一位同样是当时著名禅僧大愚禅师,说或许大愚可以帮助他。

见到大愚禅师,义玄立刻向他诉苦,说我问师傅问题,他怎么能二话不说就打我呢?这个大愚和尚和希运可以说是秉性相同,见义玄这么说,竟然破口大骂起来,什么不知长进、榆木脑袋的话,着实让义玄有口难言。

不过骂着骂着,义玄听着大愚和尚又把矛头指向希运禅师了,说希运婆婆妈妈的,打一下就够了,居然还打三下!这话可是有玄机呀!义玄一听,是大悟,明白了。不仅明白了,连那两位禅师的秉性都继承了,当时就捣了大愚三拳!义玄回到师尊希运那里,还没说话,先给了老师一拳,希运不但没生气,反而点头称是,表示对徒弟开悟的认可,从此,义玄成了希运禅师的得意门生。

至于说义玄大师悟出了些什么,估计没人能说得清,不过依后来他强调自信、反对崇拜的作风,还有他提出的“即心即佛,心即是佛”的大胆禅风,我们可以猜测一下,义玄当时是被希运打醒,被大愚点醒,而明白了不能拘泥于经文与枯禅,修心即是修佛。之后他有更大胆的“逢佛杀佛、逢祖杀祖”这样充满“杀气”的言语也就不足为怪了。

义玄后来在临济院开坛收徒,大展“般若为本,唯重开悟”的禅法,临济宗便自此而来。义玄与徒众云游四方时,以“打喝”的姿态令许多僧人大开眼界,毕竟这么“霸气”的禅悟方式威慑力和影响力是惊人的,难怪丛林有“临济游方,气吞诸方”的说法。

临济宗传至石霜楚圆门下,又分出杨岐派和黄龙派,南宋时的临济杨岐派一枝独秀,成为禅宗与汉传佛教最具代表性的宗派。后来临济宗又传入日本,在日本亦有极大地发展。

三拨火正意

沩山灵佑禅师,俗姓赵,福州人。

灵佑十五岁出家,开始游历求学,二十三岁拜见百丈怀海禅师。这位怀海禅师就是上边提到的希运禅师的师傅,临济义玄的师爷,他开设了禅院传道,在当时十分有名气。而当灵佑拜师以后,很快得到百丈的欣赏,成为上座弟子,可见他的资质也是不一般的。

有一次,应该是一个冬天,百丈觉得有些冷,就问一旁的灵佑,这火盆里是不是没火了?灵佑过去用木棍把火盆里的炭翻了翻,说真灭了,没火了。百丈笑了笑,想借此点化灵佑,他走过去,把炭再往深里挑,果然挑出一个火星,然后对灵佑说,分明是有火的,怎么能轻易说没有呢?灵佑当下大悟。第二天,师徒两个又一块儿上山,百丈让灵佑找东西生火,灵佑随便在地上捡起一根枯枝,吹了两下,对师傅说,这里有火,实际上真有没有火不知道,但百丈对他的表现很是满意。

这是说灵佑禅师开悟的公案,大禅师悟到什么呢?禅宗妙处就在于只有领悟的本人才知道具体悟到的内容,其他人只能猜测,想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是有根据的,我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是同样的道理。虽说“不可说”,但猜测一二也无伤大雅吧,说这灵佑禅师是感受到,对事物追求深度的不同往往会造成理解不同,要获得真正禅法,不在于表面的深度重要的是心的感悟这一类哲理;《祖堂集》里还记载拨火之后百丈告诉灵佑:“欲见佛性,当观时节因缘”,说要寻找适当的时机,走出暂时的歧路。

后来百丈想选一个优秀弟子去沩山禅寺当主持,他叫来几个上座弟子,准备来一场考试。百丈在禅房中放了一个净瓶,问说,这净瓶除了叫净瓶还能叫什么?弟子们懵了,净瓶就是净瓶,还能叫什么呢?叫“圣瓶”?大伙儿当下都猜不透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时,有个叫华林的首座心想净瓶毕竟是圣物,总不能乱叫吧,于是说“不可唤作(木突)(音图)”,(木突)是柴禾的意思,在这里应指俗物。百丈一听,没说话,转过来让灵佑回答,灵佑二话没说,大踏步走过去一脚踢翻了净瓶。呵!真够大胆,不过啊,这大胆之中体现了对待事物“无执着分别”的大气,也合了当年六祖作偈的佳话。其结果自然是灵佑作了沩山主持。

灵佑禅师在沩山开坛宏法,被尊为沩山禅师。之后有一个慧寂和尚来找他学法,得到了他的真传。

仰山慧寂禅师,俗姓叶,韶州人。他自幼就想出家,可是父母不允许,谁知这慧寂是个烈性子,在十七岁时自断两个手指以明志,这才如愿出家了。慧寂投在沩山灵佑门下,学有所成后在仰山发展,据说有东来的学僧听了他的讲论,十分佩服,尊称他为“仰山小释迦”。

后人便将这两位禅师所开的宗派称为沩仰宗。沩仰宗在禅宗七派中开宗最早,但也衰没最早,在宋初就已断嗣。不过沩山禅师与仰山禅师的禅学故事,还是让后辈佛学者津津乐道。

四云门家风

云门文偃禅师,俗姓张,姑苏人。

文偃也是个神童级的人物,史料说他“敏智生知,慧辩天纵”,小小年纪在佛学方面已经是博览众家,有所成就了。成年受戒后,为了继续“深造”,他走上了佛学大师的必经之路:游历求师。

文偃首先去求见睦州道踪禅师,睦州可是个怪和尚,文偃敲他的寺门,他就是不给开。一连三日,文偃吃了闭门羹,最后一次这门好不容易开了个缝,文偃年轻气盛,使劲挤进去,可当参问禅法时,睦州来了句莫名奇妙的话,弄得文偃是哑口无言,这次是彻底颠覆了他的传统禅学思维。

离开了睦州,文偃去找雪峰义存禅师。雪峰是六祖门下青原行思一脉的禅学高僧,在当时名气可是叫得山响,他的作风和睦州比较相似,有些“非主流”意味。而此时的文偃,也已经逐渐走上了“非主流”的禅悟路线,所以一见雪峰便得到了赏识和器重。他们的“非主流”体现在哪里呢?说有一次,雪峰的一个徒弟读《参同契》(青原一脉禅学经典),问师傅书中的“触目不会通,远足焉知路”何解,雪峰说了句“苍天!苍天!”这僧人犯糊涂了,师傅这是说什么呢?一看师傅的爱徒文偃在旁边,就过去问他,没想到文偃更离谱,说“三斤麻,一匹布”,这什么跟什么嘛,僧人不住摇头说不会,文偃又补了句“更奉三尺竹”,估计呀,如果这位僧人不会“非主流”思维,他真会崩溃的。

其实文偃后来还从师灵树如敏禅师,不过他所继承和宏扬的却始终是雪峰禅师的“截语”禅法。他的弟子问他“如何是和尚家风?”答“门前有读书人”;问“如何是西来意?”答“久晴欠雨”。基本上都是答非所问!这就是后世所谓的“云门截流语”,用出人意料的语言来截住人的传统思维,使人回到自身的体悟上来,渠道是“非主流”,其实洒脱之中用心良苦。

如露亦如电话说佛教那些牛人》小说在线阅读_第1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秋水微之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如露亦如电话说佛教那些牛人第1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